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國文化概論導論一:“文化”的涵义:“文化”的语源学涵义“文”的本义,由甲骨文的字形分析,应是说人身体上的纹身。到后来用来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人文修养和美善德行的含义。“化”的本义,为改易、转化、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后引申出教化迁善之义。 论证材料之出处:东汉大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贲卦彖传上:“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那里,也有过类似“文化”、“文明”一类的范畴,他们的意见和看法,理所当然是我们今天讨论中国文化的起点。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对文化现象,并不曾按科学的思路进行过研究,他们虽然非常强调文治教化的重要性,但对于它们的发生原理、运行机制等等,却并不真正清楚。 我们应该把训诂意义上的“文化”一词,和科学意义上的“文化”一词区别对待,它们是在不同的语境里各自成立的两个词。:“文化”概念的科学定义 拉丁语中的“文化”一词,原初意义含有动植物驯化和园艺、农耕的内容,后来也才有教化的含义。 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二百六十种之多。但最重要的定义还是莫过于人类学家所下的定义,因为人类学家通过对异文化长期的田野调查所得到的人类行为的知识最为丰富,因此,他们对人类文化的本质及其变迁过程,最能提供正确的资料与意见。 ()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的定义:“所谓文化或者文明,即是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习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性的整体”。 ()辞海上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文化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附:文化概念的三层次说: 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如苏联大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美国人类学家维斯拉、中国学者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观点。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如泰勒、毛泽东对文化的定义。 3专义的文化: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二、“文化”结构的四种形态、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首先面对的无疑就是自然的限制与困境,为了克服自然这个敌人所以创造了第一类的文化,我们可称之为“物质文化”或者“物态文化”。 所谓“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为了与他人和谐共处,以维持社群的生活,所以又创造了第二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制度文化”。它们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所构成。 相关背景知识 中国的宗族制度,便产生了崇尚权威主义的文化。 其结晶就是: 很容易接受权威,信仰权威。如果某人是权威,那他的话就都是对的,要无可怀疑地接受。重视权威,一个人如果没有权势地位则不论他的意见本身如何精辟,也往往得不到重视。因循旧习,随波逐流。不容许对于传统习俗的批评,拒绝创新。相信命运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实。对事物抱着刻板印象,对事物的判断只是黑白分明,好坏立判;不能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又多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它们是人类所创造的第三类文化,我们或可称之为“行为文化”(即含有文化意义的行为)。 、如果说,人类为了战胜自然,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与他人和睦相处,创造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那么,为了克服人类自身在感情、或心理、及认知上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忧虑与不安,因而创造了第四类文化,我们或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它包括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宗教信仰,尤其是从中折射出来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等等。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上(即在1963年陜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何尊”),虽然中国的疆域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盈缩变化,不过其主干部分,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变化并不是很大的。从秦朝开始直到淸朝初年,所谓“中国”最穏定的疆域范围,基本都是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一带。缘之故,我们所定义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1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 中国” 最早出现于西周铜器铭文。 西周以后各代,无论哪一个古族,只要能入主中原,都以“ 中国” 自居。 鸦片战争后, “ 中学” 指中国文化,此后,中国文化才逐渐成为一个与“ 外国文化” 相对举的、有实质意义的概念。 2中国文化根生土长,多源一体。 (二)中国传统文化1传:“传,驿也”,指驿站上所备的车马,引申为传授; “传,延也”,即延续、继续,尤指前人传后人,代代相传。2统:本义指茧的头绪。引申为根本。3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4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从时间的维度来理解,因为传统文化首先指一种时间存在状态的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指文化的过去式。 其次,传统文化又指文化的现在式或正在进行式,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的文化观念。 最后,传统文化又可能指文化的将来式,即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的观念,它们将成为未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湮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采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能的宗教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的发生、成长、壮大的过程。所谓中国文化的“ 咋天” ,也就是所谓的“ 中国传统文化” ,即指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第一讲:中国文化与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历史活动,总是得要在一定的地域上展开,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地理条件的。比如:地理位置、海抜高度、太阳幅射、气温、雨量、土壤、动植物和矿物资源等条件,它们既制约着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也制约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所以,地理条件是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之一。、地理环境给人类的自由发展保留有较大空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由于地理环境: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因而只要人类以不违背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为前提,就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自然环境,多元地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日益发逹,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也必然日益増强。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我国自古以来疆域辽阔,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各种不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明显,整体地理环境独立封闭,这是我国总体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中国幅员辽阔,纵横交错的高山与大江大河,广大的戈壁沙漠与湖泊,将领土切分成若干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从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这些不尽相同的物质基础相适应,亦即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中国境内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v 礼记中庸中说:南方人息事寜人,不报无道;北方人好勇斗狠,死而不厌。这就把“内敛”和“粗犷”,当作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特征。v 类似的话还有: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由于北人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暗。由于南人学寡则易核,易核则知明。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生长发育在这样一种四周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中,理所当然造成一种地理隔绝;特殊的地理条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种与生俱来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传播障碍和输入障碍:一方面,中国文化要比较完备地向四周辐射传播非常困难,障碍很大。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由于地理环境限制,传入中国甚为艰难, 或者即便传入中国, 也因地理环境因素的抵消耗损而量能不够,而缺乏巨大量能,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作用就不是很大。 恰恰因为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隔绝的状态, 使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并由此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具有极强的独立性。 比如中国的文字,从早期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体字,在其诞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文字的影响。中国表意的方块字与世界上很多民族的字母拼音文字截然不同,毫无共性之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字的诞生发育,完全是在与外界文明缺乏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3. 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地理环境广阔,对各种文化有着巨大容量的承载空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强的显著特点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曾中断地连续传承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与相对封闭。与世界其它几大文明古国的情况相比较,古埃及文化因希腊亚力山大大帝占领埃及而被希腊化,古罗马文化因日尔曼族入侵而被中断,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被摧毁,唯独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连续传承未曾中断,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分析个中原因,不能不归结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完整独立与相对封闭。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便利条件阴山山脉以南和辽河中游西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这一穏定的农业区,既为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前提,也为其长时间的延续提供了保障。由于这一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在东亚地区是最高和最发逹的,因而在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之前,其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地的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并不构成很大的挑战,相反,它们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持久发展。由于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隔着高山、沙漠、草原、海洋等一系列的地理障碍,这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通过多个方向的、不同文化的人们共同体,以间接的方式进行的;这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直接影响的痕迹并不明显。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