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内容摘要:“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当然首先应当关注人的发展。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人的“个性”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联系是教育过程的最终归宿。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以及较之其他学科更富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处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语文教育应该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全面性、自由度和独有感情。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围绕“培养学生个性”这一基础和中心,调动多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键词:教育;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调研导言(一)研究意义美国教育家、素质教育倡导者詹姆斯多姆生认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业突出的百分学生相比,前者更有利于社会,因而,我们的教育当下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句_补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以及学生体魄健康等方而,我们需要更多快乐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这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挑战,明确了今天的教育观念应是在重视学生考核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每个学生的品质、情感、特长、应变能力和生活能力,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及个人价值等全而素质的提高。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才能完成教育的根本使命。(二)研究现状综述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经历了二年在世界范围广泛咨询和分析之后,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基础教育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色转变,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师关注的中心。江泽民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而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机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日益显露出来。传统重共性的教育,其结果是人格的萎缩、个性的消失、创造力的衰竭。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在注重经济、政治改革的同时,也注重教育的改造,在教育的众多变革中,也注意学生的个性教育,得到的既是改革之硕果,又是改革的新动力。我们没有理由否认,现代教育应当以承认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本原则。关于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个性的论题是现在教育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如何深化语文教育方式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论文如雨后春笋,硕果累累。如李镇西先生的许多著作都是关于语文教育如何能促进学生发挥自我,弘扬个性的方案李镇西. 民主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实践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体会J.成都大学学报,2006(1):67-69.。石爱荣,孙红碧也主编了关于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的书籍等。(三)本文研究框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国内外文献概述。第一章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出发,概述语文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第二章对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应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面都行了详细介绍。第三章则根据语文教育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应用现状,对现代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个性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第五部分,结语,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一、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个环节。而“人的全而发展”应贯穿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基础性和人文性,以及较之其他学科更富活力的特点,最能将人的共性与个性协调起来,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因此,语文教育应该为教育的“个性发展原则”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如果说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的话,那么“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则应是素质教育下的基础理论研究,它要求从教育观念,教学理论的高度上做出自己的理论阐述,还要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努力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始终围绕“培养学生个性”这一基础和中心,调动多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二)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讲解课文中一个又一个的道理:高到政治伦理,低到起码的社会道德观念,大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小到个人瞬间情感;去分析一个又一个人物:伟人与普通人,长者与幼童、古人与今人、外国人与中国人;去感受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勤劳、节俭、宽厚与达观;去了解中西方民族历来追求的独立、自主、勇敢与创新。引导学生与文中的前修时贤进行心的交流,启发他们把这些精神内化为自我,从而塑造起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长知识、学本领的空前活跃期,渴望一片有利于自我发展与创造的空间。语文课中的范文经过精心挑选,形式、内容都较丰富。它们或以理服人,或以情感人,或以知传人。它们对生活的反映都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的。这个特点使课文具有开放性:不同的人,对同一篇作品的感受会有区别,从而激发出不同的品味和联想。根据个人经历、文化底蕴、生活环境、气质爱好等不同,对同一部语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观点。所谓“诗无达沽”就是指的这个道理。这种开放性使得语文教育有可能去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二、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策略(一)搭建生活教育平台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什么样的生活便是什么样的教育,这应当说是个性发展的必然前提,人的个性发展也是生活的结果、生活教育的结果。语文教育要善于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彰显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智性、灵性、悟性的陶冶与生成,它具有生活的丰富性、生命的升华性。教学活动中应追寻探索语文教育在个性生命发展中的价值,发现并把握住课程资源中促使学生成长的资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性。他们对外部世界的选择、断定,都带有个性化的内涵,对同一事物的理解都带有自己个性特征的见解。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陶行知先生“教育要解放人”这一教育理念道出了今天我们的教学应以完善和提升人为主要宗旨。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和人的生命整体生成的角度重新认识语文教学,重新建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体系。生命语文主张在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同时,要注重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精神的充实、个性的发展以及情感兴趣的满足。只有解放学生的思维,才能从求变、求新中挖掘“人”的生命的灵性,张扬个性。(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独有情感体验。解放学生,就要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欢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了,就能敞开思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史多的思维空间,让畅想的思维自由飞翔,每节课都应有真情的交融、心潮的激荡、灵感的爆发。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儿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成为一个能独立自主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之才,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说要针对小同孩子的小同个性特长,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个性品质,让他们的个性特长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材不过是为学生提供的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小是习得“案例”本身,而应是习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史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据此,教学内容小应该囿于教材。教师一方而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一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如此,让主体站在源头上学习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产生极强的效果、(三)分层创新以及改革评价发展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和生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中应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特征,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运用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方法,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智慧得到充的显露和体现,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考试形式不拘泥于笔答,可口试、实际操作、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并举。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的考察。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成熟往往具有内隐性特点,即对语文知识的汲取、内渗并生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需较长的心理同化与顺应过程,教师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在学习评价中,应以激励形式为主,最大限度地提供成功机会。三、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一)创境体验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根本自主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没有个体自主性,就谈不上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性心理差异出发,情境可由教师创设,可由师生合作创设,也可以由学生创设。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基础性的学科,传统语文教学忽视情感体验的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纯认知的活动。重视分析理解,轻视整体感知和体验,将情感体验仅仅作为认知的手段。事实是,知识的价值确实重要,但情感体验的价值也非常重要。认知的目的不是停留在知道客体是什么,而是要将这种知识内化到主体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系之中;只有成为了主体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的知识,才能达到安顿自身情感的目的,也才是主体的真正的知识。一切停留在情感体验之外的知识对主体来说只是死知识、假知识。情感体验以认识为基础,但认识并不能代替情感体验。对意义、价值与美的理解绝不是理性化、客观化、概念化的知识分析所能代替的。情感不仅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的态度的形成、信仰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缺乏情感体验的融入,教育或许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但无法在心灵中、在人生中留下震撼。那什么是体验?其一,体验就是认知主体投入活动而获得的对周围事物(经验,认知对象)的自我感悟和领悟。体验是以经验为基础,立足于精神世界,个体对事物的意义进行自我建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当、体味”。它通过个体的想象、移情等使经验生命化和个性化。“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其二,体验的基本特征是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亲历不同于亲身经历,它包括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如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和反思。当前强调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学会关心,都是强调学习者的亲历。另一个特征是个人性,即各个主体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