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郭晓红 在全国实施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从教多年的我,将逐渐失去“年轻”给自己带来的课堂亲和力,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永葆青春,我认为,突破点就是主动应对课改,勇立课改潮头,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践证明,学生有效投入学习过程的时间越长,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学中,有时教师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材料,但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的思考,也就达不到教师所设计的预期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一激趣入境导学,让学生“想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就学业的沃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丰富多彩,时空广布、文理兼备的地理学,对喜欢言古问今,谈天说地的高中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有刺激性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地理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和美感,以地理知识的博与巧,去点燃学生纯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新感觉,引起新兴趣,产生新欲望。例如在讲“季风”之前,教师可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必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学习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地震、火山时,教师可播放印度洋海啸的相关录像资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接下来讲解板块运动时,又通过多媒体教学对板块运动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看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大陆漂移的过程和各个板块的相对运动。既然板块是运动的,板块交界地带就会发生碰撞或张裂,形成各种地形。如东非裂谷带;如喜马拉雅山。更有意思的是,根据板块运动的趋势甚至可以预见到很多年之后,非洲的北部将和欧洲的南部相接壤,到那时印度洋将不复存在了,这些都是板块运动造成的。通过上述的引导,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讲生活化的地理,让学生“愿动” 讲生活化的地理,尽量使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因为生活化的东西实用性很强,学生认为学了有用,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气候类型的判读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从实际生活引入-“分析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并用我们学过的理论加以解释!”因为人人都有体验,人人都有话可说,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课后思考题的设计,则让学生知道知识到哪里去“中国人的传统服装是中山装,英国人的传统服装是西装;中国人饮食以米面为主,英国人饮食以肉、蛋和奶等为主,试从地理方面分析原因有哪些?”让学生体会不同位置、气候对人生活的影响,体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人地和谐观。再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漫步在公园里的感觉;让去过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地理教学应当从身边、从教室、从与每个学生相关联的事情讲起,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改变教学方法,让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是要把过去课堂教学以“师生”的单向传递为主,转变为现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中的有效交流,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和创新思维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在热力环流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解析山谷风的形成,并对山区的城市规划布局作简单的评价,要求同学间相互交流如何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环境污染。学生谈到了:在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建绿化带;改变工业部门的结构,变重工业为轻工业,不过需要更多的经济投入;增加科技的投入,提高原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废气的排放或者废气的回收再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改变工人的作息时间,让工人白天休息,夜里工作等等。在交流中,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城市规划布局要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四.设计好活动,让学生“能动”课堂中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我们不该剥夺学生在活动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开动脑筋正确回答出问题,会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更应该给学生一个出错的机会,因为出错了,学生更能听得进去我们的教诲和观点,教育机会也就来了!师生应该树立这样的一个理念:出错的同学其实是在给大家作贡献,他把错误的过程展示出来,使我们大家共同吸取教训,避免再犯错误,因此我们应当感激这位出错的同学,而不是取笑他。有了这样宽松的环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高涨。在设计活动时,应关注到大多数学生,体现公平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游戏法讲到气候的分布时,设计了四个小组由全班同学参与,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检验学生记忆的准确性与灵活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地理。又如,情境法讲到气候类型的模式图时,引入情境,把教室中每一排课桌当作有纬度范围和东中、西不同位置的亚欧大陆,教室中其他区域当作海洋,让学生体验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从而深刻理解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这种把抽象的东西与学生熟悉的环境联系起来的方法,也最便于学生深刻记忆。活动中公平提问的技巧用好学生学号。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和准备回答问题的危机感,可以采取点学生学号法决定回答问题的学生。例如,请和“今天”日期相同学号的同学回答问题法、奖励提问法请问题回答得好的同学用学号提问下一位学生、加学号法学生说一个数字教师加一个数字确定学号,以此避免学生间用学号相互照顾的情况发生。五.提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真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利用活动、巧设问题,不仅可用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及学习方法,如在农作物水稻的分布地区上直接让学生看图讨论找结论就不如涉及一系列的问题。如:水稻一般种植在什么样的地区?水稻怎样才能高产推广?你知道泰国、日本的水稻生产情况吗?农民种水稻怎样致富?如果你是一个稻农,你会怎么办?等。学生随着问题进一步认识和分析,逐步把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因地制宜、科技兴农、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六时刻捕捉非预设生成,让学生“爱动”非预设生成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或过程。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结果往往具有两极性尴尬或精彩。对教师个人来说,心里都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担心非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如何使“非预设生成”的学习成果成为激励师生提高学习互动质量的催化剂呢?在“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归纳总结:地球上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之一是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周围形成厚厚的大气层,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地球气温不会太低。故导致地球昼夜温差较小。学生恍然大悟。教师又问:月球上的昼夜温差怎样?几个学生抢答:月球体积和质量较小,没有大气层,故昼夜温差较大。教师肯定并窃喜:知识迁移成功。忽有一学生举手提问:“月球上没有大气即没有风,课本P11页有一幅阿波罗16号飞船登月后,一宇航员身旁的美国国旗看上去怎会迎风飘扬呢?”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老师。教师一愣,显然,课前备课时没准备这一环节。随即教师灵机一动:“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好,聪明有思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哪位同学能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相互讨论一下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好奇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讨论结果:有些学生说:“这面旗子不是布做的,可能是钢板做的。”还有些学生说:“这面旗子是美国人后来补上去的,登月时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另还有一学生说:“我看到有报道说,美国人的登月成功其实不是事实,是欺骗世人的谎言,照片是人工合成出来的。”学生哗然!兴趣更浓了。即将下课,教师留下作业:同学们课后查寻各种资料寻找答案,下节课用证据说话。同时请思考: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导致它还会产生哪些与地球不一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提出“月球上美国国旗怎会迎风飘扬?”这样一个新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以“动态生成”的观念,能动地建构好动态的开放课堂。假如教师简单否定学生的意外问题,重新把学生拉回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那么,课堂教学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当时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同时学生是否充满好奇,敢于挑战,也影响着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课堂,应尊重师生的生命意义及价值,培育其生命成长,焕发其生命活力。让我们在每一次即兴创造中生成智慧,在每一次挑战中跳起灵感之舞,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教育家曾说过,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的唱和说。老师们,让我们走进学生的中间,让学生在地理课不仅获得知识也让地理课迸发出“生命”的火花。让学生在地理课上动起来,让地理课堂活起来。真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