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路基常见的质量通病3.2、路基工程质量通病与防治3.2.1、CFG 桩软基处理3.2.1.1、堵孔现象:导管已提升很高,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接近1m。但是灌注 在导管中的混凝土仍不能涌翻上来。危害:造成灌注中断,易在中断后灌注时形成高压气囊。严重时, 易发展为断桩。原因分析: (1)由于各种原因使混凝土离析,粗骨料集中而造成 导管堵塞。 (2)由于灌注时间持续过长,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初凝, 增大了管内混凝二卜下落的阻力,使混凝土堵在管内。预防措施:(1)灌注混凝土的坍落度宜在1822cm之间。并保 证具有良好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不发生显著离析和泌水。(2) 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中断灌注不应超过 30min。治理方法:灌注开始不久发生堵管时,可用长杆冲、捣或用振动 器振动导管。若无效果,拔出导管,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将已灌入孔 底的混凝土清出。换新导管,准备足够储量混凝土,重新灌注。3.2.1.2、窜孔在饱和粉土、粉细砂层中成桩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打完X号桩后, 在施工相邻的Y桩时,发现未结硬的X号桩的桩顶突然下落当Y号桩泵 入混合料时,X号桩的桩顶开始回升,此种现象称为窜孔。发现窜孔的条件有如下三条:(1)被加固土层中有松散饱和粉土、 粉细砂; ( 2 )钻杆钻进过程中叶片剪切作用对土体产生扰动; ( 3) 土体受剪切扰动能量的积累,足以使土体发生液化。由于窜孔对成桩质量的影响 ,施工中采取的预控措施:( 1)采取 隔桩、隔排跳打方法;( 2 )设计人员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采用桩距较 大的设计方案 ,避免打桩的剪切扰动; ( 3)减少在窜孔区域的打桩推 进排数,减少对已打桩扰动能量的积累;( 4 )合理提高钻头钻进速度。3.2.1.3、断桩断桩,是指 CFG 桩成桩后,桩身混凝土面不连续,中间有垂直于 桩中心轴线的开裂或间隔。断桩是CFG桩最大的质量事故。断桩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1)施工保护不够,有大型工程机 械在强度未达到的 CFG 桩区域运行,使桩被压断或把桩头压碎;(2) 长螺旋钻机的排气阀被堵;(3)灌注混凝土时,混凝土灌注供应不及 时;(4)地质原因,地下水丰富,易产生断桩;( 5)拔管和泵送混 凝土配合不和谐;6)桩间土开挖时,挖掘机碰撞桩头、截除桩头时人 为的破坏都易造成浅层断桩。防止措施:(1)对于施工保护不足造成断桩,最有效的方法是加 强已经灌注 CFG 桩区域的保护,用钢管或其它较结实的材料将场区围 护起来,严禁一切大型机械进入。(2)对于排气阀设置不当造成断桩 的解决办法,一般在钻机在出厂时排气阀位置已经设置的很好,不需 要作改进,只有极少数的钻机才出现这种问题,要经常检查排气阀, 并将包裹排气阀的混凝土凿除。(3)混凝土供应不及时造成断桩,加 强混凝土调度,及时供应 CFG 桩混凝土,保证混凝土连续供应,就可 以防止因混凝土供应不及时造成断桩。(4)对于地质原因造成的断桩, 施工中是很难控制的,对流塑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质情况应对 CFG 桩 处理进行适应性论证。(5)对拔管和泵送混凝土配合不和谐造成的断 桩,应寻求操作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6)桩间土开挖时,挖掘机易 碰撞桩头造成浅层断桩,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使用小型挖掘机(斗宽0.6m )开挖 桩间土。对截除桩头时人为遭到破坏的情况,必须用锯石机切割,可 有效地避免断桩。3.2.1.4、缩颈原因: ( 1 )清孔不彻底,泥浆中含泥块较多,再加上终灌拔管过 快,引起桩顶周边夹泥,导致保护层厚度不足。 ( 2 )孔中水头下降, 对孔壁的静水压力减小,导致局部孔壁土层失稳坍落,造成砼桩身夹 泥或缩颈。孔壁坍落部分留下的窟窿,成桩后形成护颈。