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研讨发言: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并赋新中华文明优秀因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总结,既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总结探索出来的,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对中华传统文明世界观方法论作了创新性赓续,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的集中表现,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文化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典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激活并赋新“以民为本”等中华文明优秀因子。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最精华的思想之一。尚书曰:“民者,邦之本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论语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语:“国将兴,听于民”。“以民为本”思想成为后世明君的统治理念,如唐太宗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训诫,明太祖厉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政策,清康熙奉行“民为邦本,勤恤为先”的方针。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德国国王把人民称为自己的人民,正像他把马叫做自己的马一样。”我国古代统治者、思想家们之所以强调“民本”,本质上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巩固阶级统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在各个历史阶段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人民至上理念并模范践行。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又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位,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激活并赋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中华文明优秀因子。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人类唯一未中断过的文明,是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深厚底蕴、强大底气。自信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血液里自古以来就流淌着自强不息的自立品格,骨子里印刻着厚德载物的人格境界,体现了古人如何认识和把握世界存在根源及其运行规律的思维方法,构成了古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始终得到传承、弘扬,“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修道而不贰”等不断丰富或具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形塑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毅不拔,崇德向善、修齐治平的精神特质。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将“自信”铸成我们党宝贵的精神气质,将“自立”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执政兴国的重要原则,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矛盾的观点、内外因辩证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将其升华为“坚持自信自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并赋新“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等中华文明优秀因子。“守正”,即恪守正道,语出史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汉书刘向传亦曰:“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柳宗元云:“守正为心,疾恶不惧。”朱熹说:“守正直而佩仁义。”“守正”被奉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古往今来,但凡有建树之人,必恪守正道。“革故鼎新”源自易经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商汤曾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九字箴言刻在器皿上,用以时刻警醒自己。在中华文明的整体演进过程中,革除旧者、鼎立新者是实现创生不已的主要手段,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持续砥砺奋进、开创新篇。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革故鼎新精神的引导下,变法图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龚自珍、魏源率先提出“改革”“变古”主张,康有为提出变器、变事、变政、变法“全变”的进化论,孙中山强调“革命”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恪守正道”与“革故鼎新”深烙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成为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恪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袭,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洪流之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激活并赋新“实事求是”“与时偕行”等中华文明优秀因子。坚持问题导向,本质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人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在中国古代,实事求是一直被尊崇为思考问题、探讨学问的最高准则。“与时偕行”源自周易:“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说文解字释曰:“时,是也,此时之本义,言时则无有不是者也。”中华民族正是在“与时偕行”中形成了从未断流的历史和兼收并蓄的文明。但是,中国古代的“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并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与时偕行”思想更多地强调对自然节律、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的调适,没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内在矛盾。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给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全新阐释。从此,古老的“实事求是”实现了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须臾不可离的思想路线。做到实事求是,必然要求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即“与时偕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激活并赋新“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中华文明优秀因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核心的思想之一,强调个体对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塑造了中国人独具一格的整体、全面、系统的思维模式。周易曰:“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王守仁从“良知”是宇宙本体出发,形成了“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整体观。“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将宇宙、自然、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人应当追求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和谐统一,具有朴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为“坚持系统观念”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思想,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善于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激活并赋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中华文明优秀因子。“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思想是孕育自先秦时期的一种社会理想和社会观,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中带有普遍性的文化与价值取向。尚书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是中国古人对理想生活和大同世界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并畅想“大同”世界的美好图景。如何实现天下大同?儒家曰:“和而不同”“仁心和善”,回答了世界及人类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思想,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品质和鲜明价值,塑造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为“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厚重的思想滋养。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弘扬“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优秀因子,激活其生命活力,赋予其全新内涵、丰富内容和时代意义,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独特创见,占据了思想和道义制高点,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风范、大国担当。“六个必须坚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了其中的优秀因子,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方式,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性,彰显了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