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新质朴皆相宜 评帅秀清老师初中古诗赏析入门钟玉丽老师归园田居 高家堰镇中心学校 彭永兰 今天听了帅老师讲授的初中古诗赏析入门和钟老师讲授的归园田居(其三),总体感受是个性鲜明,课如其人。帅老师的课质朴,实在,钟老师的课清新秀美,富有诗意。具体说来,表现在: 一学习目标上突出了一个“简”字简明、清晰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课堂中落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成。两位老师能结合学生、文本的特点,制定一个简洁、清晰地学习目标。帅老师教授的观书有感是七上语文附录诗中的一首,他以此为范例,帮助七上这个过渡阶段的学生了解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解决赏什么,怎么赏的问题,为学生赏析古诗词入门引路。钟玉丽老师讲授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重在通过诵读,品味优美的意境,体会陶诗的语言风格,感悟隐士情怀。教学中既重视知识、能力等显现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隐性目标的体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课堂教学生动和谐,目标落实扎实有效。 二教学流程上呈现一个“智”字教学两诗,两位老师跨越时空的距离,通过“激趣导入-走近诗人-诵读诗篇-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悟情理”层层递进的研读,在教师、学生、文本、诗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学生在诵读中积淀,积淀中感悟,感悟中生成,生成中发展,发展中延伸,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建构了一个有情、有疑、有智的和谐课堂。钟老师开始用一个问题导入“少时胸怀大志一心仕途的陶渊明缘何中年辞官归隐?”一定会勾起学生在文中找答案的兴趣,同时在这个问题的总领下,引导学生描绘生活画面,体会意境美,感悟人格美环环相扣,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帅老师开场引用朱熹“读书三到”的名言,既巧妙的把阅读的要求提出来了,又让“三到”落实到整堂课中去。即读,说,品,悟。 三诵读训练上讲究一个“变”字。1.诵读的方式灵活多变:指名试读,老师范读,自由朗读,集体齐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指名试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教师范读对学生不仅有示范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齐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老师对每种读法的作用掌握很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形式用得非常准确:如初入诗歌,老师要求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是要学生初步感知观书有感归园田居的内容,关注字音和节奏,为深入文本扫清障碍。然后钟老师指名试读诗歌,既是对学生字音和节奏掌握的反馈,又为自己接下来的范读做了铺垫和对比,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陶诗的音韵美。在老师引领下,学生充分领略了意境美,人格美后,后面的齐读就融入了体验和情感,所以自觉的在“愿”“无违”上重读,拉长。这样就读出了韵味。2.朗读层次的逐渐推进。整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但每一次读都有一个新的目标,分层推进:一读古诗,着手于读正确、读流畅;二读古诗,着眼于读出感情,体会诗境;三读古诗,着力于读出诗韵。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老师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都把握得当,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四、教学方法上彰显一个“活”字两位老师在教学上都充分运用诵读法,联想法。钟老师在引领学生“走近质朴语言,品味田园意境美”的环节,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生活情境。如果只是让学生翻译原文,诗中美的意境就呈现不出来。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后,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再现画面,诗歌的内容丰满了,人物的生活立体了,诗人的情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美就显现了。钟老师还及时运用课堂生成,在学生描述诗人田园生活时,选择优秀习作,即兴配乐朗读。营造了诗意的课堂氛围。联想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又进行了写作训练。帅老师利用与诗歌内容相称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方塘美景,有助于学生对方塘特点和“活水”的理解。帅老师在学生领悟了文中哲理后,让学生联系写作文时笔下枯涩的实际来谈自己的感受,是对哲理的迁移运用。钟老师的语文课堂处处充满着诗意,清新自然。不管是过渡语,点评语,引导语,总结语都显得凝练优美,或抒情、或感叹、或追问,或鼓励,运用自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诗的意境。正是这种灵气,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帅老师的课堂则显得朴实,沉稳,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满满成熟的味道。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一个“实”字 语文课宜务本、求实,教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注重实在、实效,一头扎进文本。纵观两位老师的课堂,无论是正音、释词的检测,还是朗读背诵,都注重扎扎实实的语文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和诗人对话,通过读,描,品,悟,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都是在实现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教学中,钟老师三次提及诗人陶渊明:一次在新课开始,学生根据积累简单介绍;一次在课中,引进陶渊明的自传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学生了解诗人现实中真实的生活状态;一次在课堂结尾,链接了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一次比一次完善,一次比一次清晰,学生既读懂了诗作,又读懂了诗人。帅老师则在最后设计“根据哲理填诗句”的环节,是对名句积累的运用。两位老师的课拓展有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由课内走向课外,很好的落实了课标中古诗文诵读的目标。 六、教学效果上体现一个“真”字。两位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寓教于乐,寓情与理,课堂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读中悟、悟中读,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真实有效。困惑和思考:1. 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古诗词教学面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所站高度到底应该如何确定?钟老师的课堂深入挖掘陶渊明的人格美,将“归”的意蕴升华到回归本性,将“居”的意蕴升华为“诗意的栖居”。应该说对本诗的解读具有了深度。但对于八上学生来说,是不是深了一些?2. 诗歌教学中对事理的认知应该要有普世价值观。如果出现分歧,应该如何取舍?比如在观书有感中对“方塘”的比喻,有人认为比喻书本,有人认为比喻人的心智。我们到底应该选取哪种理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