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性中的荒野(2009-08-31 09:07:01) 标签:黑暗的心 现代启示录 人性 丛林 库尔兹 荒野 杂谈 一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影片现代启示录,一方面为其紧张残酷的战争场面、强烈的音响效果所震撼,另一方面也看得疑疑惑惑,觉得丛林中的那个恐怖的统治者(马龙白兰度饰演),是那样怪异、生冷,怎么一个现代人就落到了丛林当中?甘于与豺狼虎豹为伍?那些脸上涂着油彩、手中拿着梭镖的土著居民是怎么回事? 后来得知影片是从小说黑暗的心中改编而来,其基本叙事动力和框架都来自于该小说。小说作者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波兰裔英国作家,年轻时在海上当过多年水手,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直到有一天他决定上岸定居,专门从事写作。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仙号”的黑水手、台风、阴影线、吉姆爷,都是以海洋为背景。其中黑暗的心影响最大。影片现代启示录,还出现了朗诵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的诗歌空心人的片段,而“空心人”的提法,也是取自小说黑暗的心。 影片从小说中汲取的基本架构是一只机动船逆流而上,沿途是陌生的丛林,河的上游有一位传奇人物库尔兹,他的闻名在于他自甘堕落,来自文明社会却已经变成一个当地暴君。小说中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非洲腹地刚果河上,一路行进最终见到库尔兹的人叫做马洛,是一名做生意的商人;影片将这个框架移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在越南的战场,一个美军小分队受命前往捉拿叛军库尔兹,一路上冲冲杀杀,领队的是特种兵威拉德,他与马洛一样,是故事第一人称叙事者。 现代启示录作为一部反对越战的影片,是有意义的。其中表现了美军野蛮轰炸、滥杀无辜,描绘出一个地狱般的世界,从而揭露了这场战争的荒谬可耻。然而,如果着眼于战争的荒谬,影片中人们不可思议的疯狂行为,便都可以归结到战争头上去,他们本人也就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其人性被战争所扭曲,是这场缺乏目标和正义性的战争,使得他们变得面目全非,人性彻底异化。那位处在河流上游的叛军库尔兹,是从他们当中走出来、被战争所扭曲的其中之一。反过来说,假如不是因为战争,那么事情不会如此。这个主题是成立的,然而却大大削弱了小说家康拉德原本的立意。 如果说影片所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人性”,那么小说涉及的却是“人性中的战争”;考虑到丛林荒野在两部作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还可以表述为,如果说影片有关“荒野中的人性”,那么小说则展示了“人性中的荒野”。所谓“人性中的荒野”,意味着在人性中存在着这么一片固有的大陆,它不是因为外部环境所致。当然特定的外部环境可能将其唤醒和激发出来,但是却不能仅仅归结为外部环境的作用。 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外部环境改变了的条件下,即环境远非艰苦严酷,至少比过去改善了不知多少倍,就像我们今天,但是人性的表现却并非理想,甚至越是条件好了,便越是不理想。这个问题值得琢磨。 二 在进入康拉德的小说之前,需要做一点小小的调整。不仅是因为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在我看来)是那些奇诡的荒野莽原,而且在于这样的描写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不一定最为熟悉。在悠久丰富的中国诗学传统中,大自然多是一个美丽和谐的地方,它与人互相扶持,相映成趣。从屈原开始,人们就逐渐养成了这样的眼光:人世间是浑浊险恶的,布满了陷阱,而大自然则是坦诚洁净的,是一个避祸的去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非常典型。实际上,文学作品对于自然的描绘,无一不是投射了人们对于自身的看法。 