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课件【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参军行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教材解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也许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参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参军”板书:参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最终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参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参军行即参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会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状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刚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根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情愿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刚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观察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屡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难、孤寂的生活,思念家乡) 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白什么? 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患病战斗伤痛,我们宣誓 为了祖国的威武,我们宣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乐观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师生齐读(注意平仄。)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出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悄悄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殊的感情呢? 4、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卫边疆的将士们呀,我 2、搜集有关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参军行课件篇二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熟悉并会写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下解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抓住重点词语勾画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勾画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 1、温故知新入诗文 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教师想找一位喜爱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今日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参军行,板书课题。简介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 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能字字落实的清楚流畅的读出古诗。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解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留意在教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 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答复引出本文的诗眼“愁”。从哪里看出的“愁”?这个问题盼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 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出示音频4、历历在目绘诗境 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 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板书怀乡思亲) 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斗说些什么?-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 小结 孩子们,王昌龄是位宏大的诗人。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诗言情,诗更言志。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绝圣手”。我们又一次领会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又一次领会的、了古诗的魅力。 同学们我们在诗人的引领下观察了一位边疆战士眼中的画面,这些情境可谓是满眼哀愁,由景入情,体会战士那种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听着这首关山月,齐读古诗。配乐朗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参军行课件篇三 教学目标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尝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尝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参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表达军旅战斗之事。本诗表达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 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根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一直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参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常常在这一带发生战斗。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疆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毁灭侵扰唐朝边疆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头两句,次第呈现出宽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充满;深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模糊约;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宽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简单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难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漫暗淡的风光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斗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竭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难剧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斗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这首诗一二两句,境地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比鲜亮,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表达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衬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风格昂扬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非常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详细分析。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难。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芜、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斗之频繁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地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困难,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拟鉴赏 比拟分析本诗与参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苦痛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纳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难,心理描写上采纳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大方豪情的激情)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