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9页
第2页 / 共59页
第3页 / 共59页
第4页 / 共59页
第5页 / 共59页
第6页 / 共59页
第7页 / 共59页
第8页 / 共59页
第9页 / 共59页
第1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余姚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年)2021年5月目录一、基础形势1(一) 发展基础1(二) 存在问题4(三) 面临形势5二、总体要求7(一) 指导思想7(二) 基本原则8(三) 奋斗目标9三、主要任务11(一) 着力打造创新平台驱动体系11(二) 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发展体系16(三) 加速形成创新主体培育体系23(四) 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引育体系26(五) 统筹谋划开放协同合作体系28(六) 切实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30(七) 全力构筑民生科技支撑体系31四、组织保障34(一) 加强组织领导34(二) 加强科技投入34(三) 加强机制创新35(四) 加强氛围营造35( 五 ) 加强考核评价 36“十四五”时期是余姚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新征程中 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成科技创新 综合实力领先、特色领域创新优势明显、区域创新生态支撑有力 的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区和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根据宁波市科技创 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部署要求,特制定本规 划,规划期限为 2021 2025 年。一、基础形势( 一 ) 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余姚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锐意创新、科技争投,较 好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科 技支撑产业升级取得实效,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综 合实力明显增强。1.区域创新实力稳步提高。获批全省首批“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级试点示范区,成功创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甬西智能科 创走廊启动谋划,中意宁波生态园、浙江余姚人才产业园等战略 平台加速建设。2020 年,余姚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预计达 到 3.2%,战略性新兴产业、 “246”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 值比重分别接近 81.0%和 48.5%,累计实施宁波级以上科技创新 重大专项 30 项,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创新产出日益增长,科技 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余姚科技创新指数排名从全省的第 41 位上升到第 17 位。2.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新引进或建设宁波市智能智造产1业研究院、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诺丁 汉余姚电气研究院、萨塞克斯 ( 宁波) 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安交 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牵引作用逐 渐显现,“院士之家”启动建设,多个院士项目签约。浙江省超 高纯材料及溅射靶材研究重点实验室入选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 建设名单,余姚光电信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 体双双入选省级创建名单,余姚市明凤甲鱼星创天地获国家级星 创天地认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 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 7000 人,累计培养和引进国家级人才 78 人,省级人才 38 人,列入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 7 个,列入 宁波 “3315 系列计划”27 个,海外工程师 53 人, 引智项目 28 项,姚江英才计划 105 项,1 人获得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人 才资源不断富集,高端人才引育取得新成效。3.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力培育“三大千亿”和“五大 百亿”产业集群,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 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能级走向高端。2020 年,余姚市规上企业 研发费用达 62.5 亿元,企业研发费占营收比重达到 3.17%,高 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337.5 亿元,规模和增速均列宁波各县 (市、区 ) 前三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由 45.2%提高到 71.6%;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58.8 亿元,居宁 波各县 (市、 区 ) 第三位。4.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 2020 年底,全市科技型中 小企业累计达到 1692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 294 家。企业创 新实力持续增强,累计认定各级企业研发中心 465 家,其中国家2级 3 家、省级 64 家、宁波级 155 家、余姚级 243 家,拥有省级 重点企业研究院 5 家,省级企业研究院 7 家,宁波市级企业研究 院 22 家。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达到 740 家, 占规上企业比重 60.25%,设置率居宁波市第一。 “十三五”以来,5 家企业列入 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单,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 公司居 “新产品十强”榜首,朗迪集团、大丰实业、江丰电子、 容百科技、大叶园林、松原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挂牌上市。“多 功能小型文化服务综合体构建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列入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超高纯溅射靶材开发与 产业化”项目通过验收,“超高纯铝钛铜钽金属溅射靶材制备技 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余姚市积极推动 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持续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 业生态。2020 年共下达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 1680 万元,带动企 业研发投入 42.6 亿元,有 657 家企业享受研发费加计抵扣 35.5 亿元,147 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 5.56 亿元,共向 90 家企业发放 “科技贷”2.24 亿元,同比增长 783.5%,发放科技 创新券 273.04 万元。余姚科技大市场投用,浙江大学、浙江工 业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一批高校院所技术转移 中心陆续入驻,高效精准促进成果转移转化,2020 年全年完成 合作项目 368 项,完成技术交易额 18.11 亿元。高规格举办中国 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中国 宁波余姚智能制造世界 青年学者论坛和全球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大赛等重要活动,“赛会 引才”作用充分发挥。