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题型(全国卷)示例(语文)详细解析 |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迭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桌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予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采说,晋候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曰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关于A项,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作者的意思是说,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完全谈不上经典,诗经成为经典,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诗经?邶风?凯风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诗经?魏风?伐檀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诗经?小雅?采薇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含意,并不是后来诗经被尊为经典以后封建统治者所附会曲解的意义,这种诗意当然是原诗所没有的;也不是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样,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A项应该是选项。关于B项,虽然题面说“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似乎在时间上与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不完全相符,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段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这个时段中,再加上“曾经”一词的词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的限制,所以B项与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因而不是选项。关于C项,原文指出“献诗陈志”有两种情况,选项列出其中一种,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选项。关于D项,原文第二段说:“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这里“并提”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献诗陈志的当时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提出,一是在古籍记载中这几个现象一起出现。这两种理解都能成立,D项取后一种理解,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不是选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先看A项,题面说:“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显然,题面所说的“性质”就是指“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开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一论点,下面举了诗经两个例子来证明,后面又举了左传华元一例,然后说:“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所谓的“性质”当然也是指“表情达意”,因此A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是选项。再看B项,原文第四段说:“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就是说,“赋”的是现成的“诗”,“言”的却是自己的“志”,而这个“志”又必须通过“诗”中的句子表现出来。不难看出,B项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所以不是选项。再说D项,原文第五段说:“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当时新的音乐成为时髦,人们竞相追逐效仿,古乐被冷落遗弃而逐渐失传,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曾经作为乐歌的诗经如何演唱,诗经也就与音乐彻底分离,变成一种只是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作品了。这里“语言艺术”一语的意思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语言文学作品莫属了。这样看来,D项也符合原文意思,不应该是选项。回头来看C项,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这里子产的意思是,在旁人看来,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C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是选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参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B。先看A项,原文第二段说:诗经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时,“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动人”,那么其效果当然要比“平常的语言”更好一些,可见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应该是选项。再看C项,原文第四段说:古人在“赋诗言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既然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当然彼此清楚,这样也才可以通过互相点唱诗歌,以便互相问答,互相了解。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应该是选项。再看D项,原文最后一段说:“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又说:“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这些话都包含着封建统治者“曲解诗经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魏风?伐檀一诗的主旨就是控诉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孟子对此诗的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所以D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是选项。最后来看B项,关于B项的前半部分,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寓意进入了诗经,可见B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B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一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比如左传?宜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也是有曲调的。诗经是乐歌,是配上乐器伴奏的,徒歌是不配乐器的,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B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所以应该是选项。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核韦州军功,劾宁晋伯刘聚,都御史王越、马文升等滥杀妄报。寻劾越荐李秉、王竑。语颇涉两宫,帝怒,挞之文华殿庭。已,进右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乾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阅七年,转左。弘治改元,王恕以文久淹,用为山东左参政。居二年,用倪岳荐,擢云南左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移抚河南,召为户部右侍郎。母丧除,起改吏部,进左。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 帝不欲发内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