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黑河学院学士毕业论文(设计)目录摘要(中文)2摘要(英文)3前言4一、竹子的生长特征 5二、文同画竹6三、苏轼“画竹必先成竹于胸”8四、元代画竹之风9五、郑板桥画竹11六、传承与发展13结论 16参考文献 17后记 18摘 要我国的画竹艺术,历史悠久,自三国、晋开始,及至南北朝隋唐五代逐渐发展,经两宋的提倡,在画竹的艺术创作技法和理论探讨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唐以前多着重对竹的生机形态自然美的表现,形式上多钩勒着色。两宋以后还盛行墨竹,文苏提倡“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是以景促情,借景抒情,重作者的感受和表现。在表现形式上,形成为工笔,写意或兼工带写,不过南宋以后更偏重墨竹艺术的发展。以下就其艺术特点略述个人的看法。关键词:竹子 文同 苏轼 郑板桥AbstractChinas painting bamboo art, has a long history, since The Three Kingdoms, jin, and whe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began five generations, and the two develop gradually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draw bamboo skill and theoretical study, all have accumulated much experience. Before tang many focuses on the life form of bamboo natural beauty, form, more performance hook color. Two after the song dynasty in MoZhu, wen also Sue advocate painting bamboo will first get into bamboo in breast, is promoting the love scene, which the authors feel heavy feelings, and the performance. In performance forms, forms for 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brushwork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r write, but with work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 more emphasis on MoZhu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Under its artistic features outline the individual opinion.Keywords: bamboo WenTong SuShi ZhengBanQiao 前言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历来都有名家大士描写竹子,留下了大量的竹画和咏竹诗。中国人最早的竹子情结大约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据陈寅恪先生的研究,这大概与当时人对天师道的信仰有关。到了后来,春联中常有“竹报平安”的话语来企迎吉祥,于是竹子就从一种文化意象演变成了一种民俗的意象。 代表人物有王维、吴道子、文同、赵孟頫、管道升、倪瓒、李衎、吴镇、柯九思、王绂、夏昶、苏轼、高克恭、石涛、郑板桥、李方膺、金农、李鱓、蒲华、吴昌硕、丰子恺、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霍春阳等。一、 竹子的生长特征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凤尾竹,枝叶挺秀细长;琴丝竹,在金黄色的枝干上镶有碧绿的线条;湘妃竹,枝干上生有花斑,青秀婀娜;斑叶苦竹,在叶片上生有斑白图案;紫竹、黄竹、赤竹,其枝干分别带有紫色、黄色和紫红色;花身竹,在绿色的竹竿上镶有黄色的线条;佛肚竹,枝干短粗,并向外凸出,好似罗汉的大肚子。此外,还有龙鳞竹、碧玉竹、鸡爪竹等,也是竹中的珍稀品种。竹类属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竹子的分布很广,全球皆有生长,全世界约有65属,1250多种,竹子喜爱生长在温暖潮湿的气候,因此,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洲是竹子的生长中,竹类是东方的特产。台湾目前生长约有79种,其中固定种有17种。分布自北到南,从海平面到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皆可见其踪影,竹子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区。 竹类的生长快速,有的一天之内能长一公尺以上,在仅仅两三个月内便可以完全发育,以后便不再长高或长粗,永远保持这种大小一直到枯死。竹子的生命周期不长,数年之间而已,等到竹子老的时候,就会开花,然后枯死,这样是为了要淘汰老竹子保存留新株,以促进竹林的成长生命力,但是竹子们常常一起开花枯死。 二、文同画竹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看到了文同墨竹画中所具有的特质。