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解释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比方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谈论文体裁。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剧烈愤慨。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出名马,祗(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一石(dn)。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觉人才的人。 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根据,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s):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行得:不行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方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愿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呜呼:表示赞叹,相当于“唉”。 其:莫非,表示反问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其:唯恐,表揣测。 知:熟悉,识别。5 或:有时。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觉千里马。千里马常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常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一般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依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别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一般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根据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莫非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唯恐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赏析: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惋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接受。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方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方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看法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受,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味道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规律。由于存在打算意识,伯乐善相马的学问和阅历,必需从.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由于世上有伯乐这种学问和本事的人太少。于是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受不幸、结局凄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懊悔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说得透彻,却有许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冲突,两相对比,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制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终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一般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留意了。由于食马者的缘由,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处,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化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的愤激。并没有马上责备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抱负。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马上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冲突形成一个.。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剧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高校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非常精致。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绽开谈论。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生气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觉、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