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记叙文如何写出文化味记叙文要叙事,但又不能仅仅讲故事,还要有别的东西,这“别的东西”就是与众不同的见识、机智巧妙的情趣、丰富充盈的文化。那么,记叙文怎么才能写出充盈的“文化味”,提升记叙文的“书卷气”呢?可以从选材、意象、语言三个方面做一些尝试。一、素材选择文章的素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品质的高下。有时候看似无关的叙述和交代,实则大有深意。试想,如果红楼梦中去掉诸如诗词歌赋、典章器物、服饰装束、建筑设计、休闲娱乐等“文化因子”,仅仅讲述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四大家族的命运,那么小说就会黯然失色,变得干巴巴。再比如,汪曾祺的小说子孙万代的开头:“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他不养花,不养鸟,没事就是反反复复地欣赏他的藏品。”“葡萄海马镜”“长乐未央瓦当”“藕粉地鸡血石章”“都灵坑田黄”等小文物看似作者不经意的“炫示”,其实可以看出作者本身就是收藏文物的行家里手,见识不凡。这段文字正是小说的文化味所在,也是汪氏小说的独特价值所在。如果去掉此段关于小文物的文字,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去三分。由此可见,在记叙性文章中渗透点“文化”,可以让文章增色生辉。渗透文化艺术的因子,从记叙性文章中人物的嗜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写作中,这些文化艺术因子的安排可以有效提升作文的文化含量,让人感觉到所写人物、所叙事情的高雅脱俗,因为在高考阅卷场上往往“阳春白雪”比“下里巴人”更能打动阅卷者。我们复习备考时可以有意识地积累相关文化艺术类的素材。如:茶道、音乐、建筑、书法、绘画、烹饪、美食、园林、城市精神等,这些素材巧妙、适时的加入,会给记叙性文章增添别样的美。另外还可以关注有价值、可开掘的历史阶段,注意研究其时代特征,将人物、事情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叙述和展开,也是一种增加文化厚重感的不错的选择。比如写“民国热”,民国真名士的风流掌故可以直接成为素材,我们可以开列一个名单,具体不赘述。再如“一个人的80年代”,最近也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经常“眷顾”的一段历史。这段时期的许多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2014年高考江苏卷一篇青春不朽的高分作文,就是一个考生回顾父亲在80年代写作朦胧诗的青春岁月,进而反思当下诗坛的荒芜,表现年轻人本应有的激情与诗意的丧失,反映一种文化风尚的远去,文章很有深度。其实,20世纪80年代远不止有朦胧诗,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与琼瑶的言情小说、崔健的摇滚音乐、央视的“春晚”、席慕蓉与汪国真的诗歌、张艺谋与陈凯歌的电影等,这些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火热的文化浪潮。二、意象承载记叙文要有“文化味”,要让人读后产生“诗意盎然”的感受,我们可以借鉴诗歌的手法,选用一个“意象”来承载记叙的部分功能。所谓意象,就是“立象以尽意”,简单说就是承载作者情思的物象。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以及自己情感的抒发都可以寄托在这个意象上。这个意象可以从现实生活中不被人重视的微小事物中攫取。比如:在一次话题为“无”的写作实践中,一位同学选择了“无花果”这个意象来写:在南方,有一种植物,从来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花,但它却总在凉爽的秋风中落下它的果实。于是,它便有了一个略带忧愁的名字:无花果。它与其他植物一样,在春天露出花苞,然后默默地生长,最后在秋风中,落下蕴含一个春夏能量的果实,完成它生命的周期。或许有人认为盛放是对生命的尊重,姹紫嫣红是生命最浓重的一笔,但不管怎么说,生命总有尽头,结果才是根本目的。就像躲在树叶之中低调、谦虚的花,才能结出那饱满的果实。无花果一直是被人忽视的微小事物,作者将它引进记叙文写作中,为后文写邻居葛大爷一辈子默默无闻坚守自己的岗位进行铺垫。“无”也是一种境界。低调谦虚的品质与葛大爷的人品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另外,还可以巧妙借用古典诗歌的意象。比如泊这篇文章,文章开头写道: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旅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溪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夜幕垂落,溪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儿昕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的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曳梦幻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种子飘落在我的心田,让我恍惚迷离,浮想联翩。