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褐斑病蘑菇褐斑病又称干疱病、轮枝霉等。有些地区发病比较严重,产量受到很大损失。为害症状:菇蕾被害,生长发育不良,致使菌柄、菌蕾不能形成,变为干缩的白色小菌块。子实体被害,菇盖上产生许多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后来斑点扩大凹陷,中间灰白色,潮湿时,病斑上生有白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菇柄被害,菇枘变粗变褐色,外层组织剥裂,长大后菇枘歪斜成畸形。病原:此病是由半知菌亚门菌生轮枝霉侵染引起的,菌丝灰白色,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长出,分生孢子着生于小梗的顶端,呈卵圆形或椭圆形。发生规律:病菌主要通过土壤,如覆土进入菇房,也能通过菇蝇、螨类、工具及人工操作带入菇房,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借喷水、气流、昆虫传播。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喷水多,通风不良、结菇前覆土层湿度高,一般发病生。防治技术1 农业防治(1)培养料消毒 采用二次发酵,既利于蘑菇菌丝生长,又可抑制轮枝霉菌生长。(2)覆土消毒 可用高湿处理,经600C处理1小时。(3)防虫进入 采取措施,防止菇蝇、螨类进入菇房。(4)控制温湿度 在维持菇房温度正常的条件下,应开窗通风换气,降低湿度,覆土层要注意,湿度不宜过大。浇水后要及时通风降湿。(5)及时铲除病菇 发现病菇时,立即将病菇连菌丝体及10厘米深的培养料一并挖出,带出菇房或田外烧毁,病穴用无菌土填平,同时,所有的用具用4%的甲醛消毒,以预防菌传染。2 药剂防治(1)喷酒药液 在菇长出前,可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盖土和床表面,发病初期,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调换病土加药剂防治 发病严重的,可将病土全部铲掉,换用无病新土,重新覆盖,并采取措施,降低床内温湿度,必要时把所有蘑菇摘除,病菇深埋或烧毁,使菇床土干燥几天,然后用2%福尔马林喷洒菇床表面,待福尔马林挥发后再喷水。注意:所有的用具用场%福尔马林(甲醛)溶液消毒;喷福尔马林容易出药害,要特别小心,一是浓度不宜大,二是不能马上播种(一般隔14天后),土要翻动,并通风,让药挥发,防止产生药害。 绿霉菌绿霉菌又叫绿色木霉菌,是为害平菇最严重的病原菌之一,在平菇不同的生产阶段都遭受其危害,一旦发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成为制约平菇生产发展的重要障碍。通过几年的探索实验,现将其综合防治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1)搞好菇房消毒 对菇房及四周要进行彻底消毒,消除各种杂物。用石灰或黄泥抹墙缝。用10%的新鲜石灰水涂刷墙壁、房顶及床架,用来苏儿喷洒地面、房顶,在地面上再撒生石灰粉,最后用不着10ml/m3甲醛加5g/m3高锰酸钾汽化进行熏蒸消毒。在平菇栽培期间,定期喷洒脱0.1%高锰酸钾或3%-5%石炭酸。(2)选用优良菌种 平菇菌种要选菌丝浓密、洁白、粗壮、抗杂能力强、无污染、适龄的优质菌种。(3)选用优质培养料 培养料要新鲜,无污染。配料内可加入2%左右的石灰、1%的石膏和平共处0.1%-0.2%的多菌灵,可抑制绿霉菌的生长。若培养料不新鲜或有霉变,要进行高温发酵处理后再利用。(4)加强栽培管理 菇房的温度在栽培的初期不宜太高,空气湿度控制在70%左右,对空气中的霉菌生长不利,但不影响平菇菌丝的生长。栽培时,可以加大用种量,一般菌种用量应占干料重的10%-15%,使平菇菌丝在短期内形成生长优势。栽培过程中,适当通风换气,控制菇房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菌丝生长,抑制绿霉菌。 (五)药剂防治 菌床培养料上或菌袋两端发生少量绿霉时,用0.1%甲基托布津、 0.1%-0.2%代森锌、 0.1%-0.2%多菌灵或浓石灰水上清液涂抹或喷洒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扩散蔓延,或用2%甲醛和5%石炭酸混合液处理侵染部位能抑制杂菌生长。若菌床或菌袋出现绿霉已深入到料内,应及时用0.2%多菌灵液浸沙布盖住,然后轻轻挖掉已污染的料块,在挖除后的料面喷0.2%多菌灵或其它杀菌剂,也可涂抹浓石灰乳,再用新鲜料或菌种填平,可控制其发展。对于污染严重的菌袋可深埋处理。