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1、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细胞外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人体可以依赖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通过负反馈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稳态。)2、人体功能活动的三大调节方式分别是什么?神经调节:特点:快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特点:幅度较小,不太灵敏,比较局限。反馈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送的规律性反应。3、功能调节中反馈作用的定义和意义,有哪些例子。1)反馈是指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2)负反馈是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例:体温调节、血液条件、血液ph、血糖水平 意义:负反馈在体内大量存在,它的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3)正反馈是反馈信息增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例:分娩、血液凝固、排便、排尿意义:是某些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第二章1、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的特点。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特点:高浓度低浓度不耗能2)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者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细胞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有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点:较高的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注:以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方式转运物质时物质跨膜的动力是膜两侧的浓度差所含的势能,而不需要另外消耗能量,因而这两类转运又称为被动转运。3)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考“钠钾泵”即“钠泵”):钠泵: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两个K+移入膜内,保持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状态。(eg:神经核肌细胞正常时,膜内K+的浓度约是膜外的30倍,膜外的Na+浓度约是膜内的12倍,这种明显的离子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就是钠泵作用的结果。)主动转运意义: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产生和维持细胞内高K+、细胞外高Na+的状态,是细胞产生生物电的基础。建立一种离子势能储备,供细胞其他耗能过程利用2、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如何判断静息电位的变化。机制:1)细胞内外Na+和K+的不均衡分布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判断静息电位的变化:K+外流(细胞外K+浓度,静息电位)Na+内流(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钠泵活动的参与(钠泵活动,静息电位)3、阈电位和局部电位的定义,钠泵的意义。1)阈电位:能使钠通道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膜去极化到达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2)局部电位:在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3)钠泵的意义:保证细胞内外Na+、K+不均匀分布建立Na+势能储备,为继发性主动转运做准备防止细胞水肿防止高血钾细胞内高钾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维持胞内PH4、神经肌接头的兴奋过程,要知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类型,递质的类型。1)过程:神经冲动传到运动神经轴突末销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轴突末梢内囊泡前移、融合、破裂、囊泡中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上的Na+、K+通透性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PP)EPP电紧张性扩布至机膜,机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2)受体类型:N-型Ach受体 3)递质类型:乙酰胆碱Ach5、横管和纵管的作用。横管(T管):使动作电位深入胞内纵管(L管):Ca2+储存、释放、再摄取三联管=1横管+2纵管纵池(有利于细胞内外信息传递)6、前负荷和后负荷的定义。1)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前负荷。2)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承受的负荷。 7、兴奋性的定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什么特点?1)兴奋性:是指一切具有生命活动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动作电位=兴奋性)2)特点: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兴奋性=0,Na+通道全部关闭相对不应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前半段):正常兴奋性0,Na+通道渐恢复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后半段):兴奋性正常 ,Na+通道恢复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兴奋性正常 ,Na+通道渐静息8、受体的化学本质是大分子复合蛋白质或酶系统。9、阈值是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强度。(阈值大兴奋性小。反比关系。)第三章1、什么是血型?什么是血量,比例是多少?1)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2)血量:机体中的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3)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血量=20%大脑供血不足,30%危及生命(考计算人体血量)2、发生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吸收减少(如萎缩性胃炎),可导致DNA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但红细胞体积增大,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3、血浆胶体渗压的产生是由于?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1)血浆胶体渗压是指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其数值为1.3mmol/L,相当于25mmHg。2)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蛋白质多,组织液含蛋白质少。3)血清和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4、输血的基本原则?如何判断血型。1)供血者红细胞不得与受血者血清发生反应。首选同型输血验血型每次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必要时可选择异型输血,即o型输给其他三种血型的人,AB血型接收其他三种血型的血液,但要注意一少,二慢,三勤看。2)判断:红细胞膜上只含有A凝集原者称A型血,只有B凝集原者称B型血,同时含有AB两种凝集原者称AB型血,无AB凝集原者称O型血。3)红细胞表面有D抗原者称我Rh阳性,没有D抗原者称为Rh阴性。5、凝血途径的激活因子的区别?内源性凝血途径:XII因子(接触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III因子(组织凝血激酶)6、为什么血液会凝固,凝血因子的定义?1)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的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生成)2)凝血因子的定义: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7、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8、红细胞叠连:许多红细胞彼此的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成串钱状,称为红细胞叠连。第四章1、心动周期的定义?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或称一次心跳。(与心率有关,60正常心率100每分钟。每个心动周期平均约0.8秒)2、心脏活动各时期的压力变化和瓣膜的开放情况,心音产生的时间。1)心动周期的分期(压力-瓣膜-血流-心室容积)心室活动压力变化房室瓣半月瓣血流方向心室容积心动周期分 期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心室收缩前(房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开关血入室最大心房收缩心室开始收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关血存室不变等容收缩心室继续收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开血出室下降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开血存房下降缓慢射血期心室舒张开始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关关血存房不变等容舒张期心室继续舒张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开关血入室上升快速充盈期心室继续舒张房压室压主动脉压开关血入室上升缓慢充盈期2)第一心音:心室收缩开始(低长,房室瓣关闭)第二心音:心室舒张期之初(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和后负荷。1)因素: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心肌初长度增加搏出量增加)和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影响)2)前负荷:心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着心肌的初长度,而心室肌的初长度取决去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或充盈压。后负荷:心室收缩射血时所承受的后负荷是动脉血压。临床上可用舒血管药降低动脉血压(即降低后负荷)来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动脉血压与搏出量成反比)4、如何区分心肌细胞类型,快/慢。根据O期去极化的速度的不一样,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1)快反应细胞:Na+快速内流: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2)慢反应细胞:Ca2+缓慢内流:窦房结P细胞、房室结细胞5、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现象。房室延搁的意义及为什么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宿的原因。1)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100次/min,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最高)兴奋性(有效不应期:从除极开始至复极到 -60mV这段时间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传导性收缩性2)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现象:心房或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到达之前,心房或心室受到一次人工刺激或异位起搏点传来的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在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是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3)房室延搁的意义: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房室不可能同时收缩,有利于心室充分充盈血液和射血。4)为什么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收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其意义是保证心肌在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不会接收刺激产生第二次兴奋和收缩,即心脏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从而保证了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使心脏泵血功能得以完成。6、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1)形成: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充足的血液充盈。根本因素:心脏收缩射血的动力、外周血管的阻力调节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起着缓冲作用2)因素:搏出量(搏出量收缩压脉压)心率(心率舒张压脉压)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舒张压脉压)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储器作用7、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1)组织液生成: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生成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移动方向取决于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这四种因素。2)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有效滤过压为正则生成组织液)8、心血管的活动调节(神经,体液)节后:Ach节前:Ach迷走神经节后:NE(去甲肾上腺素)节前:Ach心交感神经节后:Ach节前:Ach迷走神经节后:NE(去甲肾上腺素)节前:Ach心交感神经1)心脏心血管中枢:通常认为延髓心血管中枢是起关键作用的中枢部位。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存在心迷走中枢。受体:收缩血管受体:心脏兴奋、分解脂肪和糖原,升高脂肪酸和血糖、2:舒张冠脉、血管、支气管平滑肌M受体:抑制心血管、心脏收缩、瞳孔,腺体,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