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二、古希腊的音乐1、古希腊的乐器 古希腊的乐器见于雕刻、壁画和文学记载的有以下几种 :西林克斯(syrinx)用芦苇制成,形似排箫的一种吹奏乐器。里拉琴 (Lyre)手指拨弦而发声,最早由乌龟壳制成,有四根弦,后来在发展中形成很多样式,弦也增多,但以七弦为主。阿夫洛斯管(aulos):也称竖笛,音色近似于现代双簧管,由两根管子组成,一长一短,各有数孔,可以同时发两个音。 3、古腊音乐的调式 古希腊的调式以四声音阶为基础,早期四弦里拉琴的空弦音,刚好是音阶中的四个音。它的调式看阶是自上而下排列的。主要调式有: 多利亚(两个全音一个半音)弗里几亚(全音半音全音)利地亚(半音、全音、全音) 古希腊的记谱法是字母记谱法,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相应的音高。第三章 中世纪音乐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也叫“素歌”或 “古罗马赞歌”。“素歌”有自己的调式体系,在节奏上自由松散,旋律庄严朴素。歌谱是用纽姆谱记在四条线上。素歌的特点是:1、有严格的演唱形式和演规划;2、都是单音音乐;3、用拉丁文演唱。 教会调式系统中世纪教会音乐中运用的调式称为“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教会调式仍沿用古希腊的调式名称,但与古希腊调式不同。它共有八种调式,四种正调式和四种副调式,将调式的第一级音称为“结音”第五音称为“属音”。以结音开始的为正调式,以属音开始的为副调式。 伊奥尼亚和爱奥利亚调式(今日的大、小调式)是十六世纪瑞士人格拉里安(1488-1565)才把它纳入调式体系的。圣咏的记谱 现存最早的是9世纪出现的圣咏手抄本,它是用符号谱记谱的。符号谱又称纽姆谱,它用点、横线、斜线、曲线等符号标记在歌词的上方,指示旋律的大致轮廓。这是现代记谱法最早的根源。10世纪出现了“表示音高的”纽姆谱,然后出现了用一条或两条线指示某些相对音高的一线谱或二线谱。到了11世纪初,圣咏开始使用四线谱记谱。这使相对音高的准确记谱法成为可能,只是这种记谱法还不能准确地表示圣咏的时值和节奏。圭多达雷佐(Guido dArezzo 约995约1050)意大利本笃会 修士。他在1025年出版微言一书,阐自己的理论,并发明了唱名法,以帮助唱诗班的僧侣记住全音和半音的位置。他的六声音阶唱名是:ut、re、mi、fa、sol、la。 第二节 教堂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对格里戈利圣咏进行改动或加上别的声部都是教会的清规戒律所不允许的。但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家们不甘寂寞,从九世纪开始,不断地尝试着把格里戈利素歌处理成多声部结构。最早的尝试是以格里戈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下方加上平行五度或平行四度的声部,称为“奥尔加农”。 一、奥尔加农“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复调音乐的鼻祖。它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唱圣咏时自然地产生的。人们发现,一首圣咏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协和。 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二、第斯康特到十一世纪以后,复调音乐吸取了民间音乐中的复调因素,逐渐打破了完全协和音程(纯四、五、八度)平行进行的局限,出现了反向进行和不完全协和音程。在十二世纪巴黎是多声部音乐的中心地,巴黎的第斯康特(Dis cunt)乐派就是在素歌旋律的上方创作上另外一个声部,与素歌相距八度或五度,两声部可以平行,也可以向或斜行。 三、巴黎圣母院的复调音乐在巴黎圣母院产生的这种复调传统对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创造了一种高度装饰性的花腔奥尔加农风格,发展出三到四个独立声部的复调,以及一种以有量节奏控制声部的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记谱法。虽然不少音乐家对此都有贡献,但其中有两个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 四、经文歌13世纪后半叶最流行的复调体裁是经文歌。就像是对圣咏的复调装饰产生出音对音的奥尔加农、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一样,经文歌产生的初衷也是出于对已有复调体裁的进一步装饰。第三节 中世纪的有量记谱法复调的发展促进了记谱法的完善,因为声部之间的协调要求更准确的节奏和节拍。弗朗科在他的著作有量歌曲艺术(约1260年)中总结了1225年以来的记谱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音符时值系统,这就是对以后几百年的西方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量记谱法。弗朗科的系统使记谱法可以明确地指示节奏,包括了三种主要的音符时值:长音符、短音符和小音符。第四节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是平行发展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互相影响。一 法国的游吟诗人 兴盛于1113世纪末的游吟诗人,首先出现在法国南方和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地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大部分旋律都是音节式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以内。在曲式上,这些歌曲大都采用比较有规律的分节歌形式,即多段诗节用同一段旋律演唱。开头连续押韵的两句词往往使用同一旋律,从而形成 AAB形式(也称 “巴歌体”),这是欧洲民歌中常见的一种曲式。二 德国的恋诗歌手与工匠歌手 1214世纪,德国也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出现了“恋诗歌手”(或译成“爱情歌手”)。他们创作了一种类似特罗巴多的新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也是单声部的,流行于11801300年间。 到了14世纪,便出现了“恋诗歌手”的后继者“工匠歌手”(也译成“名歌手”或“师傅歌手”)。他们是德国城市的工匠手艺人,有着自己的行会性质的歌唱组织。第五节 古艺术与新艺术一、音乐的世俗化与“新艺术” 音乐理论家德维特里的朋友米尔(Jean de Muris, 约13001351)在他的论文新艺术音乐中也对当时的一些音乐上的新现象作过论述。后来,一些音乐理论家便采用“新艺术”这个词来特指14世纪的法国音乐,以区别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的“古艺术”时期。