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个体心理体验的视角解析当前的亲子关系摘要:转型期社会背景下,中国式亲子关系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 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为子女过度付出,从而使子 女感觉到压力。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矛盾,它受中国长期以来农 耕经济影响,也受父母自身的认识水平影响。亲子关系的改善需要亲 子双方共同努力,其中父母方面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张弛有度,敢于 信任孩子,并且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关键词:亲子关系孝道心理学当前电视媒体陆续制作和播出了一批以亲情为题材的公益广告, 旨在宣传中华民族的“孝”美德,提醒青年人莫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心 体会老年人的孤独,及时尽孝。这类公益广告质量很高,但是似乎并没 有对人们的孝行为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从一定的侧面反映出当前 亲子关系存在更深的问题,而公益广告对它的作用力是有限的。当前亲子关系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什么是好的亲子关系?如 何促成好的亲子关系?当公益广告无法说服人们改变当前的行为时, 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关注人本身的感情和需要,从根源探索上述问题。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教育从不缺乏对于道德的宣传。在转型期社 会背景下,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和老年人的情感孤独成为必然存在的两 大社会现象,它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农耕文化惯性和当前全球化市场经 济发生碰撞的产物。要切实改善当前亲子关系,仅从道德视角进行舆 论宣传是不够的,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来综合讨论。 本文将着重站在心理学立场,以个体体验为视角来描述和分析当前亲 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1心理学视角和道德视角界定亲子关系的不同思路在东方文化下,“亲子关系”这个概念一般会被界定为道德范畴。比 如,我们喜欢用“伟大”这个词描述父母对子女的爱,用“孝顺”来规范子 女的言行。当父母或者子女的某一方打破了以上的行为规范时,人们 会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当前民众对于“孝”的主流认识,可以追溯到汉代 的儒家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义中提到:“王道之三纲,可求 于天。”认为子女必须顺应父母的意愿,不管它是否违背真理,或者违背 自己的真实意愿。这种“孝”强调的是行为层面的服从,而忽视子女的真 实情感和需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的外显行为,但无法约束 人的心1。总之,当前的道德视角一般将亲子关系界定为以父母为主 导和权威、子女倾向于服从和妥协的家庭关系2。心理学视角和道德视角的侧重点不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本我 和超我都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视角侧重于本我的合理 满足,而道德视角更强调超我的监督作用。相较之下,前者更加尊重个 体的价值。它提倡表里如一的境界,避免表里不一的混乱感,鼓励个体 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真实的自己,“从心所欲不逾矩”,尊重个体的独 特性和真实感受。同时,心理学又主张悦纳悦纳自己,也悦纳真实 的父母。概括之,心理学对于良性亲子关系的界定遵循以下思路。第一,亲子之爱应是一种主动的无条件的情感。尽管互惠性是维 持所有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亲子双方情感的功利性应当越少 越好。父母不因功利目的而生养子女,子女不因功利目的而赡养父母, 双方不因功利目的而伤害和抛弃彼此一一至少双方的主观体验是这 样的。它应当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的情感。所有功利目的都将减弱 其主动性,并对已经建立的情感造成一定的破坏。第二,亲子双方是平等而独立的个体,应当互相尊重。双方关系密 切,但不以占有为目的。子女成长的早期,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子女成 熟后,将逐渐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来,父母将 更少干预子女的生活。自始至终亲子双方都应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 和需求,不盲目将一方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3。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 可以在保护对方情感的前提下提出观点,做到话语权的平等。如果最 终仍然无法互相说服,那就尊重彼此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式并为其负责 的权利。同时,双方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负责,保持自己的 相对独立性,避免将自己的幸福一味寄托在对方身上。2当前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2.1父母对子女过度付出父母之爱被称为天下最大的爱,大就大在它在关键时刻可以倾其 所有。实际上,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需要。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 中提到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孩子从父母的关心和爱中体会到了被爱 和归属感,父母从爱孩子的过程中也同样满足了爱他人和归属的需 要。但是,很多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超过限度了,这个限度的衡量标准是 子女的承受力,以及亲子之间的关系状况。从亲情类公益广告可以看出,很多父母习惯于将养育子女看作一 生的事业,非常在意孩子的成就,在意孩子是否给予了足够的情感回报, 所以在亲子互动中难免充满了焦虑。这种焦虑甚至超出了亲子双方内 心所能承受的范围一一如果孩子的成就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父母会感 到失望并不断给予压力;如果孩子没有给予足够的情感回报,父母会感 到非常孤独并持续被动等待。父母会将过度的付出和对孩子的爱混为一谈。固然,有爱就会促 使父母付出,但是付出未必是全部因为爱。有可能是对其抱有期待,以 及文化惯性使然。同时,成本和收益的不平衡矛盾使得父母更加依赖 孩子以祈求获得符合期待水平的收益。而持续依赖本身又变成一种成 本,这无疑陷入了一种不良的循环。父母对孩子过度付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父母主动承担了过多本应属于孩子的责任。整体上来说,中 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节制的。中国的父母总是不能将其视作不断成 长的独立个体来看待,往往在孩子已经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人生阶段依 然过多干预其生活。