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鲤城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2目 录前言5一、发展基础6(一)发展成效6(二)存在问题8(三)面临机遇8二、发展思路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三、重点任务11(一)汇聚科技创新要素11(二)健全科技创新机制15(三)做强做大科技服务17(四)加强科技惠及民生18四、重点工程20(一)“双链”融合协同发展工程20(二)“科技+传统产业”提升工程21(三)“科技+新兴产业”培育工程22(四)“科技+文创产业”品质工程24(五)科技成果转化工程25(六)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工程25五、保障措施26(一)强化组织保障26(二)加大政策支持26(三)完善科创投资26(四)营造创新环境27附件:“十四五”期间鲤城区部分科技重大专项、重大平台汇总表28 3 前 言 “十三五”时期,鲤城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推进“一三五”战略,通过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科技支撑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引领行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突破行动,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科技金融合作发展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集聚工程、科技惠民富民提升工程,提升鲤城区科技与创新发展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目标指明了方向。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同时,全会把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作为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国家、省、市根据全会要求,制定、颁布了“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根据鲤城区科技创新发展面临形势、存在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照泉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总体要求,按照泉州市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方案总体部署与鲤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任务要求,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5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协同创新,大力营造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为全方位推动鲤城区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新动能。科技政策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出台泉州市鲤城区科学技术奖励规定(泉鲤政文2016104号)、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专利运用和保护的意见(泉鲤政办2018106号)、鲤城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行动方案(泉鲤政办201920号)、加强研发经费投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泉鲤政科20195号)等政策文件,在科技创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投入、专利运用保护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争取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9个、经费2195.5万元,下达区级科技计划项目229个、经费5079万元。R&D经费累计支出15亿元,45家(次)企业获得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研发费用奖励资金2379.9万元,占泉州市获得奖励资金量的21.5%,连续五年均位居全市第一;97家(次)企业获得研发补助资金3090.88万元;181家(次)企业获得省、市、区三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补资金2764万元,20家(次)企业享受市瞪羚企业贷款贴息补助630.7万元,35家(次)企业获得省创新券补助资金167.4万元。创新载体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鲤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7-2019连续3年在全市“一区多园”考核评价中位列第一。净增3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新增1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39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6家(次)企业入选市瞪羚计划入库企业。新增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9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位列全市第一;2家企业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企业产品获评省级单项冠军产品;培育8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5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均位列全市第二。科技人才工作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实现科技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融合,9名人才入选省市科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8个人才项目入选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落实人才“港湾计划”,认定泉州市高层次人才533人(次),新增35名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2个团队科技特派员,鲤城科技特派员全面覆盖8个街道。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十三五”期间,荣获2项省技术发明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企业创新奖、2项市科技创业奖、10项市科技进步奖;评选1个区级科技重大贡献奖、2个科技创业奖、10项科技进步奖、7项专利奖(其中1个重大发明奖)。专利申请总量9586件,专利授权总量5981件,截至2020年底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95件,全市排名第5。(二)存在问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企业规模较小,全区工业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1家,规下高新技术企业占比53%;高科技企业占比偏低,虽然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市第五,但仅占全市7.8%;传统企业自主创新水平有限,缺少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制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有待加快。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远远落后于省市水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支撑经济发展大项目少,新旧动能转换质效不高。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能力较弱,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有待加强。目前规上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后备资源匮乏,科技型企业体量增长不明显,潜质企业流失问题客观存在,传统企业科技创新与科技企业升级创新亟待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有待提升。以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平台数量不少,但有特色、高水平的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孵化资源整合和创业服务能力较弱,实际科技成果产出不多、转化率不高。目前全市大院大所18个,其中晋江市、丰泽区各5个,鲤城区是6个没有大院大所落户的县(市、区)之一。(三)面临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为科技发展与产业创新带来新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强化硬投入、优化软环境,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是必由之路。泉州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三区叠加”的战略政策,特别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为鲤城区科技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契机。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部署,突出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绿色赋能,紧扣新技术、新产业、新平台、新模式发展动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海峡两岸科教创新服务中心,为建设“品质名城现代都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科技创新从鲤城区重大需求、企业现实需求出发,根据鲤城区发展定位,支持生产需求、生活需求的技术研发方向,打造鲤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坚持协同创新。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速。坚持体系完善。强基础、补短板、建链条,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形成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模式。(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备鲤城特色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优化自主创新机制,加快实施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水平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四个倍增”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具体目标如下:1.研发投入倍增。努力实现“十四五”期间R&D经费投入总量和研发强度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企业有研发机构的比例逐年提升,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25年R&D经费支出比2020年增长2倍,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4%。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平均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80家,比2020年(81家)增长1.2倍。保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名列前茅。3.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到2025年,全区力争引进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2个以上,实现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工作零的突破。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总量达20家以上,市级科研平台总量达32家以上,比2020年数量均增长1倍。4.高层次人才团队数量倍增。到2025年,全区高层次人才团队总量达4个,比2020年(0个)增加4个。5.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2025年,全区省级以上技术服务机构达6家以上,比2020年(3家)增长1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4500万元以上,比2020年(338.19万元)增长12倍。推动发明专利的产出和运用,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以上,比2020年(12.95件)增长1倍。三、重点任务紧紧围绕“六个鲤城”建设,加快科技型企业、园区载体、科技创新平台等承载主体要素集聚,形成强劲的创新驱动力,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等机制提升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科技服务质量体量,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助力鲤城“品质名城现代都市”建设。(一)汇聚科技创新要素1.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以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技术等产业为重点,引导传统企业通过引进人才、自主研发、购买专利等手段向科技型企业转变。主动参与新基建新经济基地建设,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培育库入库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梯次,将企业情况分级归类,帮助其梳理企业成长性、研发能力、知识产权等情况,开展一对一培育辅导,逐步推荐条件成熟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强化考核评价,及时跟踪监测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高科技企业成长加速机制,挖掘培育潜在“独角兽”企业,促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涌现。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倍增行动。建立有梯次的“规上企业培育库”,实施“一企一策”,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可提升方向,了解企业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提供服务支持。推动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投向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增长速度快的企业,加强多渠道多形式政策宣传,详细讲解讲透政策,让企业、高校院所等在享受科技优惠政策上应享尽享,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力争到2025年,所有规上工业企业做到有固定的研发场所、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有必要的仪器设备、有科技研发经费、有技术创新项目、有研究成果。2.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和古城文化底蕴优势,立足高新园区和古城街区,挖掘科创空间资源,支持众创空间、社会实验室、星创天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全面建设,抓好科技+互联网、+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跨界融通,打造创新水平高、辐射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的科创载体,积极参与泉州市建设环清源山科创走廊建设。专栏1 科创载体建设重点方向鲤城高新园区。按照“一园三片”(一个园区、三个片区)空间布局和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资源共享产业共生各方共赢的思路,以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为主线,按照“整合引领、规范提升、收储改造”的步骤,结合北、中、南三个片区的产业基础和空间容量,推进钧石光伏产业园、火炬工业区、新塘工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