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网络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日渐增加并趋激化,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得不少青少年学生困惑重重,而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但现实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表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便为国家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一、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但随之而来的一些不良思想,使部分青少年和少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首先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表现错位。一些人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的关系上的“唯我”。他们认为那些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牺牲的人,是十足的“傻子”。“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形成塑造自我形象上的“盲崇”心态,他们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在对待正面事物上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竖起拒绝正面事物的心理屏障,不屑追求知识,嘲讽打击好人好事。其次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青少年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做清洁、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地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财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向社会烂仔,甘为使焕。有些人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甚至不愿当差同学的面认从事体力劳动或穿得太“土气”的父母。生活中大铺大用,奢侈浪费。第三是法制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邦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赌博,屡禁不止。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或公共卫生。第四是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青少年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昼夜玩网络PK游戏,上网聊天成瘾;谈情说爱,早恋发展,课堂哄闹,棋牌随便,言情武打,迷恋至深。厌学情绪严重。第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主观认为社会分配不均,贫富悬殊日渐扩大,物价上涨,腐败现象严重,德育工作者收入微薄,意见很大;社会上极少数人对德育工作者不屑一顾,甚至挖苦、讥讽、打击,致使他们丧失工作信心。加之学校、社会、家庭重智轻德,管理上“德育工作难量化”,升学时对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实际上也只划了一道无形的极低的录取线。加之黄、赌、毒的侵蚀,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苍白无力。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体来说,有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从个体来说,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问题还是一时难以避免的。第一、社会因素的诱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在世界上无例可援的伟大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搞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的国家里,要建立一种与之相对立的新体制,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旧观念的阻力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既是一场物质性的变革,又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的革命。对外开放政策除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外,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拜金主义思想进来;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特别是美国出台的十条禁令,他们出于和平演变的目的,千方百计地输入大量精神鸦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媒,侵害我们民族,腐蚀人们的灵魂,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使部分青少年身心遭到严重摧残。同时,也腐蚀了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使他们丧失了斗志和工作力。第二、青少年学生自身生长的发育特点。青少年的思维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一切新事物(包括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等)的反应较之成人要敏感得多;另一方面,旧有的社会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他们对新事物往往采取直接吸收并主动适应的态度,缺乏成人那种先用已有知识系统去审视,然后再逐步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思维形态的形成,无一不是主观因素与其所处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当今的青少年,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心理(青春跳动)的超前发育;另一方面,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这样,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成分。第三、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又一原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缺乏以我为本的观念,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且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有的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第四、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社会文化是指通过报刊、杂志、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等传递的各种信息。它是促使青少年社会化的客观条件之一。不良的社会文化也会导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一是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青少年实行教唆、引诱,使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失之规范;二是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盲目模仿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三是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成为“网络逃避一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谋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某种不良环境,耳闻目睹一些社会消极反面现象,久而久之,误认为黄、毒、赌以及坑蒙拐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社会的主流,甚至是非不分,从而形成扭曲的思维坐标。因此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住一个双休日”。第五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向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此外,一些家长对子女放纵护短,娇生惯养,使之养成了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称王称霸的品质。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对子女动辄就拳脚相加,孩子为免遭皮肉之苦,采取哄骗办法以求平安,更有甚者,与家长产生敌对情绪,弃家出逃。三、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解决措施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一方面要求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不断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这种形势无疑对我们培养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更高要求,对于我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个机遇。加之,“传统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结合;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形成全力德育,达到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一是认清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者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要充分认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光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是不行的。因此学校应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的抓好智育,抓好教学质量。但只重视智育,忽视乃至丢掉思想道德建设,这不仅是教育思想不端正,而且也很难抓出满意的结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学校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和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二是发挥“堵”和“导”的作用,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源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适合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三是提高师德修养,以学生为本,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做到“学校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学校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教育人。”教师要以身作责,为人师表。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对每个学生都充满师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还要遵纪守法,淡化物欲,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为社会主义献身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教育学生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多形式进行学习,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通过学习,使广大青少年认识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统一全党认识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和青少年的强大精神支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现实之间的反差,要教育青少年看到事物的本质、主流,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去教育鼓舞他们,激发他们投身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潮,从而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识别和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四是加大投入,以人为本,优化社区和校园文化环境,抓好思想道德建设。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而青少年所处的时期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中是关键时期。它不能单靠课堂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题,思想道德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孟子说过:“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矣”。同时还应重视创造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大力着手社区“绿色网吧”的建设。学校还应坚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施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五是促进家庭教育,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转变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借鉴中外家庭教育的经验,根据当今的社会需要和时代要求,树立正确的家庭育人目标,即做“四有”新人,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净化家庭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一开始就受到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