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起近视的一些小习惯近年来,近视的人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年龄却呈下降的趋势,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青少年。形成近视最主要的原因是:用眼不当。预防近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照明条件。一般要求台灯距桌面1米左右,可用40瓦灯泡,若超过1米,应用60瓦灯泡。(2)看书写字时,眼睛距桌面应保持1尺左右,光线应从左侧或左前方射来,以免阴影挡住了光线。(3)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一小时左右就应休息一会,并眺望远方或做眼保健操。(4)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不宜躺在床上或在开动的车里进行。(5)看电脑、玩电子游戏机和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一小时左右就该暂停。(6)家长要经常向孩子讲清近视眼的危害性,让孩子知道怎样预防近视,使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7)定期检查视力,发现有近视,及时采取矫正措施。(8)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强体质,积极防止近视。近视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由于长期疲劳,眼球会变窄,使光射入眼睛后的会聚点(即焦距)变短,焦点位于视网膜前,从而形成近视。长时间用眼疲劳,造成睫状体上平滑肌持续收缩,长期下去在看远处是不能舒张,使晶状体曲度过大,将物体在眼内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造成看到的物体模糊不清,这就是假性近视。如果还不注意的话,最后会导致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而形成真性近视。近视眼的特点是只能看近不能看远。在不用调节的情况下,远处来的平行光线经瞳孔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屈光不正就是近视。近视眼要看清前方物体,需将物体移近或戴近视镜。近视眼的主要症状就是远视力减退,这给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近视眼患者喜欢眯眼视物,以便减少视网膜像的模糊程度,提高视力看得清楚一点,而持续的眯眼使肌肉紧张可引起疲劳。近视眼患者还喜欢把书本放得很近,由于调节与集合的失调,长时间读书写字后,多感到视物模糊、眼胀、头痛,休息后可以缓解。限内外肌的持续过度紧张,也会使近视加深。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近视眼在临床上有几种分类方法:(1)按近视的程度轻度近视在3.00D以内;中度近视在3.00D一6.00D;6.00D以上为高度近视。(2)按有否调节作用参与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性近视。(3)按近视病因、病程分类单纯性近视眼是除近视外无其他眼部病变。多见于青少年,20岁左右基本停止进展,其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通常为轻、中度近视,一般低于一6D,戴用合适眼镜可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病理性近视眼为遗传眼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为高度近视,可达一10D或一20D,眼轴过度伸长多伴有眼部退行性变。视力差,即使配镜也往往不能得到正常的矫正视力。发病较早,20岁以后近视仍继续加深。近视是较常见的一种屈光状态。高度近视与一般近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天津254医院眼科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近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近视,另一种是高度近视,它们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普通近视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近视又称普通近视,指600度以下的低、中度近视,极为常见,可从儿童期发病,多可矫正到正常。主要症状为远视力减退,近视力仍正常。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一般认为系多基因遗传。单纯性近视的发生与照明欠佳、不良的阅读和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但在相同的条件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发生近视,因此它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度近视遗传因素决定的高度近视又称进行性近视,是指屈光度较高、眼轴明显延长,眼底有萎缩变性的近视。高度近视除少数为先天性,即出生时已有者外,大多数在少年期发病。近视呈进行性加深,充分发展者常在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是由遗传决定的。群体遗传的调查显示,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夫妇双方如均为高度近视,其子女通常都发病。如双亲中一方为高度近视,另一方正常,其子女10%15%发病。如一方为高度近视,另一方为表型正常的近视基因携带者,其子女高度近视的发生率均为50%.如双方均为近视基因携带者,但视力正常,则子女高度近视的发生率是25%.曾有连续传递三代者,认为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鉴于高度近视杂合子频率很高(估计为14%18%),因此还不能排除患者连续两代与杂合子通婚的可能。高度近视可能伴有其他眼病例如伴有夜盲与眼震颤者常呈X连锁隐性遗传,即女方常为视力正常的近视基因携带者,其所生的儿子有50%的机率发病。伴有睑下垂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如夫妇一方患病,其子女(无性别差异)有50%发病风险。此外很多种眼遗传病(如无脉络膜)以及多种全力性遗传病(如先天愚型、马凡氏综合征、白化病等),也可伴发本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