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一、有效教学的解读 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一)有效学习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学习速度(学习时间);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课程学习时间一门课程:课时+课外全部课程:全部学习时间=学校课程的学习+个人自由的学习学生生活时间=学习时间+非学习时间现存的问题:无限膨胀课程学习时间,不仅挤占了学生的个人学习时间,还挤占了生活乃至生存(吃饭、睡觉)的时间。学习一旦变成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人性的摧残,如此也就失去了谈论有效性的前提(人道主义前提)。有效学习是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三者的统一。(二)有效教学有效的教的表现:教促进学(教长学) 1. 提高学习效率(时间)(速度)(教:让学生学得快、多) 2. 增进学习结果(质量)(深度)(教:让学生学得深、透) 3. 提升学习体验(兴趣)(温度)(教:让学生爱学、乐学)二、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难为易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化易为难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激发情趣(一)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和策略一方式:直接和接受的方式(马克思的名言)学生学习过程(认识活动)的封闭性、直接性、指导性和预设性。二策略:化难为易1. 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通俗)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请一位数学专家解下面这道算术题:在一个减法算式里,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差是减数的两倍,那么差等于多少呢?题中概念太多,这位专家让孩子读两遍,学生还是把握不住,专家改用图来表达,图给孩子直观感和整体感,容易把握(见图1)。专家与孩子商量:既然差是减数的两倍,我们能否将图1改为图2呢?孩子高兴地说,它是减法算式,干脆把图2改成图3吧!根据“减数、被减数与差的和等于90,有+=90,就可知道=15,那么差等于30。可以认为,这三张图形是一种特殊语言,它给人以直观感和整体感,它比普通语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2. 化复杂为简单(化间接为直接、化曲折为笔直)3. 化理论为实践4. 化未知为已知5. 化思想为方法(程序)6. 化能力为技能(操作)7. 化智力为知识:化难为易策略的利与弊 让学生学懂学会(二)提高学习结果的方式和策略一方式:间接和探究的方式 学生学习过程(认识活动)的开放性、曲折性、非指示性和生成性。二策略:化易为“难”-浅文深教 1. 设问的策略 例1:曾看到一份美国中学关于南北战争的作业: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是在为自由而战?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作出怎样的概括?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例2: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嗟来之食”。在课堂上,全班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一个自己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发生饥荒?”“为什么饿汉那么穷,财主却那么有钱有物?”“饿汉为什么说他情愿饿死,也不吃财主给他的食物?”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探讨了多种可能性。有一个学生回答 “因为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他很有骨气,很有尊严。可是他已经快要饿死了,你赞成他这样做吗?”新的问题立即又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化。有的学生明确赞成,有的学生强烈反对。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 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生命和尊严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在激烈的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生命比尊严更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觉得,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为没有尊严会被人看不起”;还有的学生语出惊人,说生命和尊严同样重要,“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尊严,而没有尊严生命就没有意义。生命和尊严的关系就像一个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引自: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5期,P10)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思考的深度和探究的收获。就语文教学而言,探究能力的指向至少包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并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探究学习的意蕴:思考、质疑、批判、欣赏、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和应用,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建构和创新。2. 导思的策略还原,让学生看到了不曾预想的精彩:守财奴有这么一句话: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学生阅读时一般都认为这几句文字浅显,一看便懂,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因而不大重视。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师:“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句话中的“纵”“扑”两个动词,本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生:老虎。师:对,是形容老虎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老虎扑食婴儿时的迅猛。那么用在葛朗台身上合适吗? 生:不合适。师:为什么?生:因为前文已经提到,此时的葛朗台“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头”,是一个十足的“老头儿”,而76岁的老头儿一般是不可能有如此敏捷的动作的。师:看来“纵”“扑”两个动词用在葛朗台身上确实不太合适,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呢?(学生沉默了一会儿)生:不是,应该合适吧?师:为什么?生:表面看来,这两个动词用在76岁的老头儿身上不太合适;不过,仔细想想,这是用在葛朗台身上,他有如此不正常的举动,完全是因为看到了金子做的梳妆匣。因此,从这两个动词中,我们看到了他为了金子可以不顾一切的性格,可以说,这“纵”“扑”恰恰表现了葛朗台对金子的强烈占有欲。师:有道理!两个看似不合适的动词其实蕴涵着作者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老虎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出这样的举动?生:应该是在看准了猎物的情况下。师:那“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时,他清楚梳妆匣里是什么东西吗?生:从下文“什么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也说明他当时根本就没看清楚。师:对,葛朗台在没看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眼前金光一闪,便做出了近乎疯狂的举动。如果他知道里面装着两斤重的金子,真不知道他会有何种令人惊骇的行动。由此可见,“纵”“扑”应该是葛朗台的本能反应,他对金子的占有欲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正如作者所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嗜财如命的人。3. 组织讨论和争辩的策略4. 思维风格几天前,一位留美博士、20年前的学生回校探望我时说:“黄老师,您当年课上的挖小妙(挖掘问题中小小的妙处,注意每个细节)20年来我一直在用着,天天用,而且越用越管用!”另一位已是千万富翁的企业家学生在教师节给我的贺卡中写道:“黄老师,记得您的瞄准靶心射击(看问题要把握中心、抓住本质)吗?它一直影响着我!您在课堂上教给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我们一辈子受用无穷。谢谢您,黄老师!”是的,“挖小妙”、“瞄准靶心射击”就是20多年来我着意打造的“课堂文化”,能让它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田里,正是我所追求的。所有名师,一定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名师的课堂一定会体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也就是说,名师的课堂里一定会拥有打上自己烙印的“课堂文化”。(黄安彪“让课堂带上文化的烙印”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5日第6版)5. 个性化解读我们的教学为什么缺乏深度?许多所谓的文本阅读与鉴赏只不过是对文本的说明,即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讲授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这是当前语文课文本解读最失败的地方。(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人民教育2006/6)我们总习惯性地拿出一些词汇来粗略地概括文学作品的特征,例如说文章曲折动人,却讲不清楚文章是如何达成这种曲折的,最多说到伏笔和铺垫等;说人物形象鲜明,却难以讲明作者采用何种技巧使人物形象鲜明。这种表层化的阅读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越来越流于公式化,对文本缺乏耐心细致有效的解读。阅读已被简化为快速浏览的信息攫取和感官刺激,丧失了原本该有的深度思考和意义生成。(三)提升学习体验的思路和策略1.情境创设与兴趣激发案例:无欲不举笔(陈晓华)(请客与作文)这是我在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与学生的对话:“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的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我问。“春游”学生异口同声。“这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我态度有点“暧昧”。“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其他班都去了!”教室里群情激奋,吵吵嚷嚷,有的敲打桌子,有的满脸胀得通红,有的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班长站了起来大有为民请命之势:“我想问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去?”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大家陷入了沉默。“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我接着在黑板上写下“我们为什么要春游”。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的作文。2. 教师的态度与师生关系接纳学生 重视学生 相信学生有能力 让学生有安全感3. 教师的人格与教学魅力:包括气质、性格、学识、兴趣、道德、品行。4. 课堂的文化与教学生态:包括自由、民主、宽松、和谐。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你的课堂、你的为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先二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与体会李建城“二先二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已过去了一个多学期,回顾研究与实践中的点滴工作,甚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为此,谨以此文谈谈自己在“二先二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与教师们共勉。一、改革的关键是要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教育教学理念是一切教育行为的思想根源。从本质上来说,“二先二后”课堂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所以,转变教师观念是研究“二先二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