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设计概要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 urban design ),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提纲一、概念,模糊,大多数认同的一种概念二、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城市设计,三、这些历史中或到现代的城市设计所表现的大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特征:1理念大多追求现代化,忽略了文化本质的东西,2价值,反映政府,商家,社会人群等各个的价值,3定位,学科定位,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关系,自身所涉及的方面,4制度,政府的一些规划制度影响着,或制约着城市设计,或使得城市设计为了政府的业绩而盲目着等等,无法定地位,城市设计在规章条例中没有自己的法定地位,四、目标: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定义相符的,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以建筑单体外为边界,以建筑单体为单位来组合的,以人文理念为内涵,表现文化性,地域性,留住这个城市本身的韵味。举例说明,正反例子五、设计要素: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六、中国城市设计的现状:七、发展方向一、 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对城市设计的理解,有诸多不同的见解,粗略归纳,有如下一些观点:(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英,弗吉伯特 在市镇设计 (TownDesign)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民、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它的产生、成长与衰败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生活环境”。“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围围或建筑之间,包括相应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家EN培根说:“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美国城市设计师巴奈特在他早期著作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中有一句名言:“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丹下健三在都市问题事典谈到:“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邹德慈在城市设计概念一书中提出:“城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设计城市,。具体说,就是设计城市的空间。”兰恩 (J.Lang)在城市设计:美国的经验一书中将时间维度加入城市设计,强调发展的理念,认为“城市设计关注人类聚居地及其四维的形体布局”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环境为主要对象,从城市整体出发,以对象的宜人性为目标,以人性化为原则,以系统论方法为途径的一种用于相关规划设计及其行政管理领域的思维方式、设计法则以及专项规划设计;2.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二、发展,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城市设计,(1)原始自然主义城市设计城市发展初期,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比较简单,城市内部的组织关系也比较单纯,城市更接近于大型“聚落”。这时的城市设计基本表现为人类群体对自然的被动接受和主动适应,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关系一般以家族、氏族等为核心,以中国的风水学说为其杰出代表。风水学说可以说是一整套城市(聚落)及建筑空间组织设计和评价的方法体系,其中心思想之一是在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到最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给人群的遮护、安全、联通等内在功能;另一个核心思想是力求创造最优的城市空间布局,保证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同群体均能保持一种持久稳定的平衡关系。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可归纳为:山、水、院落。“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很早的时候古人在城邦建设时,就开始根据地形,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引入水流,构筑生存所需要的城市空间。同时,还在总体布局上提出将城市设计和自然巧妙结合的思想,甚至形成了一套风水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2)古代象征主义城市设计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城市内部社会组织关系日趋复杂,从自组织的社群关系过渡到以王权、宗教为核心的组织社会。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不再是简单地顺应自然,而是力图表达某种群体理念,表达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抗争,或者甚而为加强王权、教权及群体凝聚力的一种手段。城市设计开始带有象征意义,如象征宗教、王权或自然崇拜(天体、星相、山、海等)。如明清北京城设计,象征着王权;古玛雅多提罕故城象征着天体和星相。太阳城。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可归纳为:几何形体、中轴线。 (3)古典人文主义城市设计以王权、宗教为核心的城市发展到极至,对人的个体形成极大的桎梏。随着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们开始了一次对个体自身价值的反思,以文艺复兴运动为高潮。在城市设计方面,开始强调城市空间美学、艺术,并试图为一般的城市居民提供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人文精神散布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旧的城市第一次解构,并且迅速重构。如巴黎、威尼斯、华盛顿等的城市设计实践。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可归纳为:广场、街道。广场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的标志,安农齐阿广场,圣马可广场,卡比多广场等等。(4)近代功能主义城市设计18、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机器时代来临,人类开始第二次群体反思。这一反思的结论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彻底改造自然。