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资料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前面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和林海两篇课文,它们都是以描写景物来抒发思想感 情的散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本课预习提示我们:墨梅、竹 石和石灰吟这三首古诗有一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 种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学习的思路:要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事物的特点,从中领悟赞颂 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学习第一首古诗。 二、引导学习古诗lt;墨梅 1.简介作者。 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题的诗。 2.理解诗句。 (1)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2)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墨砚乾坤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的清香永远充满人间。 (4)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人的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舅I导学习古诗竹石)1.简介作者。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2.理解诗句。 ()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midot; 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quo;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3.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赞美了什么精神。 (2)讨论交流。 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4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墨梅和竹石。 2.自学石灰吟。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二、学习第三首古诗 石灰吟 .理解诗句。 (1)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 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1)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lsuo;rsquo;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mddot;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1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默写竹石、石灰吟。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