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是肖邦在祖国生活的最后一年写的。这作品也处于肖邦国内创作也国外创作的分水岭。这时他的作曲与风格已基本成熟。这首作品与之后出国后期作品相比,少了些悲凉的使命感与忧愁,少了国仇家恨的悲凉。但时时散发着乐观美好的气息。而此时肖邦正处于恋爱期,作品也流露出少年陷入爱情的甜蜜与不安。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采用快慢-快的三乐章结构。)第一乐章是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但曲子随时透漏着浪漫气质。,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3.双主题的回旋曲式,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10款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聆听报告1830年9月22日,年仅20岁的肖邦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给他的好友沃伊采霍夫斯基,告诉他,自己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已经完成。心中也透出了激动中的惴惴不安:“而我却感到自己像个生手,就像我对键盘还一无所知那样。曲子写得太新奇了,最后连我自己都无法弹好它。”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浪漫的行板,第一主题庄重典雅,旋律富有歌唱性。第二主题充满浪漫情感,旋律相当优美,作者当时正处于恋爱时期,这是在浪漫的爱情体味中完成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爱情的欢娱与芬芳。 第二乐章是慢板,钢琴在乐队的衬托下缓缓奏出优雅而浪漫的旋律,就象情人们在明媚的月光下,伴着潺潺流水声在溪边互诉衷肠,缕缕清风轻拂树梢,和着树叶的簌簌声传来夜莺婉转流长的歌声。 第三乐章是充满激情的回旋曲,在跳跃的音符下组成的乐句,显现得童真与年轻的快乐,钢琴声明亮欢快,活泼而又俏皮。整部作品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恋爱中的人往往会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尽管肖邦一生的情感生活不尽人意,但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都在这一时期写就,爱情带给他的乐思是不言而喻的。肖邦在他二十多岁之时完成了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在两部协奏曲之中,又尤以第一协奏曲为大众所熟知。但此虽为浪漫派的代表协奏曲典型,但在我经过重新理解以后看来,这并不是作者无尽地抒发他满头脑的热血与华美浪漫,为了情人而不顾一切的少年轻狂。相反,我在经过长时间静默地品味后,我终于悟出,这首协奏曲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流露出古典的矜持与高贵的理解,让人心醉的旋律。现在有很多评论家批评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虽然一流。但其两首协奏曲的乐队部分显得过于简单而枯燥,纯属于伴奏性质。我以前一直很赞成此说法,也不喜欢肖一乐队中那种无病呻吟的感觉。但在我对肖一的重理解后,我终于体味到了此曲乐队的深奥。作者这样安排乐队是为了彰显钢琴的高贵,丝毫不含糊的主奏与伴奏,深刻表现了肖一对人内心极强的感染力。在乐队的独奏与伴奏中,我分明听到的是哀伤的孤独身影与古雅的转身、微笑一撇。这首曲子是歌唱性的,要如歌的连奏。夜曲们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johnfield,1782-1837)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升F大调夜曲 :哈哈哈: 夜曲最初源于意大利,它是一种室内乐合奏的器乐形式,分为数个乐章。十九世纪初叶,英国作曲家菲尔德对夜曲加以革新,创立了一种小型、抒情的钢琴夜曲,使它成为后来浪漫主义器乐作品的一种体裁,肖邦继承了菲尔德夜曲的传统,井以天才的创造力使夜曲这种体裁获得巨大的发展。 肖邦的夜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富于诗意的作品。几乎在每一首夜曲的开头,肖邦都标上慢板或行板的速度记号。可见,抒情和幻想是肖邦夜曲的基本特点。但是,肖邦并没有照搬菲尔德夜曲中抒情和幻想的风格,他创作的夜曲,在感情的充实、思想的丰富以及形式上的织体多彩等方面,都是菲尔德夜曲所不能比及的。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有明朗的、田园风味的抒情小品,也有歌唱、抒情与戏剧性相结合的“幻想曲”。还有一些夜曲,其音乐的戏剧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已使它远远超出夜由原有的表现范围,成为大规模的、叙事性的音诗。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夜曲中,数量最多也最能代表肖邦夜曲风格的,是抒情性和戏剧性相结合的夜曲。肖邦于一八三零年至一八三一【刚离开祖国】年创作的。升F大调夜曲。(作品十五第二首)是其中最优秀的夜曲之一。升F大调夜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首非常温柔的抒情曲,它象是静夜中从远处飘来的歌声。这歌声带有几分伤感,仿佛是一个孤独的少年在异乡思念着亲人。当时,肖邦正流亡在维也纳,而祖国波兰又处在战火弥漫的动荡中。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和对朋友、亲人的思念常常成为肖邦创作的感情基础。夜曲第一段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正是由于肖邦思乡念国引起的。 第一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的曲调委婉曲折、含情脉脉,很容易使人想到肖邦独自一人坐在钢琴旁边思念亲人的情景;第一主题第二次陈述时,肖邦把它作了许多装饰变化,使原来的曲调变得华丽雅致,并且更富有幻想性。它为进人第二主题明朗的遐想作了准备。 第二主题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曲调,它和装饰性的走句相结合,构成一幅幻想的彩图。