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荆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湖北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荆州2030行动纲要等有关规定,结合荆州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012个,其中医院69个(综合医院39个、中医院7个、专科医院2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895个(卫生院11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5个、村卫生室2113个、门诊部与诊所或医务室等58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9个,其他机构9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42万张,执业(助理)医师125万人,注册护士1.48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床位6.54张、执业(助理)医师239人、注册护士2.83人。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2583.4万人次,出院病人89.2万人。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92岁。同时,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短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还不够活,重症救治能力还不够强,应急医疗保障还不够充分,防治结合还不够紧密的问题。二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老城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薄弱,人力资源缺乏,技术和信息互通共享水平还不够高。三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未充分形成,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衔接协作机制不健全、医防协同和上下联动机制不完善,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还未形成。(二)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迎来新的机遇。实施健康中国的重大决策,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扎实推进健康湖北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分布,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宜荆荆”都市圈的发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速发展,人工智能、5G、“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加速渗透融合,为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支撑。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在建强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防范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综合管理,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服务能力;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康复护理需求出现增长,生育政策不断优化,母婴服务、托育服务保障压力增大。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全面推进健康荆州建设为统领,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为目标,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聚焦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着力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普惠共享的健康服务,为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二)基本原则1坚持人民至上,保障公平可及。将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作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公平可及、普惠共享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标准,让更多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2坚持平战结合,实现高效协同。立足平时,以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为导向,扩大资源供给,提高服务水平。着眼战时,充分考虑重大疫情防控需要,完善设施设备标准,密切上下联动,全面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3坚持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立足“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均衡布局、补齐短板、资源共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均衡布局,构筑体系健全、定位清晰、高效利用的协调发展格局。4坚持改革赋能,促进系统整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强化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加快构建医防融合、上下协作、医养结合、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连续性服务模式。5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共建共享。坚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服务利用中的积极作用,树立共建共享的大健康理念,营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医防协同、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强大、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实现幼有优育、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人人享有优质、普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市域卫生健康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列,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注:表中每千人口为常住人口三、优化资源总体布局和配置荆州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等服务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服务体系。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全面推进健康荆州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一)机构设置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健康教育机构、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等。主要提供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含血吸虫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院前急救、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2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主要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以及健康教育等医疗卫生服务,并开展医学教育、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医学科学研究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等工作。非公立医院是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有序竞争、良好互补,可以提供高端服务和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诊所)等。主要为辖区内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以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4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医学检验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独立设置机构和护理机构、康复医疗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与区域内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二)床位配置1加强床位配置管理。适度增加总体规模,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5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成立住院床位调配中心,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与核定床位数基本保持一致,原则上不得超过编制床位的110。根据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护比、医护比、床人比等指标合理确定床位总量,对于指标不符合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床均业务用房面积不达标的,原则上不再增加床位。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在资源薄弱区域设置院区,鼓励公立医院专科化建设与发展,可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2优化床位配置结构。提高床位使用效率,优先支持传染病、肿瘤、重症、儿科等治疗性床位配置,全面加强康复、护理、精神、安宁疗护等紧缺床位供给。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精神科床位0.78张,康复病床042张,公立中医医院床位0.85张。(三)人力配置1补齐卫生人力资源短板弱项。加强人力资源配置和机构建设,适度提高医生、护士的配置标准,适应公共卫生形势变化,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2人,注册护士达到4.2人,药师(士)达到0.54人。2提高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原则上按区域每万人口1.75名的比例核定。每万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1名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急救中心、血站、职业病防治院(所)等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根据工作量和任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名公共卫生医师。3完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按照医院等级与功能任务的需要确定床位与人员配比,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卫技人员数占比不少于70;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11.25,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不低于11.15,二级综合性医院不低于11。落实岗位管理制度,按照医、护、药、技、管等不同类别合理设置岗位。承担临床教学、应急救援、援外医疗、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适当增加人员配置。县域医共体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实行编制、岗位“县管乡用”,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大学生村医。4增加短缺人才供给。逐步加强心理和精神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按区域每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4人,注册护士不低于0.87人,加强全科、重症、急诊、儿科、产科、老年医学、营养、托育、药学、信息化、卫生工程等专业人员配置。(四)设备配置。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布局、严格准入、有效使用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功能定位、学科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承受能力等因素,优化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和布局。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动建立“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资源共享、结果互认”的服务模式,有效降低重复检查比例,探索建立大型设备共建、共享、共管机制,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的能力,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疫情救治任务的定点医院要重点加强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移动断层扫描(CT)机、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消毒灭菌等类别设备配置。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置病原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完善急救中心(站)设施设备配备,中心城区每3万人、农村地区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负压型救护车占比不低于20。加强采供血车辆配备,原则上按供血量每3吨配置1辆送血车,合理配置流动采血车。(五)技术配置。加强对专业学科建设、临床技术发展、实验室平台建设的规划引导和支持。支持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集中力量建设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重点专科,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优质的专科医院。对接实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支持市大型医院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与100个省级重点专科,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0个,支持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3个以上中医特色专科。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加快推进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统筹规划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加强人体器官移植资质医院审批和建设,强化技术准入和综合监管,严禁商业化和产业化。推动实验室平台建设,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三级综合性医院根据工作职能和工作需求建设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二级以上县级医院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六)信息资源配置。推进“智慧医院”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