康拉德他笔下的自然与“悠然”无关,它远非一个令人惬意的场所,相反是一个令人焦虑的地方。那样人迹罕至的莽莽森林及沼泽,一点也没有令人感到放松,相反,而是愈加让人惊悸起来,那是一种咄咄逼人的形而上力量:庞大、陌生、阴暗、丑陋、腐败、荒凉、寂静,它完全失掉了任何比例甚至形状,模糊而晦涩,寥廓而微弱,说不清是在增长还是在消失,是生气盎然还是奄奄待毙,“一个自由自在的怪物,它不属于人间。”(康拉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其中黑暗的心为智量译。) 它是一个异在,不是为人准备的,人的眼睛无法适应:“原始的荒凉,无边无际的荒凉,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由这种寂静和荒凉,组成一个混沌无序的空间,如同“一份被诅咒的遗产”:“大地上丛林密布,巨大的树木俨若人间君王。一条空荡荡一无所有的河流。一种硕大无变动的寂静,一座无法穿透的森林。空气是温热的,浓密的,重浊的,呆滞的。光天化日之下却了无一点儿欢乐气息。而这种生命的宁静丝毫也不像是平安无事的样子。” 它在某个深处,真实而又隐蔽,裸露而又包藏。拒人于千里之外,独立而突兀:“树林子鬼魂似的矗立在月光下,而透过它朦胧的颤动,透过那个可悲的院落中发出的隐隐声响,这片土地上的寂静沁入你的心脾它的神秘,它的伟大,它隐蔽的生活中所包藏的令人惊异的真实。”对于这个真实,人类并没有准备好词语形容它,故事的讲述者马洛感叹“对于这种神秘却不得其门而入”。 如果说它体现了某种意志,某种不可阻挡的意志,那么这种意志是最为可怕的:巨大而无声。它像一个至高无上的首领,拥有巨大权威而不说出一个字,像一个最高指挥官,却从来不发布任何一个命令。大地、天空的一切围着它而转动,它却始终沉默不语。那么它到底要干什么? “它表面上的这种寂静是意味着一种呼吁呢,还是意味着一种威胁。我们这些里窜到这里来的人都是些干什么的?我们能够驾驭住那个哑然无声的东西,或者是它驾驭住我们?我刚觉它是多么巨大,多么令人惶惑的巨大啊,那个不会说话的庞然大物,或许它也是个充耳不闻的聋子吧。”聋子是无情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失去知觉的。 也许它一无所有,深处一无所有!小说名为“黑暗的心”,指的就是这种内在深处的空茫空虚。所谓“黑暗”,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巨大的虚空,毫无目的,毫无秩序,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参照、让人辨识的东西。而且越往里走,越令人困惑:完全不是风光无限,洞天别开,而是“潜伏的死亡”、“隐藏的黑暗”、“孤独的凄凉”、“绝对的荒凉”、“绝对的寂静”、“好像漫游在一片史前时期的大地上,在一片外貌好似未知星球的土地上。” 为什么会有这种失掉形状的寂静荒芜?这种毫无章法的匮乏空虚、毫无羞耻的丑陋?它们除了是事实之外,什么也不是,连活生生的气息也没有。那些高出地平面的植物也好,石头河流也好,像凶猛动物爪子一样,就那么撂在了那里,就那么扎下根了。它从什么地方开始?什么地方结束?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肯定比你活得长久,比你永恒。这就是世界最初存在的情况?这就是生命最初存在的背景和根基? 有一次我也遇到过类似的经历。那是在甘南旅游时,经过黄河上游的某个地区,车子开在颠簸的细小公路上,公路两边都是荒秃秃的矮山,看上去像是干泥巴捏出来的,仅仅是一些未完成的土坯然后就被丢弃了,离奇古怪,没有任何形状和规律,在你熟悉的图像中,没有一个东西能够与它相对应。它们纯粹就像是恶梦,一群毫无目的之“恶梦”。后来几天睡觉不踏实,想到它们就觉得恶心。 三 “荒野”让人觉得不自在、心神不宁,它们挑战了你已有的认识框架,瓦解了你头脑中原有的秩序。同时这种陌异的经验,当它们进入你的身体,你也需要做出一个调整和处理,为它们让出一些地盘,将它们得到某些整合。在另一个意义上,它对于人也是一个打开叩响了人自己存在的某个深处。 站在这样混乱混沌的荒野之中,人会感到自己正在一层一层地被剥蚀、被还原。所谓时间的演化,历史的进展,文明的积累,那些人类精心挑选出来给自己准备的羽毛和纹饰,一片一片开始脱落。康拉德为他的主人公马洛写道,这位商人感到“身外之物,衣着,漂亮的布片片只需猛地一摇便会从你身上飞走。”那个时代的商人不像现在,他们其中有些人对于世界、人及真理的强烈的好奇心,就康拉德、梅尔维尔这样的水手一样。 马洛意识到这时候的人“剥去了时间外衣的真实”,而“必须拿出他自己的真货色拿出他自己与生俱来的力量来面对那种真实。