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器制作工艺一、原始制陶工艺的发生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我国制陶的历史至少已有1万年左右,制陶技艺具有很高的成就,历代相传,从未间断。后来发展成为陶瓷。最早的陶器器型可能是摹仿自然物或其它材料做成的习见器物,如葫芦、篮筐、蜂房、鸟巢等等。早期陶器都是圆形的,因为自然界不存在非圆形的东西。树、花朵、果实、动物的躯体、日月星辰、蜂房、鸟巢等等,都是圆形的。曾经流行过这样的说法,人们偶尔在编织物上涂了泥巴,经过风干或火烧,变成陶器,于是受到启发,直接用粘土塑造成容器,再经过焙烧、便成为陶器。这虽然是一种推测,但从原始陶器上常常留有绳纹、篮纹、席纹等纹饰分析,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陶器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过定居生活的产物,因为定居生活,人们才有闲暇去试验烧制陶器。定居生活需要陶器,而陶器又促使定居生活更方便舒适,目前在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最早的陶器见于河北徐水县南庄头村、湖南玉蟾岩原始文化遗址,距今1万年左右。稍晚又有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距今8千年左右。此后发展到仰韶文化盛期即距今6千多年,原始制陶工艺达到高峰,黄河上游、中游的彩陶、黄河下游的黑陶、长江中下游的印纹陶及少数彩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留下了无数精品。中国制陶工艺的发展,考古界通常按地区把它们分为若干类型。1、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按时间顺序分为石岭下类型(约公元前3800年)马家窑类型(约公元前3100年)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500年)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千年)。2、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一般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等。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以彩陶为主,并且成就最高,精品最多。3、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南和苏北一带。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制陶工艺,以素陶为主,自成体系。4、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千年)、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前3500年)、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大溪文化(约公元前3800年-前2400年)、屈家岭文化(约2500年-前2000年),这些文化分布于长江流域,其制陶工艺总体水平不如黄河流域,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以素陶为主,兼有彩陶,此外,黑陶红绘、多色加晕染、漆绘、戳印等,都有突出的特点。二、丰富多彩的陶器画 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原始彩陶画,其题材有人物、动物、鸟类、各式图案等。大多能抓住形象特征,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色彩单纯明快。最早的陶器只满足于实用,素面无纹饰,焙烧火候低,均呈橙红色,器型种类也比较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审美意识的进步,制造陶器不再满足实用,审美的要求不断得到强化,彩陶逐渐成为主流。在彩陶上用线条和色彩描写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奔腾的流水、神秘的天体、奇异的鸟类、活泼的动物,以及不可解秘的人类自身等。在已经发现的原始彩陶中,绘有抽象几何图案的占多数,有的以水波纹为主体,间有圆点、菱形、网格等组成综合性图案。有的在器件的主要部位以水波纹组成不同的装饰带,流动如生,颇耐人寻味。如1975年在甘肃永靖县三坪村出土的一件马家窑类型的连环纹彩陶瓮,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画家以三组水波纹分别施于颈部、肩部、腹部,线条起伏最大的一组放在器物最显眼的肩部,图案有如黄河逆流,富有奔腾咆哮之势;变化稍缓的一组放在颈部,既与主要部位相区别,又相呼应;最平缓的一组放在腹部,好像黄河从高山峡谷汇入平原;整个图案组合节奏感非常强,而腹部下半段素面无饰,好像后世水墨画留下的空白,反衬出图案纹饰的华丽。