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沭阳银河学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历史试题(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 ) “仁者,爱人” “民贵君轻” “兼爱” “克己复礼”A B C D【答案】B考点: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孔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2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新兴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国家政权【答案】C考点: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得士者存,失士者亡”说明“士”这一阶层对战国时代国家存亡具有重大影响,因为春秋战国时代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各国均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能在战争和外交中取胜,这样各方面的人才便成为统治者关注的重要对象,所以答案选C,A BD三项含义材料文字不能直接体现。3. 温家宝总理曾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此语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古代先哲中首次明确提出类似思想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答案】B考点: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民安了国才能安”体现了“民至上”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一致。所以答案选B。4中国古代以为思想家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答案】C考点:孟子的思想。结合材料中的“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可见孟子对弱者的关注,由此文王发政施仁,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要求统治者要关注民生,这体现的是仁政的政治思想。A是孔子的思想;B是荀子的思想;D是墨子的思想;故此题应选C项5.“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请根据所节录文献内容判断,这段文字最有可能表达的是下列哪一派的观点 ()A儒家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D考点:百家争鸣。材料节录的文献大致意思是:一个兔子跑,上百个人追逐它。不是因为一个兔子可以分成百份,而是他的名分没有定下。满市场都是卖兔子的,有些人敢偷而不敢直接拿,是因为这些兔子已经有了名分。所以名分已定,解决纠纷就有了依据,社会才有正常的秩序。题干材料意思是对兔子的“逐”和“不敢取”,取决于兔子名分是否“定”,喻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混战,只有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才能解决诸侯纷争。该思想应属于法家思想。故选D。6.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答案】B考点:百家争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依据题干中信息可知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B符合题意,ACD均错误。故选B。7汉武帝采纳董仲树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C考点: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8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A B C D【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根据材料“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结合所学,这有利于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具有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9西汉时期灾害频发,每当灾害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答案】A考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理解。由关键信息“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不难得出,这是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体现。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实行仁政。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10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它主张“仁政” B它主张“天人感应”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 D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也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所以答案选D。11太学是中国古代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诗书孟子春秋A B C D【答案】C考点:汉代儒学。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的太学,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改变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儒学称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所以错误。所以答案选C。12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 )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A B C D【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儒学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得到极大发展,处于独尊地位,当时不可能学习法家经典,故是不可能遇到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13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A B C D 【答案】A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米”,表明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学术自由发展局面结束,儒家思想确立了主流地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文化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鼎盛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所以答案选A。14.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 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B C D【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到宋代朱熹时期发展到理学阶段,理学注重人身修养,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理学变成维护统治的工具,所以的说法是正确的。朱熹的题词不能简单地用伪善和欺骗性来评价,所以可以排除。所以答案选A。1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A黄宗羲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答案】B考点:李贽的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符合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特征,即李贽评判道学家的伪善,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观念,李贽的这一思想特征被称作“离经叛道”,所以答案选B,AC D三人思想观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16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B东汉C南北朝 D隋朝【答案】C考点:宋明理学。依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正统地位,各种思想体系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彼此借鉴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所以选C1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答案】C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和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在试图并努力从万物本源的角度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释人间的伦理纲常。所以答案选C。18“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程朱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所以答案选A。19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以上是心学的观点;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这是程朱理学的主张;B人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