靠一些原则是不行的。”原则是提供给人当拐杖的,而这时候的人不需要了。他必须直接面对他自己的真实。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整顿好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秩序,也整顿好我们自己身上的秩序,一切看上去光滑鲜亮,但实际上却未必。 是否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也有一些场所为我们自己不常光顾,那样一些底部我们不去抵达?是否你自己的生命底部,在脱却了种种华丽外衣之后,也是这样荒芜和贫瘠?是否在夜深人静之时,当我们远离人群、靠近自己之时,也会同样感到那样一种不自在和惶恐,觉得白天精神抖擞只是一种表象,给所有人们送去的信心满满只是表象,而实际上自己心中并非充实,而是感到有些茫然、有些不够踏实,甚至有一个深坑,连自己都望不到底?它们将你带到某个存在的心脏,在那里原来什么都没有。在人类生命的底部,蹲伏着何等的昏暗与虚空。 有人谴责这部小说具有殖民主义者的眼光,其中将刚果河两岸的非洲描绘为一个未开化的野蛮之地,将当地土著居民看成仅仅具有人的形状的影子般的存在,表面上的确是这样。然而,康拉德并非为了再度强化所谓“欧洲文明中心”,相反,他恰恰是深深怀疑这个东西的。他描写那些黑人土著,正是为了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在他们那里,叙述者马洛看到了自己原来的面貌。尽管他们“嚎叫,跳跃,旋转,装出各种吓人的鬼脸”,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然而,你可以将脚下这片大地看作不属于人间,但是不能认为这些人“不属于人类”,并感到正是这些人“野蛮而狂热吼叫着的他们正是你的远缘亲戚。” 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条道路通往某个遥远的原始荒漠,或者正好有这样一片不毛之地。那些遥远的血腥的呼喊并非从我们生命中彻底去除,而是蹲伏在某处:“丑陋啊。对,是够丑陋的;可是,假如你还够得上是一个人,你会对自己承认说,在你内心深处恰恰有着一丝丝能和那种喧嚣声所包含的可怕的坦白相共鸣的东西,你会隐隐地猜疑那里面有着某种含义,它是你跟原始世纪的暗夜相距如此遥远的你所能够理解的。为什么不会是这样的呢?” 换句话说,这些居住在荒野上的这些人们,让你再度抵达自己生命的遥远的起点,尽管它是那样丑陋和可怕。它们都提供了一面镜子,照出了你生命中的黑暗深处。在很大程度上,“荒野低语”所传达的,与中国诗人海子创造的那个意象背负着一片废墟,飞行在深渊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其中与善恶无关!只是混沌,只是无序,只是黑暗与虚空!这种状况在善恶之前,并非有关善恶,而只是生命的原点:在很大程度上,人与那些荒山乱石一样,是被偶然性地投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与穷山恶水中的丛林、野兽、森林同样的有着背景和根基,与那些没有离开荒野的人们有着同样的血液他们不是携带着某种意义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仅仅带着他们的肉体。这是一件会衰老、会死亡和腐败的东西。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足够了。每天感到生命的老去,活力一点点消失,这就让人感到悲伤莫明乃至颓丧。至于如何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以后会有机会充分讨论,目前需要的是首先将这个悲伤的事实认领下来,取得一个与我们的生命相持平的人性观,由此而知道自己的许多烦恼从何而来。它们甚至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恰恰就在于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生命是偶然存在的,不是么? 如果说是缺乏,那么不是别的,而是意义的缺乏、善的缺席。 四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你会发现现代启示录多少有点迎合观众。在进入腹地之地,影片主要揭露和控诉战争的荒谬。然而,如果不是战争,没有来到越南,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