该行为的后果有四:一是子女会视之为理所当然 而缺乏感激之心,形成依赖并丧失了生存能力。二是父母承担责任的 同时也意味着必须为潜在的风险负责。三是当子女在不断成长时,父 母的过多干预会使子女接收到一种自我价值被否定的潜在信息。四是 当子女组建自己的家庭后,父母的过多干预会引起家庭矛盾。第二,父母之间的夫妻感情整体上让位于亲子感情。夫妻感情和 亲子感情两者应该是并驾齐驱的,因为过度重视其中一个而忽视另一 个是不科学的。因为夫妻关系的目的是相伴一生,配偶的爱是孩子替 代不了的,夫妻感情和亲子感情本身就是两回事,分别满足人的不同需 要。它应该被放在和亲子关系同样重要的位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 体,父母的职责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帮助孩子建立起适应社会的能 力。很多人之所以将关注和爱首先放到了孩子身上而不是配偶身上, 有两个原因:一是夫妻感情不够好,亲子之爱被用来弥补内心的缺憾 感。二是因为中国的父母习惯于将孩子看作自己的占有物。2.2 些父母的爱是功利的很多中国父母生育孩子的动机除了感情寄托之外,还有很多其他 重要的目的。比如,传宗接代、子承父业、让子女代替自己实现未尽 的愿望、攀比子女的成就获得虚荣的满足,等等。其中,情感寄托是个 体作为社会人的必需,亲子关系是人类最密切的关系之一。其他生育 动机则不应被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它们都忽视了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立 价值,在有形的层面上利用了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或者家族的替身, 而难以获得自由发展。因为父母对于孩子有诸多功利性的期待,所以父母愿意加倍为孩 子付出,并计算未来的可能回报。当孩子实现了父母的愿望,那么父母 得到满足。如果孩子未达到父母的期望水平,或者孩子拒绝实现父母 的愿望而希望成为自己,那么父母将为自己付出的情感和物质感到遗 憾,并对自己的教育和引导角色产生混乱和迷茫,从而引发亲子互动中 的焦虑感。2.3传统孝道与现实生活双重压力使得子女过于焦虑每到过年,很多子女不愿意回家,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家庭和事业 的过于操心给子女带来难以回避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自认为没有达到 父母预期的成就而产生逃避心理。这充分说明子女希望获得更大的自 由,成为自己,渴望被父母无条件接纳,而不愿只是为了迎合父母的需 要而存在。3原因分析中国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农耕经济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农耕经济使得家庭成为社 会的重要单位,它是个体生存发展必须依赖的资源。这使得我国形成 了更深蒂固的家族观念。现代社会的法律和规范远远要比古代更加明 晰,但是,家长在家庭中依然具有一种无形的权威,现代家庭关系是古 代家族制度的缩影。家族的荣耀依然是家庭成员长期奋斗的重要目标, 父母的权威往往避免被打破,子女的独立尊严更不被强调。但是,改革 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全球文化已经接轨,西方自由和民主的精神早已 通过受教育和媒体等方式进入年轻人的大脑。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 仅遵从传统文化规范,而更多的希望成为自己,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 值。所以,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个人事业和生活,希望自 己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实,很多父母也是支持孩子独立的, 但是情感上的惯性使得其无法彻底放手。第二,家长自身的认识水平是重要因素。父母看待孩子的根本态 度决定了亲子关系走向。中国自古以来家族观念很重,个体的存在往 往依附于他人。顺从被认为是好的品质,而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则是被 忽视的。现代社会,很多父母依然是养育孩子的机器,很多孩子则不幸 成了父母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于是,父母失去了自我,将幸福系在孩 子身上,但这种幸福是无从把握的,最终父母感到焦虑。子女无法成为 自己,为了衣锦还乡奋斗,导致从生活和事业中感到的压力多于快乐。动物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也一样。个体会本能避开压力源,寻 求放松和安全。于是,感到压力的子女会本能的避开父母,春节不回家 也就成为必然。实际上,父母和子女有密切的情感关系,但同时又都是相对独立的 个体。父母的职责是在子女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学习融入社会并最 终独立生活。西方很多国家的父母从孩子刚出生就将其安排在单独的 房间,18岁以内给予孩子爱和帮助,18岁以后敢于放手。中国的大部分 父母在孩子18岁以后甚至已经结婚生子了,依然不愿放手,甚至自己 已经即将老去,还是以专制型家长的姿态来面对孩子。这直接影响了 亲子关系的质量。在中国,已经慢慢的有一批父母开始做到尊重孩子。这批父母往 往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也往往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他们 已经能够用比较科学的方式养育子女,亲子关系较好。第三,社会因素。当前人们的生活压力较大,导致年轻人需要付出 更多的力量来换取有尊严的生活,这无形中就使得他们陪伴父母的时 间大大缩短。在当前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等小的社会单位对于 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尚未进行实质性的干预,于是,老年父母的孤独 就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4改善亲子关系的途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必须了解和顺应世 界文化发展趋势,改变思想观念,调整互动模式。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培育要张弛有度,避免头脑中的弦太松或太 紧。弦太松,孩子容易放纵,而迷失自我。弦太紧,孩子压力过大,容易对 父母产生逃避心理。一般来说父母在儿童18岁以内的成长关键期要 多付出关注和爱,尤其是三岁以内和学前阶段,这样就为儿童的心理成 长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打好了基础。18岁儿童的人格基本定型,18岁以 后就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尽量独立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尊重其独特的 个性、能力和情感需求。这样的话,孩子感觉到了来自父母的尊重和 信任,心态会更平和,遇到重要的问题反而愿意主动询问父母的建议, 也愿意呆在父母身边,因为他感觉非常放松,而不是充满压力。父母要 避免在关键期给孩子的爱、关注和陪伴不够,这样就会导致父母必须 在18岁以后要付出成倍的时间来弥补也未必能获得好的亲子关系效 果。父母也要避免在关键期对孩子限制和要求太多,要注意在最大可 能的范围内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探索世界的自由。否则,儿童人 格成熟的进程会必然被拖后,而亲子关系也会因此而最终受到影响。 同时,父母更要避免在18岁以后主动承担太多责任,要敢于放手,否则 一旦选择失策,将对亲子关系产生破坏。其次,父母要敢于信任孩子,避免一味限制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 性和独立性,给予其适当的选择自由。孩子会在生活和学习经历中自 然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