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教案五 年级 班 语文 学科 下 册主 备马瑞红集体备课组五年级语文审核课 题古诗二首课时 两课时第1、2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习过程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互动修改意见导入环节第一课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杭州的飞来峰呢?(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齐读古诗。学生汇报。学生串讲诗意。自由朗读感悟。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齐读古诗。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1、自由读这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4、全班齐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写了什么。读后交流作者资料、写作背景。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一)学习登飞来峰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1)小组试说。(2)指名汇报。(3)小结4、指名串讲诗意。5、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仅仅十字,境界全出。6、学生质疑,重点解读:(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练习“王安石变法”进一步理解)(2)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反馈)7、体会诗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借情喻理。8、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 登高远望 (前两句)登飞来峰 长得高才能看得远 借景抒情 (后两句) (远大抱负和理想)学习过程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互动修改意见导入环节学生背诵古诗。学生回答。学生齐读课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 指名背诵登飞来峰。2、 说说这首诗告诉我们的哲理。3、出示板题,读题、释题。(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学生自学之后小组讨论交流。齐读古诗。学生汇报。学生串讲诗意。自由朗读感悟。学生讨论交流,体会情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古诗。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出示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2、出示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于宋祥元年有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写的。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1、生自由读,交流汇报对诗意的理解。2、 补充,帮助理解。 从正面看庐山像绵延的小岭,从侧面看庐山像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低处看,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 不了解庐山真正的样子。 只是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 指名串讲诗意。3、指导感情朗读全诗。提问:庐山真正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诗人看出来了没有?从那一句诗表示诗人没有看出来?小结:诗人没有看出庐山真正的样子,因为诗人站在山中。进了庐山,看来看去都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却看不清庐山的全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看出。4、这首诗中那两句诗点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5、再读感悟。小结 学生谈收获。说说学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想?板书设计 游山所见 (前两句) 角度不同 结果各异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借景说理(后两句) 观察问题 客观全面课后反思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的兴趣。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是宋朝著名诗人的巨作,这两首古诗主要是讲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也不同。在本节课的古诗词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四个字,即“查读明悟”,尤其把读和悟这两个环节,作为重点来学习。在第一首诗的教学上,我主要着手教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如何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己学习古诗,并理解古诗。而第二首诗中,就适当放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第二首诗题西林壁。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