防治措施:预防缩径的关键是控制泥浆比重,确保泥浆能保持孔 壁平衡。(1)使用直径合适的钻头成孔,根据地层变化配以不同的泥 浆。(2)成孔施工时应重视清孔,在清孔时要做到清渣而不清泥,预 防清孔后的在浇筑砼的过程中局部坍塌,导致缩径的产生。3.2.2、路基填筑3.2.2.1、中线偏位 现象:路基填筑过程中容易产生中线的偏位 原因分析:主要是导线点受到破坏,施工过程中中线复测的频率 不够,没有按要求设立保护控制桩。防治措施:(1)应进行导线复测,并加固导线点,一直保护至交 工验收。(2)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 工艺和有关规定,定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 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 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桩号和路中心填挖高 度。(3)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高填地段,每挖深 或填高 60-80cm 应复测一次中线桩,测定路基标高和宽度,以控制边 坡的坡度。(4)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填挖标志,并在不 大于200m间距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设立控制桩。3.2.2.2、“弹簧土” 现象:在碾压过程中,路基呈现受压下陷,去压回弹的现象,表 层起皮,无法压实,成为“弹簧土”。如继续碾压,因“弹簧”的抽 吸作用,使底部和四周分的水分往上积聚,严重时碾压层顶面泌水, “弹簧土”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原因分析:地上毛细水渗透作用;填筑前积水未排除;填筑前淤 泥未清除;带泥水回填;土料中杂物多;土体含水量过大等原因。防治措施:路基填料要避免使用天然稠度小于 1.1,液限大于 40, 塑性指数大于18 ,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2个百分点的土,一定要注 意不能使用两种不同性质的土进行混填施工,特别是不能用透水性差 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3.2.2.3、路基有效宽度不足 现象:整修路基时,出现路基宽度不足,边坡过陡,工后潜伏有 滑坡隐患。原因分析:路基坡脚放线不到位、亏坡;路基碾压宽度不足;路 基施工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力、路基防护工程不及时,遭受自然灾害所 致;平时检查、验收时对边坡比,尤其是桥头处检查不严。防治措施:(1)认真控制路基坡脚放线,严禁亏坡和工后二次贴 补现象;(2)路基施工每一填筑层两侧均应超宽3050cm填筑,确 保路基碾压密室; ( 3 )路基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护,预 防潮汐、风浪侵袭,雨水冲刷等,防治路基坡脚损失,损害路基宽度;(4)路基完工后,防护工程及时开工,缩短路基 裸露时间,减少自然侵害; ( 5 )施工中间检查,验收时要严格边坡比 (尤其是桥头处)。3.2.2.4、路基压实度不够 现象:路基压实超过现场压实试验提供的控制遍数,压实度仍然 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原因分析: ( 1 )填筑层超厚或填料的含水量不当; ( 2)碾压速 度太快,轮迹重叠宽度太小,层间搭接长度太短; ( 3 )压实设备类型 与击实标准不匹配;( 4)碾压工艺不合理;( 5)路基土实际颗粒组 成与标准击实试验样品不一致; ( 6 )路基当前压实作业段前层存在软 土地基或未消除的“弹簧”、翻浆等病害。防治措施: ( 1 )压实应根据现场“试验路”提供的松铺厚度和控 制压实遍数进行。若控制压实遍数超过10遍,应考虑减少填土层厚或 改换压实机具类型,可参照表2选用。 ( 2 )各种压路机的碾压行使速 度开始时宜用慢速,最大速度不宜超过4km/h ;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 向中间,小半径曲线由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对振动 压路机一般重叠0.4-0.5m。对三轮压路机一般重叠后轮宽的1/2,前 后相临两区段纵向宜重叠1.0-1.5m。