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用专题训练-下定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失眠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并不是所有的“睡不着觉”,都可以称之为失眠。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类型,是患者对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满足,导致社会功能减退,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长期慢性失眠,除了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外,还能继发其他系统疾病。很多人认为要睡够7小时,所谓的7小时睡眠只是通过大数据得出的一个参考值。了解自己的睡眠规律,才是实现个体化睡眠管理的基础。睡眠时间和年龄相关,通常情况下年轻人对睡眠的需求更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也会逐渐缩短。很多存在睡眠困扰的人,有这样一种误区,“只要我躺下的时间够早,失眠就追不上我”。事实上,正常人的“生物钟”是固定的,这样往往会有两种结果,躺下后仍然熬到半夜才睡着,睡着了却半夜醒来睁眼到天亮。1根据上述材料,请用一个单句为“失眠”下定义,不得遗漏主要信息,不超过70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疫情爆发让各国都更加重视对传染病仿真系统的研究。当传染病暴发时,人们能基于各项数据建模,估算出它的传染速度、危险程度等,为开展应急处置策略提供依据。早在1927年,传染病学领域就提出了经典的“仓室模型”,根据是否感染、康复等标准,将人群分到不同仓室,针对人群在不同仓室间的转移概率,使用微分方程来建模求解,进而完成相关估计和预测。不过,现实情况往往比这种模型复杂得多:城镇化加快、国际经贸发展、社会交往增加等,使传染病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也更大。人们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模拟,“基于个体模型”应运而生。与“仓室模型”对人群的粗略分类不同,它将每个人视为独立的对象,通过模拟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自下而上地对宏观层面的复杂动态进行诠释,推演出系统的宏观结果。2请结合语段内容,给“传染病仿真系统”下定义,不超过40个字。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五风十雨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这是由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所以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才被公认为传承力最强的文化。“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所以说乡土中国提出的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这就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不了解这样的乡土社会,就不了解中国。3请结合文段,给“礼治秩序”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2022年10月1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由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申报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北京中轴线”是并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它全长7.8公里,北起鼓楼钟楼,南到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古代皇家建筑、居中历史道路和现代公共建筑等是其主要构成部分。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让北京具有了独有的壮美秩序。它是北京的脊梁和灵魂,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更是文化之轴。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4、根据画线处的内容,用一句话给“北京中轴线”下定义。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5“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答案1示例:失眠是一种因患者对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足而导致社会功能减退、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甚至继发其他系统疾病的睡眠障碍。2传染病仿真系统是通过模拟人类行为,进行数据建模,预测传染病发展的一种模型。3礼治秩序是指在熟人社会中,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管理的社会管理秩序。4、“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居中历史道路和现代公共建筑等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城市历史建筑群。5“比兴”是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的一种审美思维方式。答案第1页,共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