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卡琳娜(Kalina)动力循环技术简介摘要: 本文仅对卡琳娜循环 一种利用氨和水混合物作为工作介质的新颖、高效的 动力循环系统作一简介。目的是使读者能在对以水为工质的常规朗肯循环电厂基 本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对卡琳娜循环电厂的基本热动力学、工作原理和布置有个 了解。前言:同历时一个世纪之久常规的朗肯循环相比,卡琳娜循环电厂可以向诸如温度为 300-400ºF(149-204ºC )的地热低能级热源提供效率比前者高出 50% 的循环效率。对诸如直燃式锅炉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中的燃气轮机废气等 高温热源,循环效率约可提高 20%。看来,建造一座卡琳娜循环电厂的费用可能会比建造一座同等容量的朗肯循环电 厂的费用更低,经过估算,对低能级热源案例,费用约可降低达 30%,对高能级 热源案例,费用约可降低 10%。原则上,卡琳娜循环是在朗肯循环基础上的一种“改进”。这种重大的改进体现在 对朗肯循环的循环过程的改变 将“纯”的循环介质(通常为水)变成了氨同 水的“混合物”。这种从朗肯循环至卡琳娜循环的改进包含了专门的系统设计,该设计能最大程度 的体现了氨水混合物的优点。这些特殊的设计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不同形式的 组合使用。最终会形成系列的一组与众不同的卡琳娜循环系统。事实上,从某一 方面它同朗肯循环多少具有相似之处。譬如说,在系统设计上也有诸如再热、再 生式加热、超临界压力、双压设计等多种选择。在具体的电厂设计中,可将上述 选择进行不同的组合使用。在卡琳娜循环系统的系列中,每一种设计都有其专门的运用,并以专门的序列号作区别。例如:“#5卡琳娜循环系统”(KCS5 )专门用于直燃式电厂。“#6卡琳 娜循环系统”(KCS6)专门用于蒸汽-燃气联合循环电厂的燃机排气。“#11卡琳 娜循环系统(KCS11 )专门用于低温地热电厂。还有许多其它的系统,它们可适 用于其它种类的燃料和热源。诸如:城市垃圾、不同行业的工艺余热、太阳能、 甚至核能。在从卡琳娜循环的讨论中真正获益之前,首先有必要了解朗肯蒸汽循环的基础知 识和基本热力动力学理论。朗肯循环在朗肯循环中,水在锅炉(或余热锅炉)中被加热,产生高温和高压蒸汽。该蒸 汽流过汽轮机时急剧膨胀后冷却至低温、低压的尾气,该汽轮机驱动一台发电机 发出电力。从汽轮机排出的尾气被具有环境温度的空气,或被来自冷却水池或冷 却塔中的冷却水冷却成水。我们把这种具有环境温度的空气,或冷却水池称之为 热井。凝结水接着被泵入锅炉重复上述过程。这种简单的朗肯循环框图如图一所 示。朗肯循环电厂的效率较差,即使是容量最大、采用朗肯循环的最新型的燃煤电厂, 一般来说其循环效率都超不过 35%(译者注:目前国内亚临界参数燃煤电厂的循 环效率已达38%,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参数的燃煤电厂的循环效率分别可达 40和 43%左右),也就是说燃料燃烧产生的总热量中仅有 35%被转换成了热能。这 65%的能量损失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造成的。其中约 15%的能量损失是由于 燃料中的水分、炉墙的热辐射、排烟损失和自耗电所造成的。由于卡琳娜循环电 厂同样也有类似的能量损失,因此,深入讨论这些损失并非本文之目的。下面就占朗肯循环损失中另外的 50%进行分析。基本上,这一损失的能量都蕴藏 在汽轮机的排气中。尽管这股蒸汽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是因为它们的温度和 压力是如此之低,人们几乎无法加以利用。因此,人们不得不废弃此能量,将它 们排往热井中去,将这股蒸汽凝结成水,泵回到锅炉中去。从热力动力学角度,我们很快就能知道为什么这些循环损失会那么大。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放射本能(热力系统从给定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 中可作的最大功)热力动力学“第一定律”经常被称为节能定律,通常仅被用作能量“计量”之用。也 就是说,所有的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的能量必须被计量。例如:在一台热交换器 中,一侧工质的热能减少同另一侧工质能量的增加是等同的。在动力循环中,输 入系统的热量同该系统所做的功以及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热损失之和相 同。上述 35%的循环效率被称之为 “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 ”,因为除了对输入热能所做 “功”的部分进行了简单的计量外,别无新意。电厂“热耗”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 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有多少”的同时,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也 就是没有告诉我们这些是什么损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损失?对于我们来说,要 理解效率更高的循环方式,寻求答案是很重要的。这就把我们引导到了热力动力学第二定律中去。基本上,该定律阐述了“功”的概 念。也就是说,在诸如汽轮机的热机中的,从高温降到低温的能量介质所做的功。在动力循环中,以最高能级形式存在的能量是热源,而以最低能级形式存在的能 量是热井。假定有一个拥有无限大热源(1093ºC)的理想电厂,图2-A中深色面积代 表了该电厂在热井环境温度为绝对零度时所能提供的总功。考虑到绝对温度的关系 ºF+460=ºR ( ºC+273=ºK ) ,则 绝对温度可表达为ºR 或ºK,即-460ºF (-273ºC)。由于绝对温度零度的热井温度只可能在深外层太空存在,所以在图2-A中所表示 的做功面积在地球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图 2-B 中深色面积代表了绝对功部分,由 于我们的热井温度比绝对零度要高许多,所以该部分必须扣除。从另外一个角度 来看图 2-B 中的绝对总功,我们把热井在绝对零度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自己作为自 己的热源。作为一个例子,我们假定采用50ºF(10ºC)热井温度, 即比绝对零度高510ºF。它们之间的差别由图2C中阴影部分所示,该面 积为可做功的面积。对一台理想的热机而言,它代表了在给定的热源和特定的热 井条件下,最大可做功的能力。需要了解为什么热井会“*”一台热机的热能不可能 100%地转换成功的能量(T2-T1)/(T2-T0)之比即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率极限”。