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2010年12月目 录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成绩与存在问题.4(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4(二)存在问题.11二、“十二五”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 13(三)发展目标.14三、主要任务18(一)进一步做强做大建筑业18(二)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9(三)建设领域低碳城市发展.21(四)大力发展绿色建筑.24(五)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25(六)优化城镇建设26(七)加强城市管理27(八)建设节水型社会.29(九)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31(十)全面提升城乡公共安全防御能力.32(十一)继续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33四、重点项目34五、保障措施.38(一)法制保障.38(二)组织保障.39(三)资金保障.40(四)人才保障.41(五)服务保障.42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厦门市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厦门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厦门市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推进我市建设事业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开放开发示范和带动作用的海湾型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引领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发展的龙头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成绩与存在问题(一)“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1、建筑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建筑业健康发展。2006年-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184.97亿元、247.02亿元、296.61亿元、350.29亿元,年均增长17.31;房屋施工面积分别为3606.43万m2、4994.48万m2、5378.18万m2、5580.27万m2,年均增长11.55。截至2009年底,取得资质的建筑业企业总数达到556家,其中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1家,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分别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5.72%、54.68%、19.60%,产业组织结构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层次较为明晰、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队伍。建筑企业技术装备实力逐步增强,机械化施工能力不断提高,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施工技术总体上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厦门市积极推进招投标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措施。2009年7月份实施经评审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的改革方案,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并开展建筑市场中介机构清理整顿工作。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厦门市建筑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2、房地产业增长较快“十一五”期间,厦门市房地产开发规模进一步加大,土地和房屋开发规模较“十五”时期有较大增长,房地产档次也进一步提高。房地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些规模大、资金雄厚、信誉度高的本土房地产企业已经向上海市、南京市、合肥市等地投资。截至2010年4月,厦门市企业在全国其他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已超过20家。由于厦门岛内可供开发的土地已十分有限,以及厦门市城乡一体化和岛内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重心向岛外转移,岛外片区的商住供地规模加大,岛外日益成为厦门市房地产消费主体。“十一五”期间,岛内外商品住宅成交面积长期维持在4:6的比例上,岛外渐成为厦门住宅市场的主导方向。3、城镇建设与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围绕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中心城市、海湾型港口风景城市的定位以及“岛内外一体化”战略,按照“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村镇”四个层次,不断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先后确立了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新圩镇、汀溪镇)和1个市级试点镇(汀溪镇),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厦门市城镇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30平方公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和岛内外一体化战略推动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扩大了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快速增加,实施了一批新城建设、旧城改造、新村建设和村镇综合整治项目。厦门岛外的新店、大嶝、杏林三镇完成撤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纳入新城建设范围;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BRT和厦门西客站相继建成运营;翔安火炬工业园区、灌南工业区等先后建成投产。这些项目推进了集美新城、翔安新城、同安(环东海域)滨海新城和海沧新城的建设,促进了城乡全面发展,稳步推进了村镇城市化进程,并形成以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共同带动村镇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此外,还完成了集美黄庄、上头亭等村庄的就地改造,完成了集美区前场、兑山等村庄的异地搬迁,顺利完成了西溪、新垵、霞阳、莲花、山边、钟山、东屿、窑市、军营、后埔、徐厝、上塘等村庄的改造和新村建设。截止2009年底,厦门市建制镇由2005年的15个减少为12个;镇域面积为824.81km2,建成区面积由17.88km2增加到78.22km2;镇域人口达69.62万,镇区人口由13.1万人增加到32.26万人(含暂住人口13.0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68% 提升到70.6%。积极开展景观、交通、市容方面综合改善工程,城市管理水平上新台阶。一是组织实施了一批道路两侧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成功大道、环岛干道、仙岳路、云顶北路等两侧景观整治;完成成功大道北段两侧、集美大桥、杏林大桥两端市容景观美化亮化工作;开展高铁沿线景观整治及绿化工作。二是完成五期夜景工程建设,对现有城市夜景景观进行优化提升,实施鼓浪屿夜景、筼筜湖周边夜景、鹭江道沿线夜景的优化工程,力求通过对夜景的完善和优化提升,提升我市夜景观的艺术性和城市品位。明确夜景工程维护管理机构,按照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常态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夜景工程维护机制,提高我市夜景工程的维护管理水平。三是开展交通改善工程和缓解停车难工作。开展中心城区交通改善工程,有效地改善了中心城区的交通难问题。四是落实市容保障方面的相关工作。加强对主要路段、窗口地带、重要活动场馆周围的市容整治和监管,协调做好全市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的市容保障。专项协调解决城市市容管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4、绿色建筑有所发展“十一五”期间,绿色建筑在厦门起步。一是初步制定了绿色建筑发展相关法规和标准。2008年,厦门市发布了厦门市节能条例。2009年由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定、批准和发布,于2010年3月1日起执行。2009年制定了厦门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厦门市住宅与公共建筑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二是2009年组织成立了厦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及厦门市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厦门市绿色建筑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开始积极推广绿色建筑。三是开展了绿色建筑相关技术与科研研究。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扶持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完成了与绿色建筑有关的科研成果。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取得较大成效“十一五”期间,厦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技术。积极组织申报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007年和2008年共有4个项目批准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共计2588万元。积极参选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补助资金650万元。通过示范项目的带动,在全市逐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应用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二是有效开展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应用,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亮化村庄道路,2008年结合新农村建设,选取新圩镇的乌山村、金柄村、灌口镇的田头村3个村作为试点示范,实施太阳能路灯示范项目。三是不断健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体系。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文规定鼓励用能单位和个人使用太阳能、地源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6、建筑领域低碳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厦门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之一,在发展低碳城市方面,已走在国内其他城市的前面。在2010年全国五省八市试点低碳城市中,厦门为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于2010年3月编制完成。低碳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延伸,发展低碳建筑必须严格实施建筑节能。自2007年厦门成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的试点城市以来,厦门市根据住建部、厦门市政府的要求,开展了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相继制定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监测各阶段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厦门市新建建筑已经制定了从设计、施工、监测到验收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制度。至2009年,厦门市已经全面执行节能率50%的民用建筑国家标准,竣工节能建筑1046.8万平方米,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11.79万吨。7、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厦门市是一个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海岛型城市,2008年底厦门市提前完成节约用水规划(20052020)目标。2009年厦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不含农业)取水量为19.8吨,只有全国万元生产总值耗水量209.3吨的9.5%,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13.66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规模以上)达到89.70%。2009年,厦门市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8、质量与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多形式的工程质量安全检查、巡查和抽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参建各方主体基本都能认真贯彻有关工程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技术标准,遵守基建程序规定。建设工程质量总体处于受控状态,建设品质不断提高,创建了一批优质工程,2007年以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质量事故,有3个工程获得“鲁班奖”,有109个工程被评为“闽江杯”省优,629个工程被评为“市优工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态势持续平稳,2007年以来,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文明施工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2007年以来,有7个项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