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要点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的基本操作。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护质量、患儿康复及护患关系。 由于幼儿头皮血管较丰富,成网状分布,浅表易见,且静脉窦较少,头皮静脉易于固定。如果患儿体位舒适,既不影响患儿肢体活动和保暖,也不影响诊疗和护理,因此,一般3岁以下患儿都采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一、人体头面部知识:头缝定位:结合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解剖学知识,“头缝”具有特殊的定位价值,包括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1、头部表面标志:冠状缝:为额、顶两骨邻接处的骨缝; 矢状缝:为左右顶骨在头部正中相交的骨缝;2、面部表面标志: 额结节:为颧骨最突出处距眉弓上方约5cm处,左右各一,两者连线的中点为额中点; 颧弓:有颧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颧点组成,位于面颊部的正中,呈向上凸的横行弧形隆起;3、 头颅部血管:滑车上静脉:走行于额中部正中线两侧,由冠状缝附近小静脉汇集而成下行注入内眦静脉; 眶上静脉:起自于颞浅静脉,沿颧弓上缘行至眶区,由额结节附近小静脉汇集而成,斜向下注入内眦静脉; 颞浅静脉:与下颌处起自颈外静脉,由额顶部、额顶部附近的小静脉汇集而成注入下颌后静脉; 耳后静脉:起自颈外静脉,由耳郭后外侧及后上方附近小静脉汇集而成,汇入颈外静脉。 4、从解剖学上看,小儿的头皮静脉有深静脉和浅静脉两类。深静脉位于皮肤的深面,看不见,但它多随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位于皮下,可以透过皮肤看到,在静脉与静脉之间都有十分丰富的吻合支,形成静脉网和交通支。额静脉:额静脉位于冠状缝处,在额骨正中和冠状缝处用手触摸皮肤时有“沟痕”感。此静脉粗而直,穿刺成功率高。眶上静脉: 眶上静脉在额结节的表面向内毗方向用手纵向触摸有“沟痕”感。此静脉细而直。颞浅静脉: 颞浅静脉在颧弓根后上方向上触摸有“沟痕”感。此处皮肤较松弛,而且正处在颞窝处,穿刺时应注意绷紧皮肤。耳后静脉: 耳后静脉在耳廓后方用手触摸有“沟痕”感,它与同名动脉伴行。由于小儿动脉血管比较表浅,因此,工作中一定要判断准确再行穿刺,以免刺错血管 头皮静脉不但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还有粗大的耳后静脉、枕后静脉、顶骨结节处颞静脉、颞部两侧的颞浅静脉,这两条静脉直而细长,容易固定,是长期输液的理想部位。前额正中的前额静脉,血管粗而短,是快速静脉用药理想的穿刺部位,但长时间地输液容易渗出。5、从生理特点上看,现在绝大部分的儿童营养状况是非常良好的。因此,肥胖小儿特别多,四肢细小的表浅静脉均被厚厚地皮下脂肪所掩盖。由于患儿肢体短小、肥胖,可供静脉穿刺的仅有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等几条主要的大血管。小儿的特点是好动,而且手脚乱动,不能像成人那样配合治疗。因此,小儿在四肢进行静脉输液,不但穿刺困难、不易固定,而且难保静脉用药的畅通。小儿的头皮静脉表浅,毛细血管丰富,头部易固定,不影响患儿的活动,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利于保暖,便于进行治疗和护理。因此,头皮静脉是小儿主要的穿刺部位。 二、头皮针穿刺技巧1、头皮针选择 以4.5号头皮针为宜,因4.5号头皮针的针尖斜面较小,穿刺成功后根据血管的走向、曲直针头可随意选择送入血管的深浅,不会造成送针过浅而有一半针尖斜面在血管外引起液体外渗,如头皮血管较粗或特殊治疗需要,亦可用5.5号头皮针或静脉留置针,用2-5毫升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并与头皮针连接。2、光线的强弱 光线的明亮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瞳孔缩小,光线太弱瞳孔增大,明亮的自然光线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得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灯管在操作者前上方,距穿刺静脉50cm左右,以保证充分的照明条件。3、血管的选择 额正中静脉固定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容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的患儿;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4、皮肤准备 毛发影响胶布的粘贴,导致固定失败,应递除进针部位周围约3cm处皮肤的毛发,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5、 操作者的心理 操作者的情绪 操作者本身情绪好坏对静脉穿刺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操作时要集中精力,沉着冷静,要有耐心,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主动配合,取得合作,静脉再细,难度再大也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如以上因素处理不当,患儿烦躁挣扎,家属唠叨,配合不当,操作者便产生烦躁情绪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水平,也受心理、不良情绪、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必要时可请家长避开。