使用夯锤压实时,首遍各夯位宜 紧靠,如有间隙,则不得大于15cm,次遍夯位应在首遍夯位的缝隙上, 如此连续夯实直至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3)标准击实试验样品应与路 基实际用土颗粒组成等技术指标相一致,否则,应视现场取样重新做 击实试验。 (4)严格控制碾压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2%范围内。 ( 5) 路基某层施工时,应在前层软基、“弹簧”、翻浆等病害彻底处治合格后开工。3.2.2.5、土路床干燥无法碾压密实 现象:土路床含水量太小,粉质土颗粒松散,粘性土结硬块。 防治措施:当土路床干燥时,应进行洒水湿润,直至路床土层 030cm 全部湿润,待含水量达到最佳含水量后在进行碾压密实。3.2.2.6、土路床的压实宽度不到位 现象:路床的碾压宽度普遍或局部小于路面结构宽度。 原因分析:边线控制不准,或边线桩丢失、移位、修整和碾压失 去依据。治理方法:不论是填土路段填筑路基时,还是挖方路段,开挖路 槽时,测量人员应将边线桩测设准确,随时检查桩位是否有变动,如 有遗失或移位,应及时补桩或纠正桩位,路床碾压边线应超出路面结 构宽度(包括道牙基础宽度)每侧不得小于10cm。3.2.2.7、过渡段施工1、台背回填施工现象:路基与桥梁交接处的路基产生沉降,造成“桥头跳车”现 象。原因分析:过渡段的填料不符合要求或控制不严;地基未按要求 处理,清表或碾压不符合要求;分层碾压压实度不够;与结构物交接 处或压路机压不到处采用小型机具进行夯实。防治措施:过渡段的填料要符合要求;地基要按要求进行处理及 碾压;控制好每层的层厚、压实度要达到过渡段压实度的标准;与结 构物交接处要用小型机具夯实,不能漏夯。但地基为软基时,应预先 加固处理。2、涵背回填施工现象:涵洞两侧发生不均的路基沉降,路基变形。原因分析:( 1)填料不符合要求或控制不严。( 2)地基未按要 求处理。( 3)分层碾压压实度不够。( 4)涵洞两侧未能对称分层压 实施工。防治措施: ( 1 )严格对填料进行检验,确保填料满足设计要求。(2)控制好每层的层厚、压实度要达到过渡段压实度的标准。( 3) 与结构物交接处要用小型机具夯实,不能漏夯,严格对称分层回填施 工。3.2.2.8、松铺厚度、层厚未按规范控制 现象:分层填筑过程中,每层的压实度达不到要求。 原因分析:分层填筑过程中,没有按照试验室确定的松铺厚度来 进行碾压,层厚没按规范控制。防治措施:通过试验来确定最佳的松铺厚度,并严格按照这个松 铺厚度执行。做好过程的监督和验收工作。3.2.4、路肩、边坡3.2.4.1、路肩、边坡松软现象:路肩松软,一经车轮碾压,即下陷出车辙。边坡呈松散状 态,稍触外力,边坡土下溜。原因分析:填方路基碾压不到位,使路肩和边坡未达到要求的密 实度。填方宽度不够,最后以松土贴坡。松土填垫路肩,又不经压实。 路基填方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所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差。防治措施:(1)填方路堤分层碾压,两侧应分别超宽处理,最后 路基修整时施以削坡,不得有贴坡现象,如有个别严重亏坡,应将原 边坡挖成台阶,分层填补夯实。(2)路肩的密实度应达到轻型击实的 90%以上。路基填方如属砂性土或松散粒料,其边坡应予护砌或栽种 草皮、灌木丛以保护,或加大边坡坡率,一般应大于 1:2。(3)路 面完工后,所填补的路肩亏土,必须碾压或夯实,密实度应达到轻型 击实的 90%以上。采用石灰土或砾料石灰土稳定路肩。在路肩外侧, 有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护肩带。其最小宽度不小于200mm。铺条 形草皮或全铺方块草皮进行边坡植被防护。前者用于一般路提边坡, 后者用于坡长 8m 以上的高填方边坡。采用片石,卵石或预制块铺砌 在边坡表面,用以加固边坡。3.2.4.2、路肩积水现象:即路肩横向反坡,或路肩与路面接茬处形成沟槽,造成积 水。原因分析:路肩碾压不实,与路面接荐处的路肩经右侧车轮反复 走压下沉,形成沟槽。或虽经碾压,但未经修整,高低不平或路肩横 向反坡。防治措施:(1)重视路肩工序的质量控制,按设计横坡进行碾压 修整,使密实度不低于轻型击实的 90%,横坡偏差不大于1%。( 2) 要求路肩不得有积水现象。如为防止路肩边坡冲刷,也可将路肩作成 反坡,将雨水顺纵向汇集一处通过水簸箕排出路外。3.2.4.3、路基边坡被冲刷 现象:边坡被冲刷 原因分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