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卷号 6048( B卷) 下半年期末考试开放教育专科会计、 金融、 旅游、 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应用文写作试题 1月一、 填空( 每空1分, 共18分) 1. 法定公文具有 、 、 、 时效性和规范性等五个特点。2. 公文正文的结尾方式常见的有 、 、 、 祈请式和期望式。3. 按具体用途的不同, 通报可分为 通报、 通报和传达性通报三种。4. 适用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 询问和答复问题, 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等。5.编写简报必须做到: ; ; 编写要迅速及时; 内容要简明扼要。6.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 和典型性。7.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功能主要包括 功能、 功能、 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8.要有 、 和 是经济预测报告的写作要求。二、 名词解释( 每个4分, 共12分) 1.上行文( 此处空6公分, 供学生答题用) 2.经济新闻( 此处空6公分, 供学生答题用) 3.经济论文( 此处空6公分, 供学生答题用) 三、 简答题( 10分) 请简要说明签订经济合同应注意的事项。( 此处空半页, 供学生答题用) 四、 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 分析下面这篇经济论文。( 20分) 提示: ( 1) 既能够从经济论文的特点、 选题、 取材以及结构程序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也能够只从一个角度, 就其一个方面, 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 2) 既要注意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文体写作知识, 又要注意结合文章实际; ( 3) 分析要有条理, 要能自圆其说。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 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著名诗篇蜀道难中有句名言: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 难攻易守, 即使一人守关, 万人也别想攻进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即”在新的形势下,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但要深化认识, 就会碰到”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的关卡。然而, 这个关卡是人为的, 它导源于长期存在的理论扭曲。扭曲不克服, 就存在逻辑性障碍, 无法解释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 并创造更多价值; 要按资本、 按技术要素分配, 在分配上作适当倾斜, 就缺乏理论依据, 从而形成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下面谈一些个人看法, 不当之处, 欢迎同行专家给以批评指正。 ( 一) 价值是商品二因素的一个因素, 不创造使用价值就不能创造价值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对应,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精髓和重大发现。 价值作为商品二因素的一个因素, 它依附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因此, 研究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其前提条件是要生产性劳动, 它制造产品( 含劳务) , 创造特定的使用价值, 否则, 就不能讲创造价值。 一般讲产品就代表该产品的使用价值, 粮食能够充饥, 衣服能够御寒等。马克思把劳动产品分成两大部分一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 价值是抽象劳动时间的物化, 那制造必要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 称为必要产品价值, 简称必要价值, 又称劳动力价值。制造剩余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 称为剩余产品价值, 简称剩余价值。必要产品是必要价值的承担者, 没有必要产品, 就没有必要价值, 同样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 没有剩余产品, 就谈不上剩余价值。在同等规模水平的生产生活条件下, 剩余产品的数量愈多, 剩余价值的数额愈大, 则是经济技术愈发达、 愈先进的标志和反映。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需要进行量的考察, 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1.价值总量。它等于劳动总量, 只要劳动人数不变, 劳动时间长度不变, 价值总量就不会变化。 价值总量=劳动总量=劳动人数劳动时间长度 2.价值个量。即单位产品价值量, 它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愈高, 在同等劳动时间内制造产品的数量愈多, 那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就会相应地缩小, 二者成反比例变化。 3价值构成。即必要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构成比例。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 即生产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所费的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指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时间。按照剩余产品形成原因的不同,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细分为三种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其中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 是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压缩必要劳动时间、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形成的。在同等生产规模的条件下, 劳动生产率愈高, 剩余价值愈大, 也就是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文化。马克思正是这样阐明它们之间数量关系她, 指出: ”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降低而降低”。 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需要区别”增加”与”创造”两个有关而又不同的概念。对于价值来说, 增加与创造完全不同, 而且相互对立。讲价值增加就不能讲价值创造, 讲价值创造就不能讲价值增加。价值增加一般对价值总量而言, 增加劳动人数和延长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总量增加了, 则价值总量就会相应地增加, 此称价值增加, 但不能讲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一般指价值构成而言, 创造一般是指从无到有, 有新的内容被创造出来。人类早期, 生产工具极其落后, 劳动生产率非常之低, 终日劳动所得只能维持温饱, 甚至连温饱都不能维持, 即全部是必要劳动时间, 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后来, 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 劳动生产率大力提高,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剩余劳动时间从无到有, 产生了、 延长了, 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 但不能讲增加价值。