这段文字就巧妙借用了“乌篷船”“断崖溪谷”“鱼鹰”“灯火”“水声”“蛙鸣”“浣衣”等古典诗歌中常用的意象,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使作品意蕴丰富,含蓄朦胧,富有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选用古典诗歌传统意象时,要注意与文章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切不可为了运用而运用,削足适履,给人生硬、笨拙之感。三、语言运用一篇好的作文通常会采用铺排经典诗文等方式,将丰富的文学信息巧妙地表现出来,以展示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作文的文化味。我们称之为“直接引用”。除了直接引用诗文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记叙文中化用一些格言警句。这种并非直接引用,而是应记叙描写的需要,为了起到升华情感、画龙点睛的作用。语言文化味的体现是个综合权衡的过程,并非仅仅是引用诗词和说出富有哲理的话。下面以孔寅同学的死亡诗社为例,我们一起看看这位同学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功力。死亡诗社孔寅那段日子和病房中的墙壁一般苍白。我常常整天躺着,看以前抄的忧伤的诗,我常感到年轻的生命正脱离自己的躯壳。“日子是百叶窗上带血的裂口”,对于我来说,就这样了。隔壁病床上躺着一个中年人。我叫他老柏,他跟我一样,尿毒症,而且更惨,高位截瘫。但他很乐观,总是笑。有一天,我百无聊赖地躺着,看那些苍白的诗。老柏好奇,将我的本子要去读。老柏前所未有地开心,他眼睛明亮,看着我说:“小伙子,不错呢。”然后悠然躺下,跟我讲他年轻时的精彩。老柏年轻时也爱文学,爱读诗,还爱写诗。他告诉我他上大学时组过诗社,还写诗追过女孩。老柏深情地讲,我听得很开心,入院后第一次这么开心。后来,为了打发日子,老柏常跟我谈诗。他说他喜欢济慈的热情和优雅,他喜欢读英文诗,同时对李白也有一种偏爱。老柏很浪漫地说:“把诗镶入生命,生命才不会苍白无力。”我常让来看我的朋友带些诗集来。那些喜欢玩文学的朋友看见我开心了,也乐意带些好的诗集。我和老柏一读就是半天。后来,隔壁病房中的一个孩子也喜欢来我们这里。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得了软骨病,手已经抓不起笔了。他的父母看他和我们一起很快乐,紧皱的眉也会舒展些。于是,我和老柏有时会教他读诗,十二三岁的孩子什么都学得快,不久就已经会背很多了。我们这间病房里常有笑声。有时老柏会发呆。他看着天花板,跟我说,我们可以组个诗社了,跟电影中的那个死亡诗社一样。说完,他模仿基廷说:“死亡诗人应致力于汲取生命的精华!梭罗的句子,很好呢。”我笑了。我躺在手术台上时,回想起那些诗,在微笑中已忘却了死亡。手术很成功,不久我出院了。老柏送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丁尼生的诗:“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便在风中枯萎。”我突然充满活力,因为发现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我常回去看老柏和那个孩子,常跟他们一起读诗。一天,我带着才买到的兰波诗集去看他们时,孩子告诉我,老柏死了。我流着泪推着轮椅带着孩子去看老柏的墓。天很冷,下起了雪,雪落在死者和生者身上,一样安静。我把诗集送给那个可怜的孩子,看着他明亮的瞳仁说:“好好活。”他神色忧郁,不知为何,念起了顾城的诗:“诗是树叶,比秋天短,比世界长。”我知道,我们的生命,不会像白雪般静默。这篇记叙文讲述了三个重症病人在病房因为诗歌而结缘,互相勉励度过生命中的艰难“过程”的故事。三个人物一个死去,一个痊愈,一个正在康复中,通过他们对于生命的不同理解,作者写出了对于生命的独特感受。哪怕结局迥异,亦有悲伤,这个过程仍是充盈着诗意的,有一种悲怆之美。文中对于诗句的引用,恰当且切合主旨,如点点繁星散落在苍穹,熠熠生辉,给人美感。甚至“死亡诗社”的标题,“老柏”的命名,结尾墓地的白雪等,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当然,体现文化味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归根结底,文化味就是要展示阅读的广度和积淀的厚度,展示丰厚的文化素养,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但有一点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文化味,不是简单地堆砌与叠加“文化”,更不是那种故作高深、无病呻吟的“伪文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