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大古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一、 名词解释1、 许慎:东汉文字学家,汝南召陵人,字叔重。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2、 六书:是正式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学说,其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到了西汉末年,六书理论臻于成熟。东汉许慎继承发展了前代六书理论,自著作说文解字将六书概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3、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也是最早的研究汉字的文字学专著。全书十五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一卷,正文收9353字,重文收1163字。4、 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5、 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的造字法。6、 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7、 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8、 假借: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用的同音字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9、 因形示义:汉字具有表意性,字形与意义有这密切的联系,因形示义、义寓形中,字形结构不同程度地表现所写词的意义。10、随体诘诎:许慎用以表达对象形字的解释。即字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诘诎:屈曲,曲折。11、独体:指事字一种,用纯粹的抽象符号构成,不代表任何具体事物而表示抽象概念。12、合体:指事字一种,以象形字为基础,于其上附加指示符号。13、变体:指事字一种,是用改造某字的方向来表现词义的。14、四体二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以转注字的形体范围而称为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不能转变其形体范围,只是用字法,故称“四体二用”二、简答1、简述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时记录传递汉语的社会性书写符号体系,是人们为克服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把语言信息传向远方和传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汉字是记录汉语、表达汉语词义的。2六书中,哪些属于造字法?哪些属于用字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3、象形造字法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六书中所处的地位怎样? 象形造字法主要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以生动的图像表达词义。在六书中,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构形的基础。4、指事造字法与象形法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象形字所表达的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的客观实体,而指事字一般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象形字采用的是描画物象的写实法,指事字则是运用抽象符号的象征法。5、说明异体字与古今自得主要区别 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古今字只是把所兼的某个意义交给了今字,今字意义与古字意义不完全相符。6、什么是六书假借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要表达的词。7、什么是用字假借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本有其字”。8、假借与通假有什么区别用字通假和六书假借不同: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字来代替,是“ 本有其字”;六书假借是为了全面记录汉语,对没有造字的词借用音同字来书写,是“本无 其字”。用字通假是偶尔的、暂时的借用,很快恢复使用本字;六书假借是长期的永久的 借用,所谓“久假不归”。9、秦汉时期用字通假现象为什么较为普遍?因为那个时期,字词关系尚不稳定。魏晋以后,逐步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用字通假现象日益减少。10、汉字通假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一是 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二是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三、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字并说明意义1、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责,今作债,债务。2、 从台上弹起,而观其辟丸也。 辟,今作避,躲避。3、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今作影,像影子。4、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益,今作溢,溢出。5、 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 亡,今作忘,忘记。6、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内,今作纳,接纳。7、 初,宣子田于首山。 田,今作畋,耕种。8、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 共,今作供,上供。9、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见,今作现,出现。10、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坐,今作座,座位。1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今作悌,敬爱兄长。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奉,今作捧,捧起。13、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奉,今作俸,俸禄。14、吴起取齐女为妻。 取,今作娶,迎娶。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今作授,传授。1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今作彩,彩色。17、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采,今作彩,彩饰。18、失其所与,不知。 知,今作智,智慧。19、公赐之食,食舍肉。 舍,今作舍,放置。20一胫之大几如要。 要,今作腰,腰部。21其剑自舟中队于水,遽契其舟。 队,今作坠,坠入。22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今作暮,迟暮。四、 指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说明意义。1、 邹忌脩八尺有余。 邹通修,修长2、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通背,违背。3、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距通拒,抗拒。4、 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错通措,废弃。5、 我之怀亦,自诒伊嘁。 诒同贻,给。 6、 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辨通变,变化。7、 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已。 燕通宴,宴会8、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惠,智慧。9、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壶通瓠,瓠瓜。10、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 臧通藏,收藏。五、 将下列古文译成现代汉语1、 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 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人们的认识和宇宙间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而汉字的字数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出现一个新事物或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就又造一个新字,那样的话,势必导致汉字膨胀到不可估量的地步,成为难于作为交际工具、难于为人们掌握的文字。要使有限的汉字能应付无穷的事物,就只好利用已有的音同音近字,而不另造新字。2、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作业一、 填空题1、 古今义异词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词义程度上)的差异;二是(词义范围)的差异 ;三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从词义演变的结果观察,新义与原义比较,在词义的(范围上)古今有了差异。主要表现在:(或是有所扩大),(或是有所缩小),(或是原义消失而转成新义)。 3、古今词义的差异,还表现在感情色彩的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义褒贬的差异);二是(词义轻重的差异)。 4、古今义里的“古”和“今”是个相对的概念。所谓古义,不论是先秦的、两汉的、六朝的、唐宋的、凡是没有(流传到现代的意义)都是古义。所谓今义,是指(现代义),但许多今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在历史上便产生了。因为词义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错落不一地发生在(各个语言时代),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5、所谓次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词的本义并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因为汉语的产生,远在汉字发生之前,词的本义是(造字时代的词义)的词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6、掌握词的本义,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使纷繁的词义(条例清晰),(脉络分明)。7、推断词的本义,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字形分析法);二是(多义归纳法)。前者必须有(文献)的参证,后者运用(词义演变规律)。二、说明下列句中词的古义和今义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古义,倒下去,今义,死 2、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羹,古义指带汁的肉,今义指汤 3、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兵,古义是兵器,今义为士兵 4、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坟,古义土丘,今义,墓 5、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古义夸耀,今义讨伐 6、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征,出征,与今义同 7、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共,古义供,今义,共同 8、师进,次于召陵 。 次,古义帐篷,这里引申为军队暂时驻扎义,今义,1、量词,表次数,2、形容词,表次一等。 9、不介马而驰之。 驰,驱马奔驰 今义,奔驰 10、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病,伤势严重,今义,疾病 1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今义是危险。12、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 再,第二次,今义,再次 13、厉王虐,国人谤之。 谤,背后的批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