二、“新艺术”的技术特征 在“新艺术”时期,音乐技法上的新特征首先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记谱法有了新的发展,音符的时值增多了,由过去的三种扩大到五种。 (2)音符时值既可以运用二重划分法,也可以运用三重划分法。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十五世纪上半时至十六世纪末) 二、邓斯泰布尔 在这个重要的风格转变时期,邓斯泰布尔(约13901453)一位重要的英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当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出现在法国、勃艮第和意大利人的乐谱手抄本中。第三节 勃艮第乐派音乐史家曾把勃艮第乐派和佛兰德乐派统称为尼德兰乐派,其中包括从杜费到拉絮斯的四代作曲家。勃艮第乐派是由勃艮第宫廷供养的一批音乐家中的成员所组成的。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 (一)杜费 纪尧姆杜费(约14001474)是15世纪早期最伟大的一位作曲家,他的生涯在1516世纪的作曲家中是很典型的。这些作曲家一般都出生在北方(阿尔卑斯山以北),但游历了很多地方,并为很多宫廷服务,其中既有北方的也有意大利的。尚松:指法文的世俗复调歌曲。二、班舒瓦 吉尔班舒瓦(约14001460)是与杜费同时期的另一位杰出的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他早年从军,同时学习音乐。大约从15世纪30年代到1453年,他先后服务于勃艮第宫廷和菲利普公爵的小教堂。他很擅长写作世俗音乐。 第四节 佛兰德乐派 在音乐史上的佛兰德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也涌现了众多的作曲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克冈、若斯堪和拉索等人。 一 奥克冈 约翰内斯奥克冈(14201497)被广泛认为是欧洲北部的一流作曲大师。他可能出生于佛兰德东部,并在勃艮第宫廷接受音乐教育,也许曾师从班舒瓦或杜费。声部之间真正彼此平等和互相依赖的复调,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同质”复调,与它相对的“异质”复调是指14世纪的那种声乐和器乐混合,声部之间明显不相关联的复调。二 若斯堪 若斯堪德普雷(14401521)是16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他出生于法国中北部,一生周游各国,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物,但与尼德兰宫廷的联系并不很密切。三、 拉索 奥兰多迪拉索(15321594)是佛兰德乐派的最后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生活和创作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晚期。第五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一、 马丁路德及新教圣咏 马丁路德领导创作了一种新型的全体会众演唱的歌曲众赞歌。众赞歌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它的歌词通常是分节体的德文诗歌,配以单声部的旋律。在音乐上,一首典型的众赞歌是短小的,旋律易于演唱。有些众赞歌是新创作的,另一些是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的,还有一些是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上宗教的歌词。众赞歌的功能大体上相当于天主教中的素歌,它们唱出了宗教信仰中的主要教义,并且作为一种可以对之进行复调装饰、扩展和变奏的基础。众赞歌与圣咏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会众的演唱而创作的。 二、帕勒斯特里纳 与对应宗教改革的音乐 帕勒斯特里纳(1525/61594)出生在罗马附近一个叫做帕勒斯特里纳的小镇。他的全名是帕勒斯特里纳的乔万尼皮埃尔路易吉。帕勒斯特里那风格,为后来的宗教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作曲家,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罗马乐派。其代表人物有:那尼尼(约1545-1607)贝多那弟尼(约1567-1621)、索里雅诺(1549-1621)。但是帕勒斯特里那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罗马乐派之处,他所独创的新风格对十七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广泛的意义。三、 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是维拉尔特。它的后继者有:A加布里埃利(15101586)和他的侄子G加布里埃利(15571612)。 坎佐纳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最初是由法国尚松移植或改编的,而且都是为管风琴而作的。采用器乐合奏的形式,并独立于声乐,而自由写作的坎佐纳直到16世纪末才较为多见。它最终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器乐形式,通常由若干对比性的段落组成,每段各有自己的主题。第五章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16001750年这150年间,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罗克时期”。欧洲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通常定为1600年1750年。1600年标志着歌剧的诞生,1750年则是巴赫的死期。从文艺复兴音乐到巴洛克音乐是时代的必然趋势。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特别是帕勒斯特里那和拉索等人的作品依然是复调音乐,它思想性不强,一般人还是难于理解和接受,跟广大市民的要求有距离。第一节 巴洛克音乐的一般特点 一 通奏低音 很多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框架,其中,有一个单独的旋律线条,还有一个在下方支持它的基础低音,这个低音是从和声上加以构思的。这个突出两端的主调的织体是由数字低音记谱法记录下来的,这种方法也称通奏低音记谱法。数字低音:作曲家只写出旋律和低音线条,而把中间的声部留给演奏者即兴完成。如果在一个低音上方的和弦不是根音位置,就需要在该音上标记数字,指示出低音上方的音程,以便演奏者据此奏出恰当的和声。第二节 早期歌剧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历史上最早的歌剧是1597年在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