因此一般讲的创造价值都是指创造剩余价值, 或者说创造价值是创造剩余价值的简称。 ( 二) 物化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 物化劳动来自社会活劳动, 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 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 做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 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 能够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 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是靠科学的力量、 技术的力量”。然而科学技术到底如何形成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 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的争议。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 其核心内容在于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科技人员把她们科技劳动的成果一一创造创造, 凝聚在物化劳动上(这本身是一种科技, 一种应用性科技), 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提高劳动生产率, 压缩必要劳动时间,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是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剩余产品、 剩余价值了。而且日积月累, 不断发展, 就能达到上面引用的、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 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依靠科学的力量和技术的力量, 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 几百倍的产品来。假定过去只有必要产品, 没有剩余产品, 那现在比过去多出的几十倍、 几百倍产品, 能够讲都是剩余产品了。这说明必先利其器, 器就是物化劳动, 是创造剩余产品、 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或主要力量。 可是长期以来, 在经济理论界, 在政治经济学教材中, 统统认为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企价值。而且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 讲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讲资本创造价值, 归结为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 受到多种多样的责难和批判。笔者曾颇多领受, 有的文章不作理论研究, 尽是帽子棍子, 看了很不是滋味。如果物化劳动真的不创造价值, 也就是先进的设备、 材料和工艺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造剩余产品、 剩余价值, 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这个大命题就不能成立。因为不要谈中国的科技人员, 就是把全世界的科学家、 工程师、 设计师、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都集中到中国来, 中国集全世界科技人员的大成, 她们的思维智慧再高超, 创造创造再顶尖, 如果只是以知识技艺形态存在她们的脑子里, 或者写成论文报告绘成公式图表, 而不把她们创造创造的科技劳动, 凝结在物化劳动上, 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 那只是纸上谈兵, 想入非非, 根本就谈不上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造剩余产品、 剩余价值。显然这不符实际, 违反实际。古往今来, 科学技术正是经过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的改进, 而体现其生产力和第一生产力的。因此讲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的观点是一种理论扭曲, 而且是长期的理论扭曲, 它制造了种种矛盾和是非。在今日, 它严重阻碍人们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深化, 后面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必须提出讲物化劳动不但转移价值, 而具创造价值, 会不会形成价值来源的二元论, 违反劳动是价值形成唯一源泉的根本原理, 笔者坚定地回答: 不会, 绝对不会。因为物化劳动来自社会的活劳动, 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 物化劳动不论是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 都是其它有关企业对天然资源的开采利用、 加工再加工形成的。机器来自机器厂, 材料来自冶炼厂, 动力来自发电厂等等。除了自然资源外, 都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即社会活劳动的成果。不但是社会活劳动的成果, 而且是本期活劳动的成果。此点可能会使人疑虑, 甚至认为是天方夜谭、 不可思议了。 物化劳动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 厂房建筑、 原材料、 零配件以及燃料动力和各种辅助材料, 作为企业生产的存量和流量, 在不断消耗和转化之中。上期作为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留下的, 形成”期初存量”, 留到本期投入生产周转, 但到期未必须进行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 形成”期末存量”留到下一期去, 保持原有的规模水平。仿佛纺纱厂春天、 夏天用的棉花, 肯定是上年生产的, 是过去的劳动成果。但到了秋天棉花收成登场, 购买棉花, 不但供本年秋冬之用, 还要把明年春天、 夏天用的棉花购买进来, 以供明年春、 夏天作纺纱之用, 以保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表明上期留下的原材料、 辅助材料等物化劳动C, 并没有被本期耗用。这充分说明, 物化劳动C肯定是本期生产的, 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这样, 活劳动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又是本期活劳动的物化, 因此讲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归根结底还是活劳动创造的。一句话, 它始终坚持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 ( 三) 只有认定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才能使按资本、 按技术要素分配有根有据 前已重复说明,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物化劳动设备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造巨额的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 那能够逻辑地认为, 对物化劳动形成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各个要素, 都要论功行赏, 给以相应的回报。这就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 为按资本、 接技术两大要素分配, 建立了充分可靠的理论依据。下面作分别说明: 1.按资本要素分配。物化劳动一一设备材料和工艺, 它来自社会活劳动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但必须有资本, 才能买进来, 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