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书有感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王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诗般意境1、同学们, “诗,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无以数计的诗人都以一支细腻的笔,在文坛尽领风骚几百年。爱国诗豪情满怀,思乡诗愁绪万千,在这繁花似锦的炫目中,有一类诗以它的平淡、冷静成为那独秀的一枝”(缓缓出示此段话,配上背景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枝伸出墙外的“红杏”哲理诗。二、浓墨重彩潜心析观书有感出示诗。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观书即看书,准确地说就是读书。观书有感,就是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 指名说(简介朱熹)3、(出示课件)师简介:是的,同学们,朱熹,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有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学诗之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这样能更好的理解古诗)4、反复读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大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1)字正腔圆 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 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2)有板有眼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3)读出感情 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读出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如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诗你们自然就会了。5、默写师:光会读还不行,能默写吗?生:能!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生:翻开课本,看字词。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A一鉴开 理解“鉴”,出示五种解释,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让学生选择,镜子,说说为什么选镜子?学生根据上下文回答。师评1:联系上下文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师评2:你抓住了“鉴”这个字,不仅告诉了大家“鉴”的意思,还说清楚了为什么由“鉴”可见池塘的清澈。同学们,“鉴”在这课中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因为古代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个金字底。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B理解“徘徊”?(来回移动,也可理解成闪耀浮动)C这里的“为”为什么读wei?是因为的意思。(是呀,根据字义判断读音是一种方法)D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生默写并自查(字写的漂亮,人就漂亮,字如其人,同桌互批,觉得写的好的字在旁边打个星。)6、明“诗眼”(1)会读了,会写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探究古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你知道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半亩的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清7、细体会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自由读读这句诗,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写景的诗一定要读出画面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1)池塘像一块程光明亮的大镜子;_(2)池塘水平如镜;_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诗人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3)天光云影共徘徊 池塘清澈透明,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你来说说看到的画面:_(4)读着这两句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配乐朗诵):春天的池塘,像一块锃光明亮的大镜子,悄无声息地描绘出一幅如诗般的画景。水面如镜,蓝天、白云,悠闲地融在池塘的深绿里,那美丽的倒影,在光洁的镜面上,轻轻地浮动,浮动(5)指导朗读师: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读好这两句吗?指名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咱们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话。 生齐背1、2句(6)看着这清如镜的池塘,你一定有个问题想问问小池塘?小池塘为什么会这么清啊?(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用书上的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你是与天光一起徘徊的白云,你会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你是池塘边玩耍的小孩,你会问:问渠哪得清如许?朱熹也和你们一样,问渠哪得清如许?(指导读好问句)你们明白吗?看来你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答案了。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读该句。“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朱熹问,朱熹答。这自问自答叫设问。古诗中也比较常见。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设问的目的是为引起大家的注意,强调答句 源头活水(板书:活水)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师:如果没有活水呢?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生3:水还会被污染。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观塘有感半亩方塘不见开,一片污物在徘徊。问渠哪得脏如许?为有世人乱扔来。(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谁来读(评:读出问话的语气,读出活水的重要。)诗人看着清澈的方塘,悟到了塘水清澈的缘由,他豁然开朗,不禁吟出了这四句诗。个别读齐读。三、畅所欲言大胆话谈谈哲理诗1、会哲理(1)同学们,我们聊到现在,都在聊一个小池塘,可是诗的题目却是观书有感,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老师能否把题目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为什么?(2)同桌讨论,师提示:朱熹的诗富有哲理,在这,他仅仅是在写方塘,是在写活水吗?同学们,方塘因为有了活水才清澈明净这跟读书有什么相似之处呢?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水就像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3)交流(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更聪明,更睿智)【板书:人睿智,多读书】(4)这时候,这个清澈的小池塘在朱熹的眼里,还仅仅是一个小池塘吗?他坐在池塘边,手捧书卷,望着这一池清澈的水,他忽然明白了指名学生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教师小结:作者并没有把读书的哲理直接告诉我们,而是巧妙地把方塘之水的清澈和读书感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蕴含在诗中,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题目就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也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他真不愧是理学家和教育家,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6)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上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7)同学们,联想到我们自己,从初入学时背诵的“白毛浮绿水” “春来江水绿如蓝”感受到了水之清澈碧绿,到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唯见长江天际流“领略到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意,直至今天所学的“为有源头活水来”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同样是水,为什么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我们能赋予它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生命。哦,原来,我们随着年级的升高,随着知识的增加,随着阅读的深入,这又何尝不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8)小结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一景一理,借景喻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我们一辈子,定格在我们心里一辈子。(配乐读古诗)。(9)拓展练习:同学们,农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说:一叶一菩提,学了今天的诗,我们可以说:一诗一哲理,自然界中或山或水,或花或草,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浓缩了生命的真谛。(赏析哲理诗,就要沉进诗里感受其内容,然后找到与生活的共同点,跳出原诗之外来联系生活、学习分析其哲理)看,这些就是我们学过的一部分哲理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能运用看看你是否能理解这些诗的真正内涵呢?、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评:看来你已经真正体会到了诗句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评:你真是苏轼的知音哪,他想表达的正是此意。)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评:真佩服你,你已经从诗内跳到了诗外,真正领略到了强者的气魄。)、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这时爸爸助了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解开了这道难题。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评:我想,当你真正感悟到诗句哲理的那一刻,你的内心也正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柳暗花明又一村”。)结束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作为理学家朱熹,他以清澈的塘水为喻,告诉我们治学想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就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交换板书:人睿智 多读书)作者独辟蹊径的写法,让我们读起来令人思绪万千、受益匪浅四、意犹未尽继续读观书有感1、今天我们做了一回哲人,在哲理诗的花丛里留恋往返,我们认识了它的深沉、认识了它的含蓄,更收获了我们一生的启迪。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 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宋朱熹老师:“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3、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