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7页
第2页 / 共127页
第3页 / 共127页
第4页 / 共127页
第5页 / 共127页
第6页 / 共127页
第7页 / 共127页
第8页 / 共127页
第9页 / 共127页
第1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 1 页 共 1271.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11.1 矿井概况11.1.1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11.1.2 矿区地形、地势及河流11.1.3 矿区气象11.1.4 矿区地震震级及裂度11.1.5 矿井井田内小煤矿情况21.2 井田地质特征21.2.1 煤系地层21.3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111.3.1 地表水概况111.3.2 矿区水文地质概况111.3.3 含水层特征121.3.4 断裂带水文地质特征151.4 煤层特征161.4.1 煤层稳定性评价161.4.2 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191.4.3 煤类的确定及煤类分布191.4.4 煤的化学性质及有害元素202.1 井田境界202.2 井田工业储量202.2.1 资源量计算范围及工业指标202.2.2 井田内煤层资源量计算212.3 井田可采储量22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222.3.2 井田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222.3.3 矿井的2#煤的可采储量Z2k为:233.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工作制度243.1 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43.1.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243.1.2 矿井服务年限243.1.3 井型校核253.2 矿井工作制度264.井田开拓264.1 概述264.1.1 煤层埋深对开拓系统的影响。264.1.2 断层分布及产状对开拓系统的影响。274.1.3 地面河流对开拓系统布置的影响。274.1.4 通风系统对开拓系统布置的影响。274.1.5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274.2 井筒位置的确定284.2.1 井筒数目284.2.2 井筒特征294.2.3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324.2.4 工业场地的位置354.2.5 开采水平的划分及采区的划分354.2.6 主要开拓巷道354.2.7 方案比较354.3 开采水平的设计474.3.1 确定开采水平的位置474.3.2 设计水平的巷道布置474.4 井底车场474.4.1 概述474.4.2 井底车场的选择原则484.4.3 井底车场的设计依据484.4.4 井底车场的线路设计494.4.5 马头门线路的平面布置计算504.4.7 井底车场的硐室514.4.8 主要开拓巷道524.5 采区划分554.5.1 采区划分的原则554.5.2 各系统的综述555.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565.1 煤层的地质特征565.1.1 煤层565.1.2 煤质575.1.3 瓦斯、煤尘及自然发火情况585.1.4 水文地质585.2 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595.2.1 工作面机械设备595.2.2 采煤方法605.2.3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605.2.4 按采煤机能力校核工作面长度625.2.5 顶板管理635.2.6 循环作业方式及循环图表的编制635.3 采区巷道和生产655.3.1 采区概况655.3.2 采区形式655.3.3 采区区段665.3.4 采区生产系统665.4 采区车场设计及峒室685.4.1 采区上中部车场685.4.2 采区硐室685.5 采区采掘计划685.5.1 采区各种巷道685.5.2 采区产量706.1 概述716.2 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716.3 主要巷道运输设备的选择726.3.1 煤炭运输方式726.3.2 刮板输送机及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计算736.3.3 电机车的选型设计756.3.4 列车组成的验算786.4 主井提升设备选型设计806.4.1 选择提升容器806.4.2 选择提升钢丝绳836.4.3 提升机的选择846.4.4 提升机对井筒的相对位置866.5 副井提升设备选型设计876.5.1 注意事项876.5.2 副井提升选型877.1 矿井通风系统及通风方式887.1.1 中央并列式887.1.2 中央边界式887.1.3 两翼对角式887.1.4 分区对角式897.1.5 矿井通风方法:897.2 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907.2.1 矿井风量计算原则907.2.2 风量分配的原则和方法947.3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957.3.1 矿井通风的总阻力957.3.2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1007.4 风机选型1007.4.1 计算通风机风量Qf1007.4.2 计算通风机风压1007.4.3 初选通风机1017.4.4 电动机选择1027.4.5 通风设施1037.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1037.5.1 瓦斯管理1037.5.2 煤尘管理1047.5.3 火灾预防1057.5.4 水灾预防1057.5.5 顶板管理措施1058.矿井排水1068.1 概述1068.2 排水设备选型计算1078.2.1 水泵型号及台数1078.2.2 管路的确定1098.2.3 管道特性曲线,确定工况点1108.2.4 校验计算1148.3水仓及水泵房1168.3.1 水泵房1168.3.2 水仓1178.4技术经济指标1189.技术经济指标119见技术经济指标表。119感谢120参考文献121第 6 页1.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1.1 矿井概况1.1.1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显德汪矿位于邢台市西南约38km,南部与邯郸地区武安市相接。东距京广铁路褡裢车站25km,煤矿外运铁路专线从矿山村铁路专线权村站接轨,延伸到矿工业广场。