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清明节网上祭扫活动感悟【汇总篇】 2022清明节网上祭扫活动感悟【一】 今年清明节恰逢防疫期间,依据疫情防控不聚拢、不扎堆、防感染的要求,传统聚堆祭拜、结伴春游的方式明显特别不适宜,不但不赐予支持,还要依据防疫规定严加管控。在这样特别时期,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是特别符合现实之需,解决祭扫问题。特殊是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展祭扫,虽然不能实现一家(族)人的聚拢、共同踏春,少了面对面的亲切沟通,但一样可以满意祭拜先人、寄予哀思、表达孝敬的需求。在特别时期用特别方法,这是一个明智、理智、切合实际又能表白心愿的举措。同样,这种“无烟祭扫”的网络祭拜方式,也符合绿色文明的现代殡葬进展理念和改革方向,顺应了移风易俗的改革需要,很值得去大力推行。尤其是近年,不放炮、不烧纸、植树葬、海葬、网络祭扫等等清明祭拜新风应时代进步而生,成了新时代清明节的新风气,更新了不少人的落后祭拜观念。安康文明过清明,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像网络祭拜等信息时代的新奇事,有着明显时代进步特征标志,更简单得到社会的承受、支持和推广。 用文明安康、又有时代感的方式祭拜亲人,这样的事情不应当只是今年清明才有。各地要抓住契机,不断完善网络祭拜等科学安康文明祭拜方式,尽可能满意群众共性化、需要,并加以固化、连续,使之能成为一种新习惯、新仪式、新风俗,能被越来越多人承受。这样一来,不仅为清明丰富祭扫仪式,便利群众祭拜,还形成新风气,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文明新风建立,实属一举多得。 2022清明节网上祭扫活动感悟【二】 每逢清明,由于祭扫人群流量过于集中,给各地墓园的交通运输、接待和安保等工作带来极大压力,安全隐患较大。与此同时,在祭扫期间,仍存在不文明祭扫行为,如燃放烟花爆竹、燃烧丧葬祭扫品、随便丢弃祭扫供品等。而“网络祭扫”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祭扫方式,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一种“低碳”姿势,始终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引导、提倡、推广。 而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越来越繁忙,清明回到老家祭拜先人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太可能的事。网友“盈盈”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由于工作缘由,清明节的3天假期,被提前到清明节前放。不能如期回家的“盈盈”,只好通过网络扫墓来聊表心愿。“网络祭扫这种新形式,对我们这些不能回家祭扫的游子来说,了胜于无。” “即便现在还不能成为主流趋势,但在特别条件下,的确能够寄予对故人的追思。”天堂网负责人表示,网上墓地是有局限性的,但随着社会的进展,网上墓地供应给了追怀者不得已的选择。对此观点,陆益龙也表示赞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包括“网络祭扫”在内的现代文明都应报以接纳和宽容的态度。只要祭扫行为的动机是纯粹的、真诚的,方式是可以有多样选择,现代社会本身就是文化多元的社会。 2022清明节网上祭扫活动感悟【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祭祀快速进展,悄然转变了人们的祭祀方式和传统习惯。网络祭祀平台的消失,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祭祀方式,既为清明扫墓祭祖供应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 利用网络扫墓祭祖更有意境。对逝者进展网上祭祀、追思和悼念,虽然没有了缭绕的烟雾和振耳的炮声,但那虚拟的袅袅炉烟和摇曳的烛光却别有一番意蕴;再献上一束康乃馨、玫瑰花环,留下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以抒发自己的深切追思和感怀。客观地说,网络祭祀作为一个全新的祭祀方式,一方面在为人们供应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不行避开地转变了人们的祭祀习惯;另一方面,由于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由此而引发的道德失范和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加强网络平台治理,让网络祭祀分散更多正能量,是保障网络祭祀安康进展的关键。 还应当看到,网络祭祀与传统文化只有高度融合和包涵,才能共生共存。在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的今日,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渗透,也给网络祭祀和传统文化融合带来新的契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网络祭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媒体技术快速进展的条件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网络祭祀在精神文明创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努力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对网络祭祀平台的引导,标准网络祭祀行为,是营造绿色清明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增加网络平台从业人员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乐观提倡公序良俗,营造良好的网络祭祀气氛。特殊是在清明节期间,要通过增加网络文明意识,推广文明祭祀,避开和消退封建迷信和不文明的祭祀活动,为人们供应一个文明的网上空间和安康向上的祭祀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绿色清明,让网络祭祀暖流涌动、文明安康。 2022清明节网上祭扫活动感悟【四】 近日,内蒙古民政厅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在精准防控疫情根底上,高度重视境外和疫情风险较高地区输入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做好清明节期间回乡祭祖人员管控工作,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各地要加强宣传引导,鼓舞通过网络祭扫等方式寄予哀思,降低实地祭扫人数及祭扫活动聚拢感染风险。 实地祭扫活动会带来人员聚拢感染的风险,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依旧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能取代的位置。每到清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即使工作再忙,也不会遗忘给故去的亲人献上一簇鲜花,或烧上一些清纸,以寄予深深的哀思。 清明节的这种习俗,既是一种与故去亲人情感的沟通,同时也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它既是一种以实地为根底的祭祀活动,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理活动。而人们对亲人的追思,既要有实物,更要有实地,俗话说,睹物思人,睹地思情。 然而,社会进展到今日,可供祭祀的场地越来越少,今后也只会更少,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环境爱护诉求的不断提高,也越来越意识到,烧纸不仅给消防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会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因而,实地祭扫虽然是一种文化习俗,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任何文化习俗,都是人的精神以及心理活动外化的产物和表现,而任何文化习俗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它总会随着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而不断地演化着。但任何文化的存在与连续,并不在于它最初的形态和样式,而在于它不断地与时俱进,既要保持它抽象符号的根本意义,又要随时调整着自己的身姿,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互融合。 从根本上说,祭祀活动还是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本身,有着巨大的时空穿梭的调整量。俗话说,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心有多深,情意就有多长。因此,祭祀亲人的根本之义,并不在于非要有个实地场所,也不在于那些必需点燃的清纸,而在于心里的惦念,和只可对亲人说的那些内心絮语,只要心里存在这些意境,即使足不出户,在心里冥思故人,也会是一次对亲人完整而素美的祭祀。 在疫情尚未完毕之时,清明节马上到来,在这个时候,一些地方印发通知,鼓舞以网络祭扫等方式寄予哀思。从疫情防控需要来说,这是必需的也是必定的,而从文化习俗的传承层面来说,无疑,鼓舞网络祭扫也是一次恰当的、符合时宜的鼓舞举措,这会使传统文化习俗与现代文明进步的步伐产生深度融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