6、 穿刺时的正确固定位 操作者必须熟悉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静脉的粗细及静脉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因此,操作者要对患儿的整体状况、血管条件有充分的估计,在穿刺时尽量选择较直的、有弹性、较充盈的血管,争取一针见血。7、 药液配制 在没有穿刺成功之前,液体内不要先配入药液,以免在排空气及多次穿刺时浪费药液,剂量不准确而影响治疗,待穿刺成功后按医嘱所需加入药液。8、 小儿头部固定 在穿刺时,小儿头部固定正确与否决定穿刺成功率,固定时助手或家属双手抱住小儿颧骨、颊部及下颌部,双肘为支撑点,小儿双手位于助手双手下,固定住小儿头部,不要压住小儿躯体及四肢,以免增加抵抗力而不易固定。9、 进针手法与针头固定 小儿头皮静脉宜采用直刺法,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1015夹角,针头斜面向上,右手持针,左手绷紧皮肤,直接通过皮肤刺入静脉,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如未见回血,右手抽注射器针栓,如穿刺成功,即可回血。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1条短胶布固定于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在输液过程中被牵拉或碰掉。 注意:头皮静脉表浅不宜深刺,如12次均未穿刺成功,应将针头退出另行穿刺,不可用针在皮下多次寻找血管,以免刺破血管加重疼痛,引起患儿家属的不满情绪。(1) 执针手法 传统的手法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执针柄上、下面,进皮肤后改为针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点:手掌心朝上,手的灵活性欠佳,不好掌握进针的力度和速度,造成速度过快或过慢现象,过快穿破血管,过慢不能顺利的进入皮下,且进入皮下后变换执针手法容易视线分散以及针柄摆动,造成针尖失准,导致穿刺失败。现用手法:右手拇指和食指执针柄的前、后面,指尖顶到针柄的根部(手不可触及针梗)稳妥执针。此执针手法的优点:手背朝上,手比较灵活,且进入皮下后不用变换手法一气呵成。 (2)针头固定。稳妥贴好第一根胶布是关键,穿刺成功后用左手食指固定针柄于小儿头皮上,左手拇指置(垫)于接近针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随意调整针体与皮肤成一适宜的角度,保持针体与血管平行,防止针尖翘起。右手打开输液器开关,观察输液通畅后,用第一块胶布将针柄粘贴牢固,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个干棉签头部,用第二根带有棉纱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针眼。用第三根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头皮针塑料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弯曲成一小圆形后用第四根胶布固定。第五根胶布将头皮针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没有头发的头皮上。或者用一根长的胶布围着头围一圈,顺便把主液管在后脑勺那里固定一下,这样没重力的液管不容易滑脱。9、按压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将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这样,可将进皮针眼及进血管针眼同时压住,以防皮下淤血。因血小板及其它凝血物质形成的“生理性止血”要13分钟,加之小儿在拔针时因疼痛及恐惧而哭闹时头皮血管内压力增高,故需按压35钟。切忌边压边揉,揉搓可使已凝血的进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发生皮下淤血。10、 做好宣教工作,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喂奶、喂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窒息而发生意外。穿刺操作前告诉家长约束患儿头及腿部的方法,可采取一人约束头部,一人约束膝部的方法,穿刺成功后可采用喂奶的姿势抱患儿,并适当约束患儿双手,以免患儿拔掉针头。11、 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三查七对”和输液的滴速,并注意检查针头有无破损及倒钩,有倒钩针头进入血管后常常引起局部肿胀。在输液前应与病儿家长沟通,便于配合固定患儿头部,只要做好以上几点就能提高输液的一次性成功率。小儿输液滴速一定要严格控制,由于小儿各种生理功能不健全,心肺功能差,输液滴速不能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输液完后要随时巡视病房,注意有无病情变化及用药后反应。 小儿头皮输液是护士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临床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可以减轻因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也可减少因穿刺不成功带来的烦恼,以保障患儿的及时救治。因此,在工作中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具有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理解家属心情,患儿哭闹时,患儿家长心情紧张、心疼孩子、遇事易冲动,激动的情绪会干扰护士的操作。作为护士要理解家长的心情,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和宽容,理解和宽容患儿家长的过分语言及行为,用温和的语言化解家长的不安情绪。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