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漫湾中学 自勇屏 文章从语文课程教学实际的需要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方法做了一些探索,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力图在学科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融合,本文阐述了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同行有所借鉴。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而作为信息技术,具有他独特的一些优势: 1.学习资源无限丰富。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学生的学习可以 “纵横交错”:纵,可以通览古今,掌握知识进步的脉络;横,可以拓宽知识面,广见博闻;交错,可以跨学科融会贯通。学习资源的无限丰富,弥补了学科知识的单一性,弥补了学科教材内容的匮乏与不足。 2.信息处理方便快捷。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臻完美,信息处理显得十分方便快捷。学科教学中,无须缴尽脑汁收集资料,也无须费劲心思制作素材。师生都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自由的遨游,然后将文本或图形图象重新组合,并在这些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3.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学科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极大的增加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数学课上单调枯燥的数字可以变成优美的卡通娃娃,无聊的数学计算会变成紧张刺激的冒险旅行 4.学习形式灵活即时。 依赖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也可以作为信息交流、信息加工、协作学习、探索创新的工具,只要有计算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 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来发挥信息技术的这些优势,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呢? 为了指导实际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博士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融合的进程分为了四个阶段:计算机素养的培养阶段、课程融合阶段、课程改革阶段、全方位教改阶段。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余胜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提出了“三阶段十层次”的表述,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融合;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融合; 全方位的课程融合。 我在语文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着重从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的多种学习渠道来思考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学会大量的获取信息,学会快速的处理信息。但无庸质疑,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毕竟不同于网络信息,其内容精练简约,系统规范,涵盖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网络信息却无限的丰富,能无限的充实学科教材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扩充教材内容,优化学科教材,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课堂学习的视野。当然,这里的“扩充”和“加大”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累积,而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 概括起来,我认为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渠道主要从三个方面: (1)合理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如著名作家的生平、历史背景、优美的图片或视频文件。 (2)趣味化教材内容。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无所不能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 (3)鼓励学生用“超链接”的方法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建设电子阅览室,以构建语文课程资源库为主,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学科教学中,由于网络资源的浩繁,即时的利用网络信息会使信息处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我们可以预先建立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库。先将学习资源分类处理,存入自己的电脑,然后将资源库设为共享,并根据学习的需要不断充实。语文学科可以建立文学名著、名家名作、阅读与理解、习作与表达、课件与教案、练习与评价等分类资源库。各种分类之间还可以建立超链接。如小学语文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习作练习,我们可以收集网络信息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图片,并收集关与习作的基本知识和范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资源库中搜寻有用的信息,从而完成习作。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有这样一些途径: (1)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资源,然后存入电脑硬盘或刻制成光盘,以便随时调用信息。这是最经济便捷的方法。 以阅读资料库的建设为例。语文课本中选录了许多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如老舍、鲁迅、诗人李白、杜甫等,在网络资源中要找到这些作家、诗人的资料并不难,市场上关于这些作家、诗人作品的电子版图书也不少。我们可以收集这些资料,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为了使资源库便于检索,可以思考这样一个路径 (2)教师收集素材,制作课件,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资料。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备好课,然后按教案去上课,学生在被动接受教师教案中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放到网络中,且以学习指导、素材、课件等形式为主,使学生可以随时调看这些资料。 学习之前,几乎全体学生都主动去阅览了我的备课教案,对老师的学习要求都十分了解,因此,学习本文花的时间很少。一段时间后,我的教案还被阅读了数十次。可见,它的确被学生认为是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 在学生利用资源库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评价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传统的学科教学评价即时性差,信息反馈不及时,形式单一,激励性不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评价,不但可以及时准确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准确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直观的分析。在西单小学、人大附中等北京的一些中小学,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诊断评价”的教学方式已取代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评价放在了上课之前,就是让学生用计算机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测评,授课教师根据难度点击率调整授课方式;每个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都通过计算机详细记录,老师根据记录分析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课后辅导计划。 (3)与其他学校共享信息资源。由于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融合利用不同学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变得方便而适时,用这种方法建设教学资源库,就不单单能促进本校的学科教学效率,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内取长补短,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的价值。例如教师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教学经验等。 三、成立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小组。 教学中,学生普遍被信息技术产生的无穷魅力所折服,从而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内心对学习的投入是空前的。作为教师,其主要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在浏览网络或资源库信息的同时,要结合语文学习收集有用知识,训练思维,大胆创新,使自己“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高,学生很容易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每一个学习小组的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和指导者,但已经从讲台走进了学生中,成为协作学习组的成员了。为了完成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主要利用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收集整理信息,并利用信息技术适时的测验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四、设计专门的BBS及聊天室。 在现代社会中, “表达交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利用聊天室或“BBS”可以实现和任何区域、任何类型的人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工具,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又一途径,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很有好处。但毫无疑问,如今在网络条件下的聊天内容五花八门,一不注意,很容易产生恶劣的负面效果。鉴于此,可以进行专门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BBS及聊天室的设计。在校园局域网上,针对语文课程内容我设计了两个个大众聊天室: 1.语文天地,专门讨论语文学习问题,如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习作等,并定期请骨干语文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 2.交流天空,主要谈学习的感受,学习中的委屈,对老师的愿望等。 而针对学生共同反映的学习问题,主要通过“心星BBS”集中进行展示。我还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建立个人聊天室,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互相汇报学习成果,总结网上交流的感受。出现的问题 语文课程被信息技术完全占领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工具的利用程度及方式取决于课程本身,具体地讲,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而很多课堂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候会喧宾夺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制作赛马的课件,课件虽然十分“精致”,但是存在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造成了无关信息的干扰,转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正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却没有涉及,偏离了教学的中心。 用信息技术图解文本形象,扼杀了学生想像、创造的空间 语文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验作者的感情,丰富作品的想像。利用信息技术将文本转化为图像,学语言变成看图像,势必影响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上课开始,教师播放动画,学生看后对爬山虎爬墙的动作一目了然,难点随之突破。但是却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直接阅读,破坏了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使学生无法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妙之处。 用信息技术替代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信息技术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实践,而不是替代语文实践。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用课件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看完录像后教师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然后伴着音乐,朗读课文给录像配音,最后试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海底世界画出来。整堂课忙忙碌碌,看似热闹,实际学生没有在读中积累语言,没有在读中获得语感,没有在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只是用精彩的画面代替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语文实践被无情地剥夺了。 丢弃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手段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解决的对策 加强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新课标对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都做了调整或重新界定。只有深入、系统地学习,才能准确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完整掌握它的全部内涵。部分教师对新课标没有做深入的研究,结果走向误区或极端。 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研究钻研教材、走进文本,我们要明确真正的教学内容。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才会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