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课一得:小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教学威海市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工作室“一课一得”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来,它再次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并已成为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这是因为,在小学阅读教学如火如荼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教学现场的效率并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何谓“一课一得”?我们可以从其主体、过程与效果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一课一得”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目标。所以,“一课一得”,就是上完一节课,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的东西,可以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等。其次,教与学是一对共同体,“一课一得”,从教的层面来看,既是教学的表征,也是教学的策略。从学的层面来看,既是学习的结果,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促得”,学生的行为是“习得”,教学就应该是教师的“促得”与学生的“习得”的交互过程。第三,从学习的效果来看,一课寻求“一得”,“得”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学生就会获得长效地发展。也许很多老师会问:有效教学中学生的收获应该多多益善,为什么只提倡“一得”而不是多得呢?这是因为,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比较庞杂,教学内容的设定比较繁多,教学环节的设计太过饱满,教师试图在一节课上让学生把所有的语文知识都学习了,把所有的能力掌握了。其实,这是不现实的,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教学内容安排的太多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由于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实践经历,很多东西学过了,却没有学会。这正是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所在。就小学阅读教学而言,“一课一得”如何理解呢?这里的“一课一得”除了上述的共性特征,还有其特殊性。首先,一篇文本作为教材使用,它所承载的内涵就变得极为丰富,有生字词的掌握与运用,有人物形象的感知,有细节描写的赏析,有作者情感的领悟,有重点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还有对文本的评价等等。在这里,“一课一得”的“一”,就不仅仅限于简单的一个,它是一个意义符号,可以是一类、一项、一组等,它代表的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一致性和教学容量的简约性。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得”什么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学生应“得”的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就一篇文本的学习而言,既要理解文本的内容、主旨、情感,即得意;也要学会积累、运用文本的语言,即得言;还要习得学习的方法,即得法。得意、得言、得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学语言”与“用语言”两个阶段,是“理解”与“运用”的合体。那么,基于对阅读教学的“一”和“得”的理解,“一课一得”,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教师有选择的确立教学内容,简约、实效地实施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该篇文本经过“优选的”且“特有的”关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方面的方法和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一课一得”呢?“得什么”和“如何得”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素。下面,笔者以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具体的做法。一、科学设定“得什么”学生在课堂上“得什么”,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由于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隐含在一篇篇文本中,许多老师往往困惑于拿到一篇文本后不知道要教什么?要么看不出文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要么就满眼都是重点,不知如何选择。因此,“得什么”的关键一环,就是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文本内容进行再度发掘,确立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将什么作为教的内容。拿到一篇文本,第一步我们应该以读者的视角,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仔细地读懂文本,特别要理清楚文本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方法。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壮烈的场面描写,感人心魄,为读者塑造了五位勇猛顽强、热爱人民、忠于祖国的壮士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这是阅读时老师们自然能够读出来的内容。第二步,我们应该关注文本所在教材中的位置,即所在的年段、单元。因为,文本所在的年段、单元不同,其所肩负的教学价值也不同,“教什么”也不会一样。这篇文本被安排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勿忘历史单元)。属于小学高段的开始年级。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达到了什么程度。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层级目标非常清晰,中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阅读能力: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现在五年级了,要开始学习和掌握高段的阅读方面的要求。学生已经能够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了,比如,“斩钉截铁”这个词语,我就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到了高段,还需要学生进一步巩固词语的表达效果,我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语对于表现马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具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了,我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拟定小标题,完成“接受任务()()()英勇跳崖”的概括训练,进而指导他们利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了,我就要留出时间让他们研读文本,学会品析场景,这是在高段需要学习的阅读本领有这样的了解,本篇文本中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的,哪些是需要教师在本文的学习中重点指导学习的,就较为明确了。第三步,我们要发现这篇课文突出的言语特色。首先,要知道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本,然后再去发现该文本在表达方面的特殊之处。