井田内有两条主要公路邢(邢台)渡(渡口)、邢(邢台)都(都党)及通向各村的简易公路,交通极为方便(如图1.1)。1.1.2 矿区地形、地势及河流显德汪井田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山前丘陵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海拨在194.10339.6m之间,地表起伏较大,基岩裸露面积较小,属山前冰碛台地地形。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中关小溪、栾卸小溪和紫牛湾小溪3条季节性小溪,均属北洺河支流,雨季时出现水流,旱季断流。该矿区最高洪水位+114m。1.1.3 矿区气象本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沙河赵泗气象站19821992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497.0mm,雨季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气温13,多年平均蒸发量1719mm。风向以北、北东及南为主。1963年8月1日10日连续10天降雨为1264.5mm,造成百年以来的特大洪水。邢台地区蒸发量为14532172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冻结期从11月至翌年2月,冻土深度约0.44m。全年最多的风向为南风,最大风速为16.7m/s 。1.1.4 矿区地震震级及裂度邢台地区于1966年3月8,在隆尧县白家寨发生6.8级地震,余震不断,东庞矿区距隆尧县45公里,有三级震感。同年3月22日在宁晋县发生了7.2级大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办1992160号文“关于发布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使用规范的通知”,邢台地区地震烈度为7度。1.1.5 矿井井田内小煤矿情况显德汪井田周边共有正在生产的小煤窑20个,分别属沙河白塔镇或武安邑城镇,详情见后显德汪周边小煤矿井口坐标附表。开采下组煤的主要集中在井田西部的刘石岗地区和井田北部的上关、新村附近以及井田东部章村井田内,开采上组煤的主要分布在井田的西部和南部。小煤窑的非法开采和越界开采给该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另外工业广场附近分布有古小窑,开采年限及开采情况已无法考证。1.2 井田地质特征1.2.1 煤系地层显德汪井田地表全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所发育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奥陶系中统峰峰组()、马家沟组(),现简述如下:(1)第四系(Q)下部为冰碛红色泥砾、冰水沉积的杂色粘土、细砂、亚粘土及砂砾石等,一般厚40m;中部为冰碛粘土砾石层、透镜状砂层及红色亚粘土组成,一般厚30m;上部为多种成因的黄土,具垂直节理和大孔隙,一般厚210m。(2)二叠系(P)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以灰绿色、紫斑色粉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夹有数层中细粒含砾砂岩和铝土质泥岩。平均厚度307.4m。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以灰色、灰绿色、紫斑色粉砂岩和含铝土质的砂质泥岩为主,中部和下部夹有23层中细粒砂岩。平均41.1m。下二叠统山西组():由灰色、深灰色、黑灰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中下部含煤24层,平均83.8m。(3)石炭系(C)上石炭统太原组():由深灰色、灰色粉砂岩、灰至灰白色中细砂岩、46层灰岩和69层煤组成。平均厚度135.5m。中石炭统本溪组():主要由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灰岩组成,夹不稳定薄煤一层,平均厚度17.56m。(4)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由厚层状致密灰岩、结晶灰岩、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组成。按岩性特征分为三段,总平均厚度167m 。中统上马家沟组():黄、浅红色白云质角砾状灰岩、蜂窝状灰岩、灰色致密块状灰岩及泥质灰岩组成。按岩性分为三段,总厚度平均246m。中统下马家沟组():由角砾状灰岩及蜂窝状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按岩性分为三段,厚度大于144m。(5)煤层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其次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煤层与含煤地层对应关系如表2-1及附图显德汪矿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表1.1 煤层与含煤地层对应关系表煤层编号地层地层平均厚度(m)稳定性、可采性1#山西组下部45.10主要可采煤层2#3#太原组上部14.73层位稳定不可采4#太原组中部80.30不稳定局部可采5#不稳定不可采6#不稳定局部可采7#不稳定局部可采 续表1.1煤层编号地层地层平均厚度(m)稳定性、可采性8#太原组下部32.62极不稳定局部可采9#主要可采煤层10#本溪组17.56不稳定局部可采1.2.2 区域地质构造邢台煤田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华北平原沉降带)西部,西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即太行山隆起带)毗邻,位于前述沉降带和隆起带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东侧,属于华北平原沉降带范畴。煤田形成后,受到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尤其受到新华夏系的强烈改造。邯邢煤田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盆地西缘。煤田西部为太行山隆起的中南段,整体走向呈北东向展布,由赞皇隆起和武安断陷组成。前者由太古代和少部分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后者主要由古生代地层组成。显德汪井田即位于武安断陷北部太行山隆起带东侧,为新生代华北盆地的西部边缘。由于西侧太行山隆起的上升和东侧华北盆地的沉降,使邯邢煤田形成走向NNE近SN,西边翘起,东边倾降,并具波状起伏的翘倾断块。煤田边界断层多为走向NNE的正断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