可以说文同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文人画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苏轼、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文同是北宋中期中国画处于转折阶段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与苏轼、米芾一起掀起了文人画思潮, 影响深远。要理解这样一个转折和思潮, 文同是一个关键性人物, 他的绘画思想及创作集中体现了当时画风的时代典型性和过渡性。受文同影响的文人画家既从他身上受到启发, 又从自身和所处时代出发对他的画法有选择地予以学习和继承。这种由选择带来的差异, 既有个人的原因, 但更多的是时代画风逆转的体现。本文将从这一角度, 分析两个转折是如何具体入微地体现在宋元时期文人画当中的。要理解这一点, 须先从文同的两种画风说起。文同虽以法度严谨、潇洒有致的墨竹画闻名, 但据文献记载, 他的画实际上有两种风格“: 文同8943 .善画墨竹, 富潇洒之姿, 逼檀栾之秀, 疑风可动, 不笋而成者也。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蘖, 风格简重, 识者珍爱。”“2 文同8943 .善画墨竹, 知名于时。凡于翰墨之间, 托物寓兴, 则见于水墨之戏。顷守洋州, 于谷构亭其上, 为朝夕游处之地, 故于画竹愈工。至于月落亭孤檀栾飘发之姿, 疑风可动, 不笋而成, 盖亦进于妙者也。或喜作古槎老蘖, 淡墨一扫, 虽丹青家极毫楮之妙者形容所不能及也。”3可见文同的绘画, 就创作内容、态度、技法而论, 显然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路是以墨竹图为代表, 工笔带写、法度严谨的风格。文同画墨竹在写生上花了很大功夫“, 于谷构亭其上,为朝夕游处之地”, 画竹能“ 先得成竹于胸中”, 这样的探索必然能够达到“ 疑风可动, 不笋而成”的逼真效果。再结合其传世作品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绢本) 来看, 虽是以墨写竹, 同样遵循了随类赋彩的写实原则, 正如米芾言“: 以墨深为面, 淡为背, 自与可始也。”4竹的干、枝、叶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叶繁而不乱, 至细处, 每一枝、叶的生长点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有些竹叶似用极轻细的墨线勾勒, 而后分浓、淡两种墨色层层渲染; 有些又似用“ 撇出法”, 线不闭合, 微露笔痕, 故而言其法度严谨而又潇洒有致; 另一路是多以“ 古槎老蘖”为题材代表的、粗阔简重的风格。从其创作的载体“ 素屏高壁”和创作的手法“ 淡墨一扫”来看, 比之于墨竹画的“ 工”, 这一类作品当属于“ 逸”了。实际上, 无论“ 工”还是“ 逸”, 都是文人画风格的表现。宣和画谱记载了至少在上流阶层中人们对文人画的评价。联系上文已引用的该书二十卷墨竹篇和下文墨竹叙论篇片断来看:“ 绘事之求形似, 拾丹青朱黄铅粉则失之, 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故有以淡墨挥扫, 整整斜斜, 不专于形似, 而独得于象外者, 往往不出于画史, 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 固已吞云梦之八九, 而文章翰墨, 形容所不逮, 故一寄于毫楮。”文同精细一路的画法, 形神兼备“, 盖亦进于妙者也”; 粗阔一路的画法, 则“ 不专于形似, 而独得于象外”“, 淡墨一扫, 虽丹青家极毫楮之妙者形容所不能及也”。文同的两种风格虽然都得到极高的评价, 但从画史上看, 这两路画风的影响面却是不同的。一方面, 在文同生活的时代, 他能墨竹画闻名, 说明前一路画风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另一方面, 将文同放在画史的角度看, 文同的后一路粗阔的画风影响则更为深远。文同对当时和后人的影响是要从这两种风格来看的。对于前一路画, 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将墨竹这一形象提取出来, 加以凝练化并赋予人格意蕴, 从而确立了文人画的传统题材。但学习者对其法度严谨、工笔带写这样具有时代共性的画法是不甚留意的; 而对于后一路画, 虽不闻名于时, 但由于文人的喜爱和学习, 其影响却是巨大的。至于元代, 柯九思等既学习文同, 又将粗阔简重“、逸笔草草”的风格用书法性加以规范。从上引文中看出, 文同注重写生, 在北宋当时士大夫普遍重书法、轻绘画这样的时代风气下, 这一点尤难能可贵。苏轼赞文同有四绝: 诗、楚辞、草书、画, 可见文同的修养是很全面的。这样深厚的学养加上扎实的写生训练, 即便是在墨竹图这样小趣味的画幅上亦能展现出既合法度又不失潇洒的大手笔来。以高强的造型功底画粗笔画“, 淡墨一扫”, 率意中渗透着功力, 这才是丹青家极尽毫楮所不及的原因。这样来看, 文同画的“ 工”笔和“ 逸”笔都做到了笔墨为形象服务, 真是形神兼备的大手笔。三、苏轼“画竹必先成竹于胸” 苏东坡(10371101),本名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也许,有很多人对苏轼的印象止步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知道他爱游名山大川,却并不了解东坡对竹子的偏好。在东坡的生活中,随处有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上密不容钉”;“予谪黄洲,寓居定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