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 等了解“百家争鸣”的 局面及其意义。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从“唯物史 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 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 “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JSKH g主学习认如顶习赵乩点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背景: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 段。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2.表现“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史称“春秋五霸”。 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战国七雄”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 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称“三家分晋” 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J- .-1 .-1 i .雄”。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3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256年周 王室被秦国吞并。挑战周天子权威4.影响(1)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达同观念。(2)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儿J丄.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1) 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 I提高。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修建,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作用。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2)工商业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 一批中心城市。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2变法运动(1) 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2) 目的:富国强兵。(3) 代表:商鞅变法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时间:公元前356年。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丄.孔子与老子1孔子(1) 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关爱他人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2) 主张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I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 G)成就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推动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hLLLLhLLLLhLLLLhLLLLhLLLLLL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2老子(1) 生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2) 主张1包含朴素的辩证法。世间事物都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化I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1社会变革(1)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 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2) 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3)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 百家争鸣(1)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 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1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代表 “兼爱” “非攻”“尚贤”。 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影1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 影响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11 “史料阅读”:“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提示:现象: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关系:战国社会经济的 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2阅读教材P11 “学思之窗”: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提示: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3阅读教材P13 “思考点”: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 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提示:原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核心内容:儒家的“仁”或“仁政”;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法家:法治。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春秋时期青铜戈”(见教材P9)信息解读:上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青铜戈” 是古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反映了古代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在中国.古代 军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阅读“战国形势图”图片(见教材P10)信息解读: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出现混战纷争局面。经过长期纷 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最后形成-“战国七雄3阅读“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见教材P11)信息解读: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王朝势力.渐弱,列国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 体系。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2,相互流通2,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 并用的特殊局面。J HIT|1 |jIi”pI: 1 = . r i*lit VK J 口 11】巾 zl: -s-.:;探究一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史论要点1. 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 的最有效的途径。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 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4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 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对点训练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A. 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法家推崇者的需要C.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参与 政权。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就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答案A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解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追求功利。践行法家思想,能够实现富国强兵,避免 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出发点。答案 B探究二 时代变革中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史论要点角度主张老子的思想(1) 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2) 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3) 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的思想(1) 核心观念是“仁”,主张推行“仁政”,希望通过“仁 爱”“德治”等手段来治理国家。(2) 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但也 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对点训练1.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核心思想是 ()A. 以德服人B. “仁”C.克己复礼D.仁政解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 和“ 礼” 。材料“ 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 体现了“ 仁” 的思想,即“ 仁者爱人” 。答案 B2.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反 映出()A. 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B. 老子重视法律C.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D. 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解析 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自 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答案 C探究三 (核心素养)“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及意义素养解读1.从“唯物史观” 角度认识“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1)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 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 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3)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 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2. 从“家国情怀” 角度认识“百家争鸣” 局面的意义(1)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 思想文化基础。(2) 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 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 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对点训练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 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 主要是指( )A. 诸侯B.卿C. 士D.商人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 用。故C正确。答案C2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 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 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 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