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银行女客户经理的自白个银行女客户经理的自白 银行存款的“增长陷阱” 回头看看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在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最为看重的“存款指标”方面,几乎每一家都保持着令人炫目的增长速度。撇开老百姓的腰包一天天膨胀的因素不谈,这中间是否还包含了一些水分?这背后是否藏着什么猫腻?且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五花八门的“拉存”妙着和原则罢。 4月30日,又是一个月末,又到了银行信贷员忙于“凑存款数”的时候。 早在一周前,田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员,就开始为拉存款忙于各种应酬了:拜访各大公司的老总或财务经理,送礼品给他们,请他们吃饭吃饭的时候,还要尽可能地拉上自己的经理或行长作陪田的任务,是必须在月底拉到5000万元存款。 田冬有十来家客户,平日的存款数,少则几百万,多不过3000多万,但在4月30日下午4点,却必须猛“窜”到5000万元。套用一个银行术语,即是“时点数”要达到5000万元。时点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银行每个月的报表均须根据这个数字来做。4月30日下午4点这个时点的存款额,将白纸黑字地凝固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呈阅各级行长、董事。 事实上,4月既非季末,亦非年末,这种情况尚不十分突出,倘在3、6、9月底甚或年末,这个数字会更重要。 同一时期,民生、深发展、浦发等上市银行的年报相继公布,在2001年,各行的存款增长率均相当可观。 拉存,还是拉存 田冬刚进银行时,对“凑时点数”的做法十分不解:他费尽心机让月末那天的存款数达到5000万元,但通常在第二个工作日下个月伊始,这些钱又会鱼贯而出。耗费一个星期的时间,除了使报表好看不少,于银行利润没有任何意义。 这个道理,他的信贷经理当然也懂,但经理开导说,上面制定的考核指标涨得太快,而且不尽合理,“凑时点数”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时间一久,田冬终于渐渐开始“明白事理”:中国的银行业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其他银行也是如此,何必想那么多呢?该想的是如何完成任务,如何保障自己的收入,至于这样做是否有利润,是否合理,那是行长们的事了。 其实如今几乎所有银行,对外都宣称不对信贷员考核存款,而是考核利润。但坦白地讲,中国的银行业还处在依赖存贷差过日子的阶段,于扩张期的中小银行而言,存款更是重要,“存款立行”几乎是铁打的定律。所谓“不考核存款”,自然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除了时点数,银行现在还有一个考核指标“日均数”,即每天的平均存款。这个数比较能反映银行实力,也被用作考核信贷员时的参考。 有了日均数的指标,4月30日拉进的存款又增加了一层意义。比如,4月30日进来一笔2000万元的存款,从5月1日存到7日,那么在考核5月份的日均数时,又多了400多万(2000万元731)的任务。不过对银行来说,这笔存款一般都是徒增七天利息支出,不会带来任何收入。 创造存款 为了完成任务,田冬还得手握另一样武器贷款。贷款有创造存款的功能,是“凑时点数”的好工具。 贷款创造存款的过程其实很简单:比如,银行给一家企业2000万元贷款,一旦发放,便变成了企业的2000万存款。反映在银行的账面上,就是贷款和存款同时增加2000万元。 银行将这种功能充分应用在“凑时点数”上。田东告诉记者,4月30日,他要给一家企业发放1500万元的贷款,使他在这个月可以相对轻松地完成任务。田与这家企业的协议是:银行在月末发放贷款,企业到“五一”长假后再开始动用。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去年12月末。当时,有一家企业情况不是很理想,田感到放贷有一定风险,但当时银行的存款数离计划还有一定差距,行里鼓励多放贷款,田自己的任务也未完成,加上企业承诺每个月底都会有1000万元的存款进来,他权衡再三,还是把这笔2000万元的贷款报了上去,结果顺利获批。 据说,同样是在去年年底,上海有一家银行,因存款离目标尚有相当的差距,结果在年前最后10天放出了数十亿的贷款,最后在根据12月31日的数字编制的报表上,超额完成了存款指标。虽然该行12月底的存款数相较10月份增幅之大令人咋舌,但并未引起任何异议。 拉拢公司高管 令田冬头疼的是,他毕竟不可能在每个月的月末都放出一笔贷款。因此,拉存乏术,还是最感为难的事。 好的公司其实不缺贷款,那么多银行盯着它,只要开口,总有银行愿意满足。和他们打交道,仍然只有传统的方法最为管用:拜访,吃饭,送礼 田甚至被朋友戏称为“高级讨饭”。2000年,田冬终于有了自己掌握主动的机会:在1999年5月19日到2000年的股市大牛市期间,银行发明了一种工具向公司高管人员综合授信。 设计方案如下:比如某公司有10个高管人员,银行给每人100万元的贷款,共1000万元,由公司担保。但是,银行并不把这1000万元交给公司高管人员,而是代为理财,说穿了,就是请人代为炒股。当时股市大旺,委托理财盛行,许多机构私下给出的保底回报一般在10左右,而与此同时,银行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是5.85,中间有.15个百分点的利差。年底分红,每位高管凭空享用4.15万元,且美其名曰:投资所得,合理合法。 当时,银行向信贷员大力推荐这种做法,但田冬总感不妥,认为这是变相贿赂。而且,万一出现风险,银行不会因为今天的大力推荐而免去你的责任,因此他最终没有选择这种操作方法。 2001年,股市迈入熊途,许多委托理财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田冬暗自庆幸:幸亏当初“有所不为”。 拒绝中小企业 田的另一个“有所不为”是:绝不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田冬为这一“原则”给出的理由是,和中小企业打交道,实在“吃力不讨好”,风险既大,成本又高。中国的银行程序很死板,每一笔贷款的程序基本相同,一笔3000万元的贷款和一笔80万元的贷款,程序差不了多少,信贷员一样要写调查报告,一样要担保,一样要审批。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做一笔大企业贷款,往往抵得上小企业几十笔。 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的风险比大企业大得多。让田感受深刻的一个前车之鉴是:有同事在银行领导的发动下,为私营企业服务,放了数十笔几十万的贷款,结果混了一身赖账。当初银行鼓励信贷员与民营企业打交道,但出现赖账后,却是公事公办,并无照顾。那位同事由此变成了“专职讨债员”,工作待遇一落千丈。 虽然央行为了扶持中小企业,鼓励银行多向中小企业贷款,并加大了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如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一般为20)等,但是,对于具体经办、承担风险的信贷员来说,这种激励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大家很清楚,信贷员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拉存才是“第一要着”,只会“锦上添花”,决不会“雪中送炭”的。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