倘若使用绝对温 度,并令T0为零度,则在我们所举例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率极限可表示为:(2460-510) /2460=79.3%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率极限, “潜在的功”和“放射本能”是另一个术语。现在假定将热源温度从2000ºF( 1093ºC)改变至500ºF(260ºC),则从系统给定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中可作的最大功出 奇的低,只有(960-510) /960=46.9%你可以用铅笔对图2A和图2C做直观地对比,它告诉我们,即使采用了十全十 美的热机,低温热源中的大部分热能还是在热井中被丧失。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为 什么使用低温热源来发电的难度更大。让我们再次假定在一个很热的夏季,热井温度从50ºF(10ºC)上升 到了 120ºF(49ºC)。当热源温度为 2000ºF ( 1093ºC) 时,从系统给定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中可作功的效率从79.3%下降为 76.4%,而当热源温度为500ºF(260ºC)时,该效率则从46.9%下 降为 39.6%。由此可见,无论是降低热源温度或是提高热井温度都会减少从系统给定状态到与 周围介质平衡过程中可作的功。反言之,无论是提高热源温度或是降低热井温度 都会增加从系统给定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中可作的功。如果有人能通过一台理想的热机直接使用热源和热井,则在我们所举例的电厂 中,上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率极限也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效率值。因此,该 效率也就可能达到可能的效率最大值。然而,情况并不如此。当今的热机,如现代的汽轮机,它需要一种介质将热源和 热井相联系,我们称其为工质。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即有一个无限的2000ºF(1093ºC)热源 和一个温度为50ºF(10ºC)的热井,它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为 79.3%。我们再将一种工质和现电厂设计中的真实*条件引入我们假定的电厂中。 为了作功,工质需要被热源加热,但是对于2000ºF( 1093ºC)的热 源条件来说,目前的管材尚受到*。当前冶金技术能对发电厂提供的金属材料能 承受的温度约为1050ºF (566ºC)。出于对此例的兴趣,假定该工 质从 2000ºF( 1093ºC)的热源吸取热能,并在 1050ºF(566&o rdm;C)沸腾。工质在汽轮机中作功后,通过热交换器将剩余的热能传递给热井。必须在热交换器设计强调一个重要因素,即在计算换热面积时,需要预知基本设 计参数接近点温度值。简而言之,它是最小温差或两种工质之间温度传递的驱动 力。倘若两种工质之间的温差较大,则热端工质的热量就能通过较小的传热面积 将热能传给冷端的工质。反之,倘若该温差较小,则热交换器的换热面积和价格 就会以指数幂增加。所以,应力求达到能同时兼顾换热器造价和传热效果的两种 工质的一个温差点。针对我们的例子,从经济角度,假定工质的冷凝温度不低于 80ºF(27ºC),也就是比50ºF的热井温度高出30ºF。工质在一台理想的汽轮机中能做的功,由图3B中热工质和冷工质之间的面积来 度量。需要指出的是:该面积,也就是所做的功要比图3A和前图2中的2C中 所示最大做功面积小。这种“从系统给定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中可做功的 下降”是由工质造成的。这种“功”同“热源总能量”之比可表达为:(1510-540)/2460 = 39.4%。该结论不能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率*相混淆。该39.4%是一台理想的汽轮机使 用某一种工质时能达到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效率”。从中可知:我们电站生产的实 际功要比原先计算的 79.3%低得多。这个例子使我们知道:保持从热源吸热工质 的温度尽量的高和随工质放热使其温度保持尽量的低的重要。实际作功和潜在作 功能力之比,即 39.4/79.3 = 49.7%是度量“热力学第二定律效率”的一个指标。作 为进一步澄清,从给定热源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中实际作的功为 49.7%。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效率对电厂循环提供了合理的比较,因为他把某些我们无法 控制的因素,诸如热井因素排除掉了。对于各种损失的分析,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分析为什么循环会有损失?以及这些损 失是什么?通过本文前面的分析可知:在将系统给定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 中可作的功转换成实际所作的功时,存在着两类损失。它们分别为技术类损失和 热力经济类损失。下面参照图 3作一简单的解释。技术类损失由于现用的管材不能承受1050ºF (566ºC)以上的高温,我们所用 的工质温度只能低于此温度值。我们把从热力学系统给定状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 过程中作功的这类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损失统称为技术类损失。不仅理想的汽轮 机、水泵和风机设计都可能是造成此类损失的原因。技术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所有的研发力量都集中在提高机组容量,相对在 提高机组效率方面的努力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与数十年前的技术相比,变化不大。 卡琳娜循环并不能解决和减少这些技术类损失,但须指出:凡是有利于朗肯循环 的技术进步,对于卡琳娜循环同样是有效的。热力经济类损失从经济性考虑,我们通常把冷工质温度设定在比热井温度高出30ºF,即摄 氏 17 度。在我们所举例中假定:如果我们通过减少这个温差来进一步提高出力, 则会因为热交换器投资费用的过度增加而得不偿失。我们把从热力学系统给定状 态到与周围介质平衡过程中作功的这类在锅炉、凝汽器、冷却塔等处由于这类原 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