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先秦的“百家争鸣”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史实可以说明此观点是A.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B.儒家思想取代神权观念成为主流思想C.对传统宗法“礼治”观念的批判与否定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法治思想出现2.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3.老子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约81对)的对立范畴来描述普遍的对立现象,如“有无”,“美恶(丑)”,“善不善(恶)”,“难易”等,同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据此可知A.老子的思想来源于生活,缺乏必要的理性思维 B.老子只看到了事物的对立,忽视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C.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统一与对立的辩证思维D.老子首次尝试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解释问题4.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5.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6.春秋时期宋国的司马子鱼公开抨击宋襄公用人作为祭品的行为,他说:“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这说明A.宋襄公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B.春秋时期已经存在轻天重民的思想C.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存在冲突 D.儒家学者极力维护西周的祭祀制度7.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8.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9“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0.假如老师让你到图书馆查阅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你应该在哪个朝代的资料中查找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1.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12.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是A.人物画 B.山水画 C.文人画 D.花鸟画13.黄帝内经提出了 “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来考察人体生理病理的方法。与此相吻合的思想是A人定胜天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存理灭欲14.魏晋时期,佛教成为豪门世族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而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从唯物主义观点展开了反对佛教唯心主义的斗争。隋唐佛教更加发展,而以韩愈为代表的中小地主学者举起了排佛的旗帜。材料表明A阶级斗争是推动思想进步的根本原因 B思想领域的斗争是社会矛盾的反映C唯心主义思想一直占据官方统治地位 D唯物与唯心之争推动社会思想发展15.产生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有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6、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上述材料反映出顾炎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端 倡导崇实致用的学术风气胸怀天下的文化自觉 主权在民的政治诉求A B C D 18、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A、否定君主专制 B、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C、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19、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A新思想的萌发 B资政新篇的提出 C百日维新 D辛亥革命20、康有为在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已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中提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对康有为的主张正确解释是A.利用孔子的权威推进变法 B.利用儒家学说制约君权C.宗教形式更有利于儒学发展 D.学习西方建立政教合一国家21、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由此可知A.小说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B.明代小说主要有喜剧和悲剧两种形式C.小说在劝人向善方面没有实际作用 D.小说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多宝塔碑张旭古诗四帖22、对下面唐代书法书法作品分析正确的是A.唐朝书法经历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历程A.唐朝书法经历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发展历程B.草书是因书籍快速抄写的需要而产生的C.楷书的书写因讲求工整所以实用性不强D.三个作品体现了唐代文人审美标准的多元倾向23“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最有可能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24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是指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25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世界历史都是人类各种文化的传记”;“每个文化都以其原始的力量从故土上生成起来,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植根不移”;“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观念,它自己的爱好,它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情感,以及它自己的死亡。”对此则材料体现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每个文明都存在生命周期 B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兴衰史C人类的文明都是相同的 D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董仲舒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10分)材料二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核心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分别具体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8分)27(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时间主 要 活 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威”“扬武”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比较严复与洋务派的观点,指出其进步之处。(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