它好象是呈现在作者幻想中的家乡美好的生活图景;第二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音乐片断。高声部是一连串均匀的附点音符,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低声部是持续的切分节奏,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中声部则是一组快速跳动的分解和弦,犹如滚滚的波涛。三者相辅相成,混为一体。音乐由弱到强,好象是从远处而来的海潮,不断向前逼近。这段音乐也可以理解为肖邦内心翻滚的波涛:第二段集中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它造成了音乐情绪的高度紧张化。特别是出现在高潮处尖锐的二度进行,仿佛是在绝望中痛苦的呼声。这分明是肖邦对祖国命运发出的呼叫;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虽然它的篇幅比第一段简炼,但音乐的表现仍然十分充分。比第一段更丰富的装饰变化使第三段的音乐富有光彩。音乐在下行模进中渐渐消失,象是幻想未尽,余音还在。降E大调夜曲本曲作于1830年。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片段1)。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C小调夜曲肖邦的c小调夜曲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肖邦的创作】 肖邦的创作和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肖邦的创作生涯延续了三十余年(18171849),可分为两大时期:华沙时期(1830年前);巴黎时期(1831 1849)。 肖邦在华沙度过的二十个年头,总的说来,是愉快、开朗的。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情绪的基调是乐观的,但思想深度却是有限的。尽管在这一时期内,肖邦已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一些练习曲以及一些玛祖卡舞曲等优秀的作品,但是,华沙时期的作品毕竟不可能超越一个尚未经历生活风霜的考验、不满二十岁的青年人的思想局限。清新、明快固然是肖邦华沙时期大多数作品的基调,但从有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过于华丽,甚至纤弱矫饰的特点,看出受当时欧洲沙龙乐风以及波兰贵族气息影响的痕迹。1829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就曾写信说:大家说这里的贵族喜欢我。但是,肖邦的早期创作中极其可贵的一点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如d小调波兰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调玛祖卡舞曲(Op17 Nr4,小犹太)等。肖邦一生中写的第一首作品是波兰舞曲(1817),写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富有波兰民间色彩的玛祖卡舞曲(1849年)。这象征着肖邦的一生是一个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1830年至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失败,不仅决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转变,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并且也是他创作前期与后期的分水岭,这前后的区别显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从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气势更宏大了。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音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式的特点。在华沙起义直接影响下产生的c小调练习曲、a小调及 d小调前奏曲标志着这一骤变的发生。在巴黎陆续写成的第一谐谑曲、第一叙事曲等宏伟的史诗性乐曲,也充分显示整个风格的变化。 肖邦在巴黎的创作很快进入了成熟期。此后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范畴,一个与祖国兴亡或个人对祖国的缅怀、思念、憧憬有联系,一个则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从乐曲的风格来说,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宏伟的、富有戏剧性;一类是充满诗意的、抒情的。不少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只看到或只强调肖邦抒情、细腻的一面,甚至把肖邦称作沙龙作曲家、病室作曲家,这是一种歪曲。肖邦尽管身体虚弱,钢琴演奏以细腻、含蓄著称,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广阔、宏大,确实只有一位民族战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时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剧和生活的冲突,使肖邦的作品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气势。但这宏大并不妨碍肖邦音乐的细腻,强烈的戏剧性和优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对立而统一的。例如升c小调夜曲(Op.27 Nrl)强烈的中段和宁静的首尾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叙事曲中反复交替出现音乐形象截然不同的两段。而这些对比完全受内容表现所决定的,是有机整体发展,演奏的结果,而绝不是纯形式地为对比而对比。叙事曲们:g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