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互动探究】 秋天,是文人们最常吟咏的对象。同学们能想起那些有关秋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枚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人郁达夫也写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知识精讲】 一、第十四课故都的秋 【知识梳理】 1.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2.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3.整体把握(主旨) 歌德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对于郁达夫的秋,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待。这是因为,在故都的秋天这一自然对象上,注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自身的气质、思想、经历、志趣、情操等,都在描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这篇不足两千字的散文,把北平的秋天所具有的秋景、秋色、秋味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4.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总分总。总写思秋,分写绘秋议秋,再总写恋秋。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幅秋景图:即秋院感秋、秋槐缀秋、秋蝉啼秋、秋雨叹秋、秋果盛秋;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开头(12)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主体(312)中间段落具体描绘故都的秋天景象,并对故都的秋进行议论,赞美北国之秋。 结尾(1314)与开头部分呼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5.内容分析 (1)本文题为“故都的秋”,这里的“故都”就是北平,即今天的北京,能否把题目换成北平的秋天”?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不可以。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东北,虎视中原,此时,作者避居杭州,非常苦闷,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既指明描写地点,更有深切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在一起,而用“北京”则不足以显现作者这种向往、眷恋的情愫。 (2)本文的文眼在哪里?它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本文的文眼是“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如同一根银线将全文贯穿起来。 文章的第1段便提出文眼,接下去的记叙部分,便紧扣“清”“静”“悲凉”这一线索,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景物。文中对景物的描绘都是紧紧围绕“清、静、悲凉”来写的,而这也恰恰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作者对于“林”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在于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以至北国的秋中,因而既独特又平凡。所以说,无论是记叙描写还是议论抒情,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这根主线。 (3)在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突出了这些景物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作者写故都的秋选择的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被称做“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这些自然景物可概括为“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 图”“秋果图”5幅画面,体现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在作者笔下,古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文化人,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具有浓厚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与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还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及所流露的深沉的忧思与落寞之情。 (4)作者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可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这些景物,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你来写,你会这样安排吗?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 答: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原因:本文重点谈的是秋味,牵牛花、槐蕊、秋雨、秋雨、秋枣更具有代表性;上述名胜是众所周知的,想让在平凡的的大家都了解的事物写出不平凡的味道;作者以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东西都能体现秋的魅力,更不用说那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地方了。作者从身边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引起共鸣;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如果写那些地方,就与作者写本文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不吻合了。 6.写作手法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郁达夫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如此,他写的故都的秋,没有选取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没有选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选写“一椽破屋”,作者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冷色调)的牵牛花,同时还选写了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秋树等,带给人以“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味。使“物”“我”之间达到完美的交融和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不失为我们学写情景交融的文章的范例。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烘托比照,抑南扬北。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如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又如结尾处以虚映实,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例题精讲】 例1阅读下面题目,完成练习。(简单)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