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坚守中砥砺创新浙江“千万工程”启示录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出, 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阔,再到 “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个 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守, 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 精神。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 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唯 有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视,这 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以创新为前 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守为内涵。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授予浙 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再次 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2003年至今, 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牛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 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 劲活力。带着对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 的源泉,成功的奥秘。从“单重奏”到“大合唱”浦阳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江畔而得名,然 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拳整治,绿水清波 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江、沿山和沿路资源,重金 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过 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 “网红村”,引来众多游客,还有不少 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丽乡村,更将迎来一场场蝶变。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 16年 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经济高歌猛进, 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水脏了、山秃了,特别 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浙江农村,要走 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干净的村。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 11 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饭时间,匆匆扒拉几 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 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 个村环境很好。习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000个 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杭州、绍兴等地,农民有了钱,纷 纷盖起小别量,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 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村庄环境 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文化观念和行 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 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 镇镇像农村。”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项名 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习近平同志亲 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 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村现状,以此来促进城乡一 体化。“千万工程”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慨万分: 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卫生呢!对此,顾 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 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也 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 财力。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委 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仅有地方分管领 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上 下下迅速形成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浙江原来 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程,水利部门的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林业部门的万里绿色通道 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门的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这 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 资金就跟到哪儿”的要求,跟进配套。“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门主 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 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湖州市达成市校全面合 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其中;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L5万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此, 浙江的城乡统筹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 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程工 从“环境佳”到“生活便”“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走进淳安县的下姜村,这句旅游宣 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 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而在15年 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 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书姜银祥还有点不好 意思。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从淳安 县城颠簸了 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 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换了个模样,住在村里不比城里差。生活 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房子大,环境 好,要买点啥,出门就有各色小店,有点小毛病,村里的卫生服务站 也能看,方便得很。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把它放到 了城乡统筹的高度,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 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为所辖的每个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因此, 嘉兴市早在2003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保全覆盖的城市,并且 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第一个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那时, 作为城乡统筹的先行之地,嘉兴面临的问题正是整个浙江所需要突破 的:统筹将从有形领域转向无形领域;从浅层次的、用钱能够摆平的, 转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建设。为此,浙江先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了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在教 育、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浙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逐渐 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 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 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基础实施上,浙江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 用水源、小康体育村、现代商贸服务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 房和电气化改造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与此同时,浙江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全面形成 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运用 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 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在服务中心延伸集成,基 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达27302元,连 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 比同时再次处于全国各省区最低,去年这一数字为2.036: 1,比上年 缩小0.018。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浙江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正 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辉。从“公共品”到“市场品”各级政府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浙江乡村的改 造和提升,确实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同时也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气、没有产业,这些公共设 施的效益最多就只能让留守的儿童妇女得以享受,无法真正发挥其价 值,另一方面,后期的运维成本也是现实课题,根本无以为继。因此,在“千万工程”启动之初,浙江就将视角聚焦“市场化”。 彼时的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过了 3000美元,习近平判断:整个经 济社会进入了转型新阶段,人们对于休闲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基于 这个判断,城乡之间的要素应当互相流通,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新型 城市化,鼓励农民进城,另一方面,要让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怎么让“公共品”变为“市场品”?产业是基础。从2005年, 浙江就召开了首次农家乐大会。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近年来 为全国各地所重视,而浙江的农家乐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究其 根本,在于自始至终坚持了 “农民主体、村为基础、农旅结合”。从无到有,从初级走向高级,从低端转为高中低结合,浙江农家 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质的发展新 路,成功地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渠道,也为浙 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 一大新亮点。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 山”论断的地方。没有名山大川,缺少驰名景点,这个地处浙北的小 县,旅游业却连续十多年呈两位数增长,呈“井喷”之势。现在,安 吉整个县就像个大景区,“一乡一品、一村一韵、一步一景”。早在2007年,安吉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 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把一个 县当做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做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 当做一个小品来打造。县委书记沈铭权说,安吉用建设中国最美县域 做统领,抓住了全域旅游这个核心,并拧紧了全域旅游的资源观、空 间观、产品观、产业观、主体观等5个“总开关二在浙江,像安吉一样,乡村旅游风生水起的不在少数。这一产业 的全面开花,带来的不仅是人气与效益,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量人才 回流。记者入住余杭一民宿,一问主人“樵夫与山”,不料是当地农 业局辞职回乡的创业者;不经意间闯进德清“枫华山庄”,女主人范 小明居然是浙大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来到景宁大均乡“听泉山庄”, 一打听,老板娘小沈三姐妹原来都在上海打拼。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到乡村从事三产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这些创客背景各异,有记者,有律师,有教师,有海归,有设计师, 但无一例外,他们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在城市见过世面,了解消费 需求,又善于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因此迅速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和人才一起回流到乡村的还有资本,以及现代的经营理念和管理 模式。不管你出差到哪里,一按手机键就可以给家庭农场施肥加温, 这叫“智慧农业”;种水稻可以穿着皮鞋不下地,全程由专业公司打 理,这是“社会化服务”;把百亩田地分为几百份,让城里人来认领, 做个“周末农夫”,属于“体验农业”;还有像众筹、直播等新花样, 在浙江农村早已屡见不鲜,好吃、好玩、好看成了浙江农业的新特色。乡村成了城市的后花园,城市成了乡村的CBD。如今,不少浙 江农民白天开着拖拉机下地干活,晚上开着小轿车进城吃饭、购物、 唱歌;而到农村自驾游,则成了城市居民节假日的首选节目。城与乡 如胶似漆,正成为难以分割的整体。著名“三农”专家、浙江大学教授黄祖辉谈到,很多人到浙江学 习“千万工程”经验后,觉得难以复制,他们把关注点放在了资金上。 他认为,实际上“千万工程”是一个社区改善问题,学习浙江经验, 关键学什么?核心在于:浙江通过植入产业,把社区的公共品变成市 场品。“生态宜居,如果光是针对本地村民,那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 公共体制作支撑,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是面向城市的,如果是和服 务业相结合,有了经济收入和市场机制后,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