组建了“蔚蓝智谷”、河姆渡机器人、“才3 富”合作、人才发展投资等基金,姚江英才计划从 “3 个 500 万”升级到 “4 个 500 万”政策以来已对 25 个项目提供 6970 万 元的支持,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 的裂变效应。图表 1:“十三五”余姚主要科技指标实现情况表序 号指标名称2015 年基数2020 年目标值2020 年实绩1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 (%)2.723.03.2 (预测 )2高新技术企业 (家)1222952943科技型中小企业 (家)801-169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 值比重 (%)45.24771.6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15.3-25.66技术合同交易额 (亿元)0.731618.1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12.318.516.5(二) 存在问题。1.产业创新发展速度偏慢。目前余姚优势领域仅集中在产业 链的部分环节,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与 创新链的耦合协同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余姚各产业园区虽有 明确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但产业创新层次低、传统产业 占比高、转型升级压力大等问题普遍存在。近年来引进的一些科 研院所、创新团队项目大多还处于成长期,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的科技成果产出仍然有限。各类创新主体对产业链高端环节、核 心产品、关键技术等领域的掌握和应用还远远不够,产业核心竞 争力仍然偏弱。2.创新平台支撑力度偏弱。策源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与嘉兴 嘉善、绍兴新昌、宁波慈溪等地区相比,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产4业创新能力培育、重大成果转化产出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视野 格局、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载体抓手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缺乏 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导致人才等高端创 新要素的吸引力、竞争力不足;围绕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一个主 导产业、一个技术策源”的平台支撑体系,已引进落地的各类科 创载体发挥作用也尚需时间。3.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余姚市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创新 型领军企业数量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总体偏少、 占比不高, 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只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 19.6%,低于宁 波 25.1%的水平。 80%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 “35”千百亿产业 集群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的高成长科技企 业数量较少。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创新意识有待强化,创新活力 有待进一步激发,企业梯队培育体系需加快完善。4.协同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科研院所与科技服务机构 之间的协同联动不足,研发到产业化的链条仍需补全,成果转化 的效率和效果还有提升空间,传统主导产业缺乏以共性技术服务 为切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市场培育不够,综合性科 技中介机构较少,且服务功能单一、专业化程度不高。 “众创空 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孵化链条尚未打通,孵化器数 量较少、功能较弱,为企业提供创业指导、投资和多元服务的能 力有待提升。( 三 ) 面临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省5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 口”的新目标,提出高水 平建设创新型省份、打造“三大科创”高地的决策部署,宁波市 委市政府提出要率先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全面实施科技创新 “三大攻坚战”,为余姚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定位了新坐标、 指明了新路径、提出了新要求。1.科技革命为余姚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窗 口。“十四五”期间,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加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大国博弈 日趋激烈,尤其是全球疫情将加速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构 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科技竞争和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区域间发展 竞争的关键内涵。从产业变革演变规律来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周期极大缩短,新研发、新基建、新场景、新需求赋能新技术加 快衍生,新技术在产业、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各领 域中产生变革式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突出,人 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 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余姚作为制造业发达地区,有更多 的机会以新技术赋能新智造、以创新驱动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将 迎来新窗 口。2.战略叠合为余姚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空间。迈入新发展阶 段,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加速落地,浙江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化实施, 前湾新区实体化运作步伐加快,为余姚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接沪、 融甬、联杭、通绍以及与周边其它地区协同发展创造了新空间, 余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叠合交汇期。要抢抓良机、抢占 先机,找准功能定位、谋划发展空间、激发创新潜力,更加紧密6地融入上层科技创新体系,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高新技术全球 创新链,积极承载区域创新一体化下的产业科创与先进制造功 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强韧创新筋骨。3.历史方位为余姚科技创新赋予了新使命。余姚作为工业大 市、智造强市,是宁波制造业的标杆县市,也是宁波打造“246” 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顶梁柱”,应当主动担起宁波全 市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率先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重 任和使命,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基地。余姚需谋深 战略布局,谋实发展举措,谋好创新战术,成为国家和省市重大 创新战略部署的先行者和示范者。4.产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