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过秦论范学案 教案编写人:胡伟 审案:高一语文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的思想。 (单元目标: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 2。 背诵课文345段。 (高考要求:默写名句名篇)能力目标 1。 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积累文言文常见实词,为以后读懂古文打基础) 2。 学习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叙议关系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必修3表达交流要求:学习写作议论文) 3。 品评鉴赏本文艺工作者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沉浸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有文采)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了解借古讽今这一手法)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难度较先秦散文小,宜采用以朗读带动文章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的鉴赏,写作特色语言特点的分析鉴赏皆融于诵读中。 (有气势的文章要诵读) 2。 评品法。从品评鉴赏的角度,通过设置几个鉴赏点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具体赏析该文的写作的独到之处。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诗歌入手,引出人物,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投影: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第一首: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新途径半虚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用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第二首: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板书文题:过秦论 二、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另外积累文学常识是高考要求。) 选一学生读注解。 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言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常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鹏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三、背景简介 (掌握写作背景能更好的理解文意和写作目的) 教师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在作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统一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用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年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自学)六、同桌之间对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交流看法,逐段翻译课文。(互学) 七、划分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 八、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九、布置作业 1。 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2。 完成课文思考练习一、二题。 (巩固本堂课知识)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语气提示。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检查巩固情况)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 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过秦论”,即论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 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 (训练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对比论证方法)学生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小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秦朝力量削弱和地理条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一个“何也”,终于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域也。” 朗读指出:“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极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铦“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易变,攻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学生试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通过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出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 (倒推法,分析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学生明确:“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以六合为家,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 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震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肴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 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1段);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2段);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3段);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4段)。 “攻”是以雍州之的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为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教师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护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应选概括叙述的句子。同样的道理,“亡”指秦的的灭亡,第4段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而迁徙之徒)、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结果等五个方面铺叙陈涉起义,概述的句子应为最后一句。 朗读指导:第1段以中速读,第2段在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中,语势上扬且由强到弱,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大获全胜。第3段第一层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第二层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第4段“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到“之富”)后扬(“蹑足”到段末),读出对比的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教师示范朗读34段,学生循声低声和。 学生反复朗读345段,尝试背诵。 3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训练分析史实能力) 学生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德;(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 提问: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任何写作都有一定的目的,写作目的很多时候与主旨相关) 明确:贾谊生活在汉文帝年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地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覆辙。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置鉴赏点,对文章作进一步的品评鉴赏,赏析该文写作的独到之处。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集体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 鉴赏课文 课堂问答设计如下: 、这篇佳作,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它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 (理解议论文中的叙事的特殊性及其作用) 学生分析、讨论。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善于叙事具备两大特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