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14高考历史教与练特训秘籍10一、选择题1.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b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c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2.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度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对这种做法认识不正确的是A基本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C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3.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确切的是A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趋向理性C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观念相比变化不大4.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年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一年26.632.141.3第二年27.234.338.5第三年28.836.734.5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5.2011年12月11日,胡锦涛同志在某论坛上高度评价某事件,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该事件是指A建立深圳特区 B开发上海浦东C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7.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1953年1979年1995年2009年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81814111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13.26%18.96%29.04%46.6%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8.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9.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A“九二共识”的达成 B“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C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D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10.2011年6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阿斯塔纳出席某组织峰会并发表讲话:“10年来,各成员国团结一致、密切协作我们创立了新型国家关系模式,把世代友好,永保和平的思想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本组织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团结协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该组织应是 11.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持续较快发展 B“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C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D教育领域率先进行体制改革 12.章柏青主编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将新中国电影划分为历史的时代、国家的时代、政治的时代、艺术的时代、市场的时代、产业的时代六个历史时期。拍摄于1988年的电影红高粱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部电影应该划分到A历史的时代 B政治的时代 C艺术的时代 D产业的时代二、非选择题 13.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材料二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材料三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材料四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4)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第三讲1C考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图a是土地改革,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b是人民公社体制,是集体所有制;图c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集体所有,但使用权归农民个体所有。2C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由材料可知当时是1978年,农村依然是人民公社体制,而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也是当时的一种探索,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但并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土地仍属于公有。3D改革开放前,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而图二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比较已发生很大变化。4D从图表数据看,农、轻、重比例基本协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中国成立初重工业没有如此比重,不是A;19531955年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轻工业比重应有较大增长,但表中没有此信息,B项不是;19581960年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重工业、农业比重应该变化很大,但表中没有反映出,C项不是。1979198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反映了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D项正确。5D根据材料中的限定词“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可以确定该事件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A、B、C三项是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不能称其为进入新阶段。6D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而这种探索始终是与时俱进的,即结合了中国的国情,由此排除A。B表述本身不正确,只符合1958年“大跃进”期间;C表述不正确,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没有不断变化,故选D。7D8B从时间入手进行排除:苏联解体是1991年、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召开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浦东开发是1990年中央的决定,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成立的。9D考查台湾问题,关键信息:1987年、民众发起返乡运动。汪辜会谈达成的“九二共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A排除;“和平统一”的口号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的,B排除;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应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直至21世纪才实现直接三通,D项排除;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应是促使台湾当局放松限制,使台湾民众得以能回大陆探亲,打破了两岸隔绝状态。10A本题各徽标分别指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欧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联系题中材料“10年来,各成员国团结一致、密切协作”表明这一组织成立于2001年,联系所学,这一组织指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2001年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11B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977年的图表反映出报考的人数与招生人数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与“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严重破坏,导致大学招生削减有关,1977年恢复高考后,近十年间未参加高考的人踊跃报名。致使报考人数与招生人数呈现巨大的差距。12C“政治的时代”为“文革”时期,“市场的时代”应该出现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红高粱拍摄于1988年,故应属于“艺术的时代”。13(1)功能:纪录皇帝言行,朝廷(中央政府)事务;对地方发布信息、推行中央政策;原因: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2)主旨: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风潮: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3)功能:商业功能;社会现实: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流行实业救国思潮,掀起爱用国货、抵制外货运动。(4)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