城市自然环境被物化为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机器原料(或称为“资源”),它们被输送进城市这座巨大的机器。这时的城市设计基本思想和设计原则是简洁、高效。人类不仅从精神上,而且从物质上与自然抗争和对立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方面的城市设计实践,如巴西利亚,以及绝大多数的现代工业城市。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可归纳为:汽车道路、功能区。(5)现代人本主义城市设计进入1960年代,人们开始了又一次反思,其核心思想是:城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寻求个体自身的价值。与古典人文主义城市设计不同的是,这时的城市设计体现了个体从群体中的全面而非局部解放,它不但要求个体与个体平等,城市设计在思想和操作上均要考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居民的需求和利益,而不能用某种设计思想强加于个体。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强调公众参与、居民的家园感,强调保护和创造具有个性和历史价值的城市场所,强调居民生存空间的领域性、可防卫性和可识别性等。较为成功的实例如旧金山和纽约中心区城市设计等。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基本空间要素归纳为:社区、场所。(6)广义城市设计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和新世纪的来临,持续发展和人类内部的和平共处及平衡问题成为今后的基本方向。未来的人类既非自然的主人,也非自然的仆人,他们的关系是共生和共荣。未来的城市人,既是自由独立的个体,又是城市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的关系是和而不同。未来的城市是一个光明的“生态城”(eco-city);未来的城市设计既不是以人为本,也不是以自然为本,而是要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境界。对生态城的城市设计过程可称为广义城市设计。广义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为:A. 城市生态保护原则:包括城市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城市污染防治等;B.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维持原则:即要保证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和适度支持的能力;C. 城市社区共生原则:保持城市内部不同社群的凝聚力及社区间的平衡,其前提是保证每一个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准;D. 城市文化的创新和保护原则;E. 将自然生态环境融入城市的原则:这里所说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是城市基地原来遗存的,也可以是由人工方法重新开发和生成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保证其具备独立的生态活性,即具有自维持、自修复和自循环机制。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公共空间的设计,人与自然就是合理的利用自然元素融入到公共空间。三、这些历史中或到现代的城市设计所表现的大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特征,呈现出一些问题: 3.1 理念问题:对生态价值和人文意义的漠视不成功的城市设计往往是设计理念落后的结果,这突出表现为忽视城市设计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意义,大量非人性化的环境建设以及表面上的城市美化。一些城市设计过于重视城市的形象建设,而忽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出现人为大造城市水景观的风气。仅黄河流域,就有16个大中城市实施大型水景观工程,其中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达56km2,相当于10 个杭州西湖。在水资源利用率低的同时,一些城市污水排放量仍在逐年递增,环境污染没有根本改善。在国内各地已建成的城市广场中,也往往有过多的硬质铺地,增大了地表径流而减少了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另一方面,设计中缺少乔木大树,大片的草地表面整洁,生态效益却很低;或者“大树进城”,急于求成,并不利于区域和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很多城市公共空间在“以人为本”的口号下增添了过多的喷泉雕塑,缺乏足够的座椅凉亭,大尺度的广场丧失了公共交往空间的作用;更有甚者,在公共场所外围以栏杆,只将其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一些城市盲目扩大办公和商业规模,大范围的功能区片化使城市丧失原有的活力;或是不顾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盲目打造步行商业街,使原本繁华的地段元气大伤。很多城市设计项目只顾及为城市重点形象工程服务,与景观整治、环境改造联系在一起,成为城市中掩丑遮弊、装点修饰的重要手段沦为城市美化设计。而一些城市设计中出现长达数公里乃至几十公里的城市大道、轴线,缺乏实际空间、时间尺度的基本概念,形而上学地强调“联系”与“整体性”。 “宏大叙事”的背后是对城市地方文脉的忽视。一些新的建筑破坏了城市原来的面貌,降低了城市形象质量,造成所谓“建设性破坏”;其次,由于政府和公众对快速改变城市面貌的迫切心情,不少项目急功近利,遍地开花,以“快”、“多”为目标,错过了利用每一个项目来逐步提升城市形象的机会,忽视了城市设计的“累积性”这一原则;第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近年来社会文化的速食主义和浮躁崇洋,以表面夸张的奢华,来掩饰自身内在的浅薄,尤其是将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和城市设计风格浪漫化、高贵化,取代了城市设计的社会性和公众性的基本原则。3.2 价值问题:面对社会问题的束手无策对于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城市设计工作,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城市社会问题也逐渐广泛与表象化,强制拆迁、违法征地、滥用行政权力,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公众、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例如2004 年湖南省嘉禾县的拆迁事件。另一方面,地区、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与重复建设,因为没有相对应的协调机制而愈演愈烈。很多城市设计方案过多地充斥着新潮、炫目的概念,或是在大尺度范围内追求以“技术理性”为名的纯粹城市形态,或是企图以功能、环境的独立和完整性达到整个城市发展的均衡和完整。这样的城市设计“见物不见人”,以为有了好的物质环境就能自然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缺乏对社会问题与人性需求的理解,缺乏对区域城市系统运作机制的把握,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必然停留于形体设计,纵有设计精美的物质形体,却必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