可以看出,5千年前的原始人类,对于图案节奏及人们审美心理的把握,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彩陶旋涡纹瓮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高50,口径18.4厘米甘肃省永靖县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彩陶旋纹钵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0.4,口径29厘米1975年甘肃省临夏县水地陈家出土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以动物为纹饰的彩陶,多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夸张变形,突出其神异部分,为表现特殊的主题服务。因为原始人类通过画笔描写动物,都不是为表现动物本身,而是表现它们的超自然的力量。如1978年在河南临汝县闫村发现一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缸,高47厘米,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图。展开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占器体面积的二分之一。画面由棕白二色极简括有力的画出一柄用绳索捆扎在木杆上的石斧,一只白鹳面向石斧,叼鱼而立,鹳因叼着硕大的鲢鱼又要保持身体平衡,因此头颈向后缩,两腿也向后倾斜,脚爪使劲抓地,瞪大的双眼似乎带点惊喜的神色。形象既真实又古朴,不是写实,而是经过高度概括。作者运用点线面相结合,再配以单纯的色彩对比,明快而洗练地勾画出一个颇富意境的画面。据有人研究,这件陶缸是用来装殓某个部落酋长的,缸体上所绘鹳鱼石斧图,含有部落联盟的图腾意味,它记录了白鹳氏族战胜鲢鱼氏族的历史事件。当然我们不必人人都接受这种判断,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个启示,画面肯定富有特殊含义,绝非单纯为了描写事物本身。鹳鱼石斧彩陶缸 仰韶文化晚期 高47.0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以人物为描写对象的原始彩陶,在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己发现数件。有的描写个体,有的表现群体,还有的表现人与动物混杂。如在西安半坡村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上面画了一组由五条鱼和一个光头人面合成的画面,今天难以说明它的具体含义,我们无法知道6千多年前半坡人何以会对鱼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不过,人们透过这些神秘的形象,可以看到当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艺术表现能力。被图案化了的鱼形,基本神态犹存,线条劲挺有力,人物神态安详。经过神圣装饰的彩陶盆,肯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日用品,可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或是用于部落酋长死后的殉葬品,富有特殊的含义。类似的同属半坡类型的彩陶,还有人面鹿纹盆、鱼蛙纹盆、鱼纹盆等。我们对这些纹饰的具体含义,仍觉茫然,多数只能付诸猜测。彩陶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16.5,口径39.5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集中描写人物活动的原始彩陶,目前已在青海发现三件,即一件双人抬物纹彩陶盆,两件舞蹈纹彩陶盆,其中一件舞蹈纹彩陶盆内壁描绘三组、每组五人的舞蹈场面,另一件描绘两组、每组十二人的舞蹈场面。两件舞蹈纹盆反映的是5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原始先民的生活片断。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有的头上还有发辫、下裳还有尾饰,手拉手,扭动下肢,步履轻盈,载歌载舞。人物脚下有水波纹,每组人物之间也以水波纹隔开,盆沿与盆外壁也以水波纹为饰。这似乎告诉我们,舞蹈与水波即黄河有某种联系,或许表现的就是生活在黄河上游的原始先民们正在举行祭祀黄河的宗教仪式;或是取得丰收之后,在向黄河报喜。迄今发现的甘肃、青海地区的原始彩陶,其纹饰几乎都是水波纹的变形,说明既为人们造福又给人们带来灾害的黄河,给世代生活在其两岸的人民以巨大的永久性的冲击,也给艺术家以无穷的灵感和创作冲动。