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语文教学观 前不久,我从中国教师报上拜读了语文报主编蔡志敏关于大语文教育的论述,读后深有感触,那字里行间跳荡的教育思想如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无意间停驻在我的心田,开始生根、发芽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从事语文教学实践已二十多年。在从教生涯中,我一直执着地以教材为纲,辛勤劳作,总想在教育的百花园中采撷属于自己的鲜花。然而二十多年来,这朵花总在眼前忽隐忽现,好像触手可及,却又在咫尺天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教好语文,光勤奋是不行的,还要思考;光思考也是不行的,还得跳出人为设置的障碍,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这障碍,就是“小语文教学观”,这困惑,就是课堂教学仅以教材为纲。所谓小语文教学观,就是老师把语文课本作为唯一的教材,把课堂作为语文学习的唯一场所。老师的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课本,教师拼命地讲解课文,学生拼命地识记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无精打采、索然寡味。显然,这种“小语文教学观”不适合现代教学的需要,更不适宜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样的土壤中耕种,即便精耕细作,也无法保障取得好收成。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更灵动,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由,也更有效呢?我的回答是,必须使语文教学走出传统的“小语文教学观”的误区,走向大语文课堂,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浸染下,全面提升老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之目的。大语文教学观是对唯教材是纲的挑战,它鼓励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课外,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浸透到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如魏书生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经常朗诵科学小品文、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和教育成果,同时进行记忆力训练,在日记教学中倡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当学生犯错时则引导学生写说明书,旨在通过这种形式达到既提高其写作水平,又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之目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语文是最具工具性学科的重要内涵。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引下,教师就永远不会停止学习的步伐,因为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知识是日新月异的,如果教师仅抱着自己已有的一点知识去应付个性张扬的生命的课堂,显然是捉襟见肘。因此,教师要想灵活自如地驾驭自己的课堂,就必须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最终把自己变成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知识的养分。强调大语文教学观,学生就不会死啃课本,抱残守缺,就能够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自广阔的生活中去,伸到课外阅读中去。实践证明:一个人课外阅读越丰富,他的知识面就越宽广,学起新知识来就越容易,而成绩的提高自然会水到渠成。坚持大语文教学观,要求老师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常规,变老师的讲授和分析为学生的探究和赏析,老师只是在后面紧紧地跟着,必要时拉他一把,让他再爬起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坚持大语文教学观,老师还要善于引领学生课外阅读的潮流,同时又要善于把课外阅读引向课堂,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课内与课外互融互补,语文与生活形影不离。任何一名成功的教育大家,如魏书生、李镇西、余永正等都是驾驭语文课堂的高手,又是善于把学生引向课外的行家里手。综上所述,坚持大语文教学观是提升教师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浅析语文教学观大庙中心学校 卢瑞欣2011.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