在出菇期间,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或10%的水剂双效灵隔3-5天喷雾1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粘菌性病害症状 为害平菇的粘菌菌落为白色,营养体生长阶段多呈羽毛状向外扩展,一般与平菇菌丝不易区分。在平菇生长的中后期粘菌发展迅速,遇有菇床湿度大,粘菌从培养料底层向表层扩展蔓延,开始在菇畦表面出现鲜艳的桔黄色粘胶质状的长丝,随后迅速产生粉粒状粘胶质团,即进入繁殖阶段的粘菌孢子。粘胶质团迅速从平菇的菇柄向菇盖蔓延,逐渐把子实体全部包裹起来致子实体腐烂倒伏。平菇粘菌性病害,为害菇床、毁坏培养料,造成床面不能出菇或出菇后被其侵染,培养料和子实体腐烂变质,特别室外露地阳畦栽培平菇时发病较普遍,且为害严重。 病原 Physaraceae sp.称绒泡粘菌,是一种低等菌。其特点是营养体无细胞壁,呈变形体结构或称原生质团。当其进入繁殖阶段形成子实体时,则形状固定且形成细胞壁,并产生大量的圆形或椭圆形孢子,不同种类的粘菌,其菌体顔色不同。目前已鉴定,木耳流耳病、平菇粘菌性病害均系粘菌侵染。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粘菌平时主要生活在树林中阴湿的地面或树干上,特别喜欢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环境条件阴湿的场所,营腐生生活,磨菇粘菌病菌源来自土壤或培养料,该菌孢子可借气流、雨水传播蔓延。适于粘菌生长的温度为22-250C,空气相对湿度95-100%,PH5.5 、5-6.5,及丰富的有机质。生产上阴湿条件适其繁殖。防治方法 (1)用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拌培养料。用量:每50升清水加入10升波尔多液的稀释液;也可用45%特克多悬浮剂3000-4000倍液拌料。(2)菇床上发现粘菌时,可用上述杀菌剂在病灶处喷洒,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粘菌即消退,平菇菌丝生长恢复如常。白疙瘩近几年,在平菇生产中发生了一种严重的新病害,这种病害大部分发生在第一茬菇采收后,也有少数发生在二、三茬菇后。病害初发时,平菇培养料表面长出少量白色小点,呈瘤状,很象未分化的平菇子实体原基,逐渐长大连成一片,后期变成褐色,该病传染性强,一旦发生,不再正常出菇,养殖人员称这种病叫“白疙瘩病”,。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种病曾在日本香菇原木上发生过,名叫“大钮扣菇”,菌丝呈白色,无光泽,白须状,用肉眼观察很象平菇菌丝,繁殖时有股难闻的气味,它是一种寄生菌,以平菇菌丝为营养源,它的侵染方式是分泌一种酶,破坏菌丝的细胞壁,吸收菌丝中的养分,导致平菇菌丝死亡。该病一旦发生,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只要注意预防,就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我所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防治方法,供广大养殖人员参考: 1 、更换品种,增强抗病能力。实践证明,在同一地区,反复养殖同一品种,发病率高,最好每年更换一次新品种,特别要选育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为养殖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正确排放,防止烧菌。近几年,平菇出菇大部分采用的是墙式立体覆土,该法易管理,产量高,补水方便,但缺点是不易散温,容易烧菌,因土壤中自身也带有病菌,极易发生该病。最好采取不覆土,单行排放,两头出菇的方法,层与层之间要用小竹杆或高梁秸隔开,袋与袋之间要留一定间隙,以利于降温。单排放只要补水及时,加强管理也能获得高产。如果采取覆土出菇,也要注意以下事项:对土壤严格灭菌,用甲醛薰闷土壤;要覆湿土,不要覆泥,因合成泥易板结,透气性差,不能满足平菇生长所需氧气,废气也不易及时排出;水槽中补水要适当,补水过多,培养基中含水量过多,造成菌丝缺氧,菌丝细弱,抗病能力差,易发生病害。 3 、综合防治,消除菌源。在发菌期间,每隔 10 天喷洒一次火碱水,不但能有效灭菌,也能清除菇房的酸性物质,使菌丝生长粗壮,抗病能力强;出菇前对菇房的空间、墙壁喷洒一次 1 的多菌灵灭菌,每采收一茬菇,向料面、空间、墙壁再喷洒一次 1 的多菌灵;出菇期间,一定要保持菇房内清洁,及时清理菇脚,消除隐患;出完菇后的废料要及时清除,远离菇房;菇房及时消毒灭菌,可采用火碱、石灰水喷涮、硫磺点燃薰蒸等方法,如有条件也可用火烧灭菌,为下次栽培创造优良条件,只要措施合理,完全可避免该病发生。 来源:济南章丘市食用菌研究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