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8)第6课:窦娥冤(一)课文分析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为世界贡献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善良者被凌辱欺压,恶人横行霸道,官府昏庸残暴、草菅人命,是封建时代普遍的社会现实。窦娥冤以卓越的艺术手法集中揭露了这一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窦娥代表的善良人民,和流氓恶棍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是彼此矛盾尖锐的两方,主要的戏剧冲突发生在这两方之间。窦娥是全剧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感人的女性形象之一。王国维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主要看重的便是作品塑造的窦娥这一形象,即“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这一判断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个人物。窦娥在剧中最初展现的性格特点,是善良、安分。她身世凄苦,却以为这是命中注定,“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第一折);对于闯入蔡家的张驴儿父子,也并没有正面对抗,只是担心“我这寡妇人家,凡事要避些嫌疑”,“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第二折)。她性格中刚强坚贞、宁折不屈的反抗精神,是随着戏剧冲突的激化展露出来的。当张驴儿误毒死了他自己的父亲,却逼迫窦娥依顺时,她坚决不从。但这时,她对于官府还抱有幻想,以为“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第二折)。在楚州府衙门的“无情棍棒”之下,她身受“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第二折),昏死多次,依然不肯屈招;最后只是为了救蔡婆婆,她才蒙冤认罪。第二折的最后一段唱词,窦娥已经看清黑暗的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抗争精神:“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教材所选的第三折,则是窦娥反抗意志的集中爆发。她质疑、埋怨,乃至直斥天地,以三桩誓愿向封建秩序发出挑战。这样一个性格不断发展、丰富,越来越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是不多见的。作为对立面的另一方反动势力,也是随着戏剧冲突的展开不断发展的。第一折里出场的张驴儿等人,只是社会上的地痞恶棍;到第二折,戏剧冲突发展为百姓与昏庸官府之间的矛盾,那个宣称“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认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楚州太守桃杌,成为封建统治势力的主要代表;到教材所选的第三折,站在正义对面的,已经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的天地,是封建统治秩序乃至其所依凭的“天理”“天道”的整体。窦娥冤将“楚州府”“山阳县”作为统治秩序的一个缩影,以一件冤案揭露出弥漫于整个封建统治秩序中的无边黑暗,对整个封建社会作出了强烈的批判。作为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窦娥冤有着丰富的意蕴。有评论认为,窦娥冤中的矛盾冲突是在“社会”“道德”“意志”等多个层面展开的。社会层面的冲突,如前所述。道德冲突则主要表现为窦娥身上体现的坚守节操、安分守己等传统美德,与在当时社会中横行无忌、成为现实常态的恶行恶德之间的冲突。道德层面的这种冲突进一步内化和深化,就表现为窦娥这个人物内心的意志冲突。她希望坚守传统道德,但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根本上不道德的现实社会;她已经不再相信天地、鬼神、官府所代表和维护的封建秩序,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依靠天地、鬼神、官府来帮助自己洗刷冤屈。窦娥冤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矛盾冲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法自我解决的内在矛盾。窦娥冤在体裁上属于元杂剧。元杂剧的典型结构是四折(或加“楔子”),偶尔也有五折或更多的。杂剧的情节安排或者说戏剧结构,称为“关目”。一般来说,元杂剧和其他中国传统戏曲门类一样,有着强烈的抒情性,注重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戏剧结构则常常较为松散,甚至“草草为之”(王国维)。窦娥冤的关目却十分精致,远胜同时代大多数杂剧作品,“其布置结构,亦极意匠惨淡之致”(王国维)。全剧以楔子写窦家父女离别,交代窦娥的身世和主要人物关系,同时为后面悲剧情节的展开和冤案的昭雪埋下伏笔。第一折写张驴儿父子闯入蔡家,是戏剧冲突的开始。第二折写张驴儿误将自己父亲毒死,要挟不成,告上官府,造成冤案,这是冲突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折是戏剧冲突的高潮和顶点。第四折则以窦天章查清冤狱,恶人受到惩罚为结局。全剧情节集中,脉络清楚,不蔓不枝,将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聚焦在不断发展的戏剧冲突上。整部戏以第三折的“法场发誓愿”为转折,又鲜明地表现出关汉卿杂剧结构上“始正而末奇”的特点,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同时,剧作家又“在精练中求丰富”,“把高度集中和充分刻画统一起来,在情节剪裁和布局上表现出独特的匠心”(马美信)。例如,赛卢医在窦娥冤中三次登场,第一次在第一折开头,他图财害命、想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撞破,引发了后面的故事,同时又在全剧一开场就营造出急迫、紧张的气氛;第二折中,张驴儿在南门外撞见赛卢医,从他手中逼出毒药,情节前后呼应,解释了张驴儿毒药的来源;第四折中,赛卢医再次登场,交代罪行,领受惩罚。这个并非主要人物却又很重要的角色,三次登场,每一次都在戏剧的情节推进、人物刻画、气氛烘托、主题呈现等方面承担着多方面的功能。透过这个人物,我们能够领略剧作家安排关目的匠心和功力。又如第三折,剧作家在窦娥开头的指斥天地与结尾的三桩誓愿之间,插进她与蔡婆婆法场泣别、反复叮咛的段落,进一步刻画出她的善良和冤 ,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这一折中情感的起伏变化更加丰富,更具波澜。元杂剧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讲究“一折一宫”,即每折分别由同一个宫调下的不同曲牌连缀而成。如课文中“端正好”“滚绣球”等,就是属于“正宫”下的曲牌。不同的宫调各有其不同的音乐特点,适合表现不同的情绪。窦娥冤全剧所运用的宫调,如下图所示:楔子、第一折仙吕宫清新绵邈第二折南吕宫感叹伤悲第三折正宫惆怅雄壮第四折双调健捷激袅可以看出,窦娥冤各折的宫调,是和戏剧情节本身的发展大致配合的。教材所选的第三折,在情感上正是“惆怅”与“雄壮”兼具。了解杂剧所运用的音乐形式与剧情发展相协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窦娥冤这部作品。曲的形式比起诗词来更加灵活自由,让剧作家的语言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曲之始,止本色一家。”所谓本色,也就是“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懋循),用切合人物性格、身份、境遇的自然的语言,来表现人与事的真实面貌。关汉卿就是戏曲史上“本色当行”派的代表人物,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这首先是由于剧作家“于新文体中自由使用新言语”,即在创作中大量地运用源自人民现实生活的、鲜活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如课文中【鲍老儿】一段曲词:【鲍老儿】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对于婆婆的担忧不舍,对自身蒙冤受屈的愤恨不平,乃至她即将采取的惊天动地的行动,在这段曲词中全都表现出来了。类似这样的曲词,真是明白如话,“令人忘其为曲”,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动作性。在运用口语的同时,剧作家又灵活运用一些为当时的人所习见习闻的成语熟语、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如窦娥在法场发的誓愿,既有“一腔怨气”这样的俗语,也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更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窦娥冤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比喻(“一腔怨气喷如火”)、夸张(“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等修辞手法,特别是集中运用了反复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感情。如指斥天地时的两声“天地也!”和发誓愿时的两声“你道是”,是愤厉激昂的声讨;和蔡婆婆相别时的四个“念窦娥”和两声“婆婆也”,则是凄怆婉转的泣诉。王国维曾称赞关汉卿“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可谓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二)剧本赏析第一部分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第二部分窦娥冤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