黄河既养育了无数儿女,也陶冶了人民的心灵,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彩陶舞蹈纹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14,口径29厘米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三、原始雕刻 中国原始雕刻比原始绘画丰富,在材质运用上,有石、骨、玉、牙、木、陶;题材方面有人物、动物、鸟类等。原始雕刻出现的形式不外三种:一种是仿动物形的器皿,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如所谓鸟兽形器;一种是器物的盖、钮、把手等部件做成某种形象;一种是独立性雕刻品。三种艺术形式以陶制品居多。陶雕刻表现手法就有线刻、浮雕、透雕、捏塑、贴塑、堆塑、锥刺、镶嵌等,题材仅动物一项就有猪、狗、羊、鸡、鸭、鹰、燕、龟、鳖、蛇、蛙、蜥蜴等。表现人物的既有头像,又有全身像。泥塑人面像已在多处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其中最大的也是最精彩的是1985年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红山文化泥塑彩绘人面像,颜面长22.5厘米,宽16.5厘米,差不多与真人面一样大。高鼻阔口,双目圆睁,长圆脸显得很饱满。硕大的双眼球,以玉石充之。在发现这件人面像附近的其它红山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女性塑像残片,据此分析,这件人面像应为女性,表现的是丰收女神或地母女神。描写全身的原始塑像,也出土了数件,如辽宁喀佐东山嘴遗址中发掘出了数件无头无脚的女裸体雕像,从鼓腹肥臀的特征判断,这应该是生殖崇拜的反映。甘肃玉门出土过一件人形陶罐,着衣,脚穿翘头巨靴,寓意不明。将工艺与实用结合为一体,是原始人类制陶工艺中又一成功创造。这种陶艺数量最多,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狗形鬶、泰安市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兽形鬶,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鹰鼎,江苏梅埝出土的良渚文化水鸟壶等等,可以说是这类雕塑中饶有神韵的作品。狗鬶呈狗形,四肢挺立,昂首毗牙,狺狺而吠。猪鬶呈猪形,大腹便便,举头张口,嗷嗷待饲,令人如闻其声。鹰鼎的鹰形,如立隼,头颈微弯,双目炯炯下视,如在寻查猎物,威气逼人,神采四射。水鸟形器,鸟被省略了双翅与双足,几乎成为一个卵形,但那类似在田间水滨的小鸟踽踽而行,孜孜觅食的神态,却依然栩栩如生。以器物部件的形式出现的立体雕刻,则更为丰富。如陕西扶风姜西村出土的一件瓮口沿下堆塑的人面像,此像系用堆塑加锥刺手法制作的,面像活现像一张倒八字眼、直鼻梁、嘴角上翘的男性人面。表情非常生动,一副近乎苦笑的喜剧般的表情,令人过目不忘。那最有力的传神之处双眼与嘴唇,用力极为泼辣简练娴熟,堪称传神之作。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一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做成少女头像,瓜子脸上畜着整齐披发,五官清秀,很有活力。瓶身加以彩绘纹饰,犹如少女穿起华丽衣服的身体,是一件集雕刻绘画于一体的完整的艺术品。白陶鬹山东龙山文化高29.7厘米1960年山东省潍坊市出土山东省博物馆藏彩陶人头器口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高31.8,口径4.5厘米 1973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浮雕裸体人像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高33.4厘米,口径19厘米 70年代中期青海乐都柳湾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这件陶壶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出土的原始彩陶中最早的一件浮雕人物彩陶壶。器形为小口、彭腹、平底,腹部设对称的环形小耳。彩绘一组对称的两圈网纹。在两圈网纹间的一侧彩绘蛙纹,另一侧塑绘裸体人像。塑绘人像是先捏塑出裸体人像,然后在人像各突出部分的周围黑彩勾勒。头面在壶的颈部,五官俱全,披发。眉作八字形,小眼、高鼻、硕耳、张口。身躯在壶的腹部,袒露乳房、脐、生殖器及四肢。双手作捧腹状,下肢直立,双足外撇。壶体正面塑浮雕人像,背面为蛙纹。人像双手捧腹,乳房、腹脐、生殖器官明显,但生殖器官似为中性,因为阴口中有凸起物。由此引起学术界的不同看法。有的认定是女性,并视之为女性崇拜;也有视之为中性,认为其表现的是生殖崇拜,阴阳合于一身,生生不息之意。这件彩陶壶不是生活用具,而是葬具或礼器,本身含有特殊涵义。联系此壶背面有蛙纹来分析,应与生殖崇拜有密切关系,因为蛙纹是代表生殖的特殊符号。这件作品将浮雕、绘画及工艺结合起来,成为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中国绘画富装饰性,中国雕塑又富绘画性和装饰性,是否跟这类原始彩陶壶所反映出的艺术特质有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