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盐荒不能成为食盐专营的理由导语:受日本3.17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影响,网络上关于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不能食用,食盐要涨价以及碘盐可预防核辐射的传言甚嚣尘上,一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纷纷出现抢盐囤盐现象,甚至在一些大型超市食盐都被洗劫一空。食盐真的如此紧缺吗?我们对生活必须品食盐和中国盐业了解有多少?一、 产盐大国、供过于求,盐荒从何而来?谣言止于智者,恐慌止于知情。盐荒起因是知识荒、信息荒。我国盐资源丰富,食盐产量居世界第一,多年来一直产大于销。据工信部发言人披露,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随时都可以将原盐加工成加碘食盐。此外,我国生产的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加碘食盐产量、质量和用盐安全完全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卫生部官员表示,吃碘盐可以预防放射性碘摄入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就食盐消费而言,由于摄入食盐过多易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提议,将每天盐摄入量标准由原先的6g以内下调为5g以内,而我国的人均日摄入量是15-25g,远超国际平均水平,摄盐过量的风险渐渐引起国人的警惕。所以说,食盐并不稀缺,盐荒的根源还是知识荒、信息荒,以及社会大众轻信盲从的非理性态度。食盐流通体制存弊端,使得抢盐屯盐变得有利可图商品丰富还要货畅其流,才能真正保证市场供应。而中国食盐行业一直处于政府管制价格,并授权盐业公司独家专营的计划经济模式,所有生产企业,都必须将食盐卖给负责专营的盐业公司,贴上统一标签,才能上市流通。并且,按照现行的体制,地方各省盐业公司销售的食盐不能擅自跨区域销售,除非有国家发改委的调配计划。把一个省的食盐拿到另外一个省份去卖就等于私盐,是违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地方的食盐因为抢购囤积行为出现短缺,除非国家发改委出面调配,短缺现象无法通过市场途径加以消除,从而使囤盐变得有利可图。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流通模式,一旦再出现类似“非典”、核泄漏等突发事件,盐荒现象还会重演,这给社会带来的人力、财力的浪费是巨大的。二、 流通体制制约产业发展,拷问食盐专营的必要性?1、在古代食盐专卖是国家控制经济、垄断利源的手段在我国最早由汉武帝始设立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产私营。后来汉昭帝时期,在盐铁论一书中,官盐专卖遭到代表传统儒家思想的贤良、文学们的激烈反对,被指责为“与商贾争市利”。然而食盐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活必须品,受到历朝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他们往往把食盐专卖当成是国家控制经济、垄断利源的手段。生产过剩,产业单一,为了完成食盐加碘的政治任务和普及碘盐的社会责任?1996年我国制定的食盐专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97号)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规定: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本办法所称食盐,是指直接食用和制作食品所用的盐。其次,食盐国家专营的目的不是为了垄断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而是为了完成食盐加碘的政治任务和普及碘盐的社会责任。从世界范围看,食盐普遍加碘有三种方式:强制立法、消费者自我选择、国家专营。前两种方式虽然立意不同,但都是把国家置于一个监管者的位置。唯有第三种方式,同时把监管者和经营者的角色置于国家一肩之上。道理浅显,无论主体是谁,要在一个行业同时承担监管者和经营者两个对立的角色,那最后的结果必定是两个角色都做不好。所以,如果单从普及碘盐的角度来思考,国家专营是三个方式里效率最低的选择。三、 中国食盐行业体制改革路在何方?行业困境呼吁体制改革,利益群体成主要阻力对于食盐行业面临的困境,各方面认识比较统一,据国家行政学院相关专家介绍,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地方专营制度导致诸侯割据、地区封锁的局面,食盐很难实现全国市场自由流通,实现最优配置;二是政企不分,专营权与监管权合二为一,导致许多地方专营扩大化,监管弱化;三是产业链断开形成产销分离局面,食盐生产企业没有议价能力,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产业化进程十分缓慢。目前,我国海盐苦卤利用率不足20%,这意味着每年有5万吨的溴资源、50万吨的钾资源和500万吨的镁资源被排放。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盐业公司和盐务局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长期的专营体制使得地方监管机构与专营公司之间利益高度一致,部分地区还专营公司利益制度化,正当化两种改革思路尖锐对立,食盐行业“向左走,向右走”?是由地方专营弊端逼出国家专营、三个统一放弃食盐专营,引进市场竞争,政府回归真正意义上的监管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