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 是我市贯彻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 区发展规划(粤府函2011 215 号),创建全省海洋综合开发 示范区, 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海洋事业的发 展,根据国家、省的总体部署和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海洋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状况。“十一五”时期, 我市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认真贯彻 全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了海洋工作领导机制, 出 台了关于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发2009 14 号)等政策性文件,大力推进沿海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 快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全市海洋经济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 活力足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 标任务。1.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 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 105 亿元, 比 2005 年增长 244%,年均增长 28%,比同期 GDP 增长速 度高出 15 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对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2.海洋产业渐具雏形。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临港装备制造业、 临海电力产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为主 导的海洋产业体系,新会银洲湖和台山广海湾区域拥有一批初 具规模的海洋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1地区之一。3.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省级自 然保护区等 3 个海洋与水产保护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鱼礁 建设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全面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 全市海洋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良好,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4.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在全省沿海地级市中 完成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 编制工作,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 规和海洋功能区划等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行政执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有 力保障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不强。海洋经济总量不高, 2010 年全 市海洋生产总值仅占 GDP 的 6.8%,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 差距。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海洋第三产业占海洋产业的比 重偏低,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 贡献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急需加强。2.海洋基础设施落后。港口、码头、航道、渔港等海洋基 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地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不 够健全, 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加快发展。3.海洋渔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仍以个 体经营为主,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缓慢,海洋渔业发展特 色不够明显,制约了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三)优势与条件。21.海洋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海洋大市,领海基线以内海 域面积 2886 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414.8 公里,占全省的1/10; 海岛岸线 365.8 公里, 占全省的 1/7; 共有海岛 271 个,数量位 居全省第二,海岛总面积 253.128 平方公里;负 5 米以上的浅 海滩涂面积约 140 平方公里;拥有渔港 4 个,渔船近 5000 艘, 海水养殖面积 26198 公顷。海洋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开发潜 力巨大。2.区位条件优越。我市的黄金海岸线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沿海东可接在建的港珠澳大桥,承接港珠澳辐射;沿海西经沿 海高速公路连接粤西,成为港珠澳和珠三角向粤西拓展的桥头 堡;沿海南靠近国际航道;广海湾及川岛地区具备建设深水港 条件, 其中上川岛乌猪洲具备建设 30 万吨油汽码头的条件;银 洲湖是西江黄金水道的出海口。可按“东接、南拓、西联”的 方针,沿银洲湖向南海拓展,立足自主创新,承接珠三角产业 转移,融入珠三角一体化。3.配套设施完善。我市的交通、能源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银洲湖区域已初步建立起港口群,可满足海上交通运输业和临 港工业发展对港口的要求。高速公路贯穿全市,铁路建设日益 加快。随着国华台电、台山核电、川岛风电和川岛海底电缆的 相继建成,电力能源将成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四)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 发展机遇良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省 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部署,市3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海洋经济”。随着珠江三 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 纲要) 的逐步推进落实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 试验区发展规划(粤府函2011 215 号),我市海洋经济发展 进入政策环境最好的时期和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同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 海洋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海洋资源、市场、技术和人 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进入对世界贸易组织的适应期后, 国 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海洋产品出口 的主要障碍。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沿海各地 加快发展,我市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深圳、珠海、汕头、湛 江、惠州等省内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我市海洋经 济已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实施规划纲要和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粤府函2011 215 号) 的契机, 以创建全省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为目标, 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产业竞 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为核心, 以建设银洲湖、广海湾、川岛三大 蓝色产业带为重点,积极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思路,全面优化海 洋开发空间布局,着力增强海洋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新兴 产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努 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4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江门建成 全省传统海洋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 海岛保护与开发示范区、围填海示范区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 争当全省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二)基本原则。1.坚持方式转变。加快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海 洋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由 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2.坚持统筹兼顾。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统筹海陆资 源,促进资源互补、产业互动、海陆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3.坚持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积极构建海洋 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海 洋经济的支撑作用。4.坚持人海和谐。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海洋生态环 境保护与建设力度,提升海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实现人与海 洋的协调发展。5.坚持突出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力能源、滨海旅 游等海洋主导产业,加快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台山核 电、国华台电、银湖湾游艇休闲度假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 形成海洋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海洋经济发展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5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取得重大进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海洋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市。(二)具体目标。1.海洋经济总量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 全市海洋生产 总值年均增长 33%,到 2015 年达 437 亿元, 约占全市生产总值 的 14%。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渔业等第一产业得到巩固, 临港装备制造业、临海电力产业等第二产业显著增强,海洋交 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主要海洋产业在全省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海洋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 况得到改善,基本形成“一湖”、“两岛”、“三湾”的海洋开发 新格局。4.科学围填海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围填海面积 达到 2000 公顷以上。5.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域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 有效控制,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和建设取得显著进展。6.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建成海洋防灾减灾体 系、海洋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和海洋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体系。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有自主6创新能力的临海工业为核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珠三角其 他城市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造海洋船舶工业、清洁能 源(核电) 装备制造业、临海造纸业区域重点基地,打造临海 能源产业国家级重点基地。1.临海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以银洲湖为核心地区, 以双水拆船、南洋 船舶、丰顺船舶等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建造中型杂货船舶、 特种船舶和休闲船舶为重点,打造广东省中小型船舶及产业配 套基地。做好银洲湖地区建设广东省船舶配套产业基地的规划, 尽快形成总装、配套、加工与合作的产业链,使船舶工业整体 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清洁能源(核电) 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核装备制 造先进企业和具有核辅助设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推动核(电) 辅助设备制造业升级和集聚,形成台山清洁能源(核电) 装备 产业园的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与广州南沙、深圳龙岗共同 建成我省完整的核电装备制造体系。其他装备制造业。以广东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和新会中 集为龙头,大力发展临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时,大力发 展以重型装备、高技术装备以及电子配套元件等产品和技术为 主的机械装备及电子设备制造业。2.临海能源产业。稳步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大型临海骨干火力电源,加快 国华台电 2100 万千瓦机组、新会双水发电厂 260 万千瓦热 电联产发电机组、广东粤电新会发电有限公司的 35 万千瓦整体7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组(IGCC) 建设;按计划推进台山核电 一期 2175 万千瓦机组建设,确保 2013 年第一台机组建成并 投入商业运行, 2014 年建成第二台机组; 积极发展清洁、经济 的临海风力可再生电源,重点建设川岛风电场,确保按规模全 面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 同时积极规划沿海其他地区的风电发 展。3.临海造纸业。按照银洲湖纸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提升纸业产 能规模。大力扶持维达、亚太、华泰等临海大型纸业骨干企业 做大做强, 同时择优引进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纸业项目 进驻园区。重点发展中高档文化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 产品,积极向包装印刷制品、纸箱制品等方向延伸,延长纸业 产业链。优化造纸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二)建设现代海洋渔业。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立现 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整体素质、效益 水平和核心竞争力。1.发展装备先进的海洋捕捞业。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 按照“淘汰一批、改造一批、转移一批”的原则,加快海洋捕 捞产业结构、作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鼓励和扶持发展深海 捕捞业和远洋渔业,采取财政补助等形式,大力推进淘汰木质 小功率渔船,建造钢质大功率渔船,建立若干支装备先进、适 应深海作业的现代捕捞船队和 1-2 个现代捕捞基地,构建以开 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为主的新型捕捞产业群。82.发展健康的海水养殖业。按照产业布局集群化、生产经 营集约化、生产方式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加快转变海水养殖发 展方式, 着力改善海水养殖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健康生态养殖。 积极推进牡蛎、青蟹等主导品种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 向发展,建立一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