我们知道,不同的文体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文本体式分为叙事性文本(包括写人的、叙事的文章,还包括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传说等),说明性文本(包括科普小品文、写景、状物等文章),诗歌类文本(包括古诗、词、现代诗歌、文包诗等),还有非连续性文本(小学阶段的阅读文本中暂未安排)。不同的文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阅读策略。比如,阅读叙事性的文本,一般需要了解事件的梗概,关注人物的形象,品析事件中的场景等等,阅读说明性的文本则要关注介绍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等;阅读诗歌类的文本,需要体会作者描述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等等。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文本,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高段的叙事类文本在阅读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即: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明确了这样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再次研读文本。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这篇文本所肩负的教学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本文与其他的叙事性文本不同的是什么?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英雄群像。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突出了人物形象,更主要的是场面描写极其感人,这是文本的最大言语特色!也将是文本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所在。我们应该在此教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的方法,把这些段落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品味人物形象,学习借鉴与模仿写作的好素材。可是,客观地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该文本作为教材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依然很多。那么,针对五年级的学生,针对这样一篇叙事性的文本,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针对“一课一得”,做出教学内容的确定了。我们知道,一篇文本的所具有的阅读方面的教学价值,最重要的体现在两点:一个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说,就一篇文本而言,哪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哪些内容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能够在众多的文本信息中做出取舍、聚焦、整合。至此,基于上述的研读与思考,我们可以对这篇文本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说学生应该“得什么”做出较为可行的分析与梳理:1.从理解能力的角度分析:五年级学生在本文内容的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着力点应该在:“战士”与“壮士”的称呼不同,为什么说他们是“五壮士”?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指向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个“主渠道”上,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梳理课文的表达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从字里行间捕捉有效的信息,比如人物的言行、心理等语句概括人物的形象。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第一课时中进行,做到“一课一得”。2.从表达能力的角度分析:针对文本特色,确立教学价值:五位壮士是一个英雄的群像,作者是如何在场面描写中突出五壮士的高大形象的?尝试运用文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的“小团队”。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揣摩作者的表达意图,并尝试练笔。这部分教学内容放在第二课时,重点落实“一课一得”。二、扎实推进“如何得”“如何得”,这是从学生的视角而言,从教师的视角来说,就是“如何教”的问题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最基本的教学主张: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可见,教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提倡“用教材教”。这里的“教材”不是现成固定的文本,而是教师对文本内容的再度发掘。把两句话合起来,就是“用教材教学生学”。因此,推进“如何得”,就是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努力践行“用教材教学生学”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和技能。下面,笔者以狼牙五壮士一文的第二课时为例,谈一谈怎样推进“一课一得”中的“如何得”这一过程。第一版块内容回顾1.先填空,再完整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接受任务( )引上绝路( )英勇跳崖师生交流。2.为什么称他们为“五壮士”?师生交流。第二板块聚焦场面1.话题引入:与我们以前读过的课文不同,这篇课文同时写了五位壮士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在不同的场面描写中突出“五壮士”高大形象的呢?2.聚焦品读(1)第一处场面描写:第2节读一读,写了几个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学生默读,师生交流。(逐一描写了五个人,在每个人不同的、典型的动作中,突出了他们勇猛作战的形象。)以这样的方式介绍人物,与以往课文中的人物出场一样吗?学生思考,师生交流。(不一样。这是整体出场,每人一个镜头,这是写人物群像的一个特点!)(2)第二处场景描写:第49节这一处场面描写,与第一处场面描写不同点在哪里?学生自主默读,圈划,批注。师生交流。(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描写主要人物言行,突出壮士形象;写敌人狼狈反衬战士英勇。) 这两处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换一换吗?学生思考,师生交流。(不可以,刚开始的作用是介绍。后边的作用是重点描写,突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第三个版块:尝试练笔1.设计话题:比如,写一写我们的科学兴趣小组等。2.写法交流:说一说,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写作启发,交流一下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3.尝试练笔:学生练笔,交流指导。以上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在用教材教学生理解并运用场面描写的有关内容。“得什么”简明清晰,“如何得”扎实有序。这“一得”,就是先认认真真地理解两处场面描写的特点,以及对表现“五壮士”这一群像的作用。然后,再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进行实实在在的练笔表达训练。教学分为三个学习版块,三个版块既相互独立,又有紧密的逻辑关系。第一个版块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将学习、理解、运用建构在一个完整的课文学习